凤凰岭(中篇小说连载之四)作者 杨 宏,声明:人物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灿烂的红

<p class="ql-block">老百姓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是劳动的源泉中喷涌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自题小诗</p> <p class="ql-block">4.巧改刹车</p><p class="ql-block">刚进家门,大娃媳妇就红着眼睛跟大娃说:柱子媳妇死了,被自己家的四轮压死了。</p><p class="ql-block">大娃一惊,眼前那个红点一晃一晃的。早上还看着他们下山的,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媳妇把饭端到大娃跟前说:下山的时候,柱子媳妇儿不是坐在石堆上拉刹车吗,到了一个狗头坡上,她使劲儿往上拉,结果皮带断了,把她闪下来了,拖车直接就压过去了。</p><p class="ql-block">四轮车失控,撞到土垅上,柱子跳下来,受了点轻伤,回头看媳妇儿,一车石头从她腰上压过去,血流了一地,当时就没气了。</p><p class="ql-block">喊人送到镇卫生院,医生看了一眼,就直接抬回来了。</p><p class="ql-block">大娃紧巴拉完饭,来到柱子家:院子里满是人。坐着的,站着的,男人们一圈儿一圈儿地围着,女人们一群一群地说着。都搭拉着脸,唏嘘不停。</p><p class="ql-block">柱子媳妇儿的棺材放在院子的角落里,已刷上大红的油漆,红愣愣地刺眼,就像她被压过时刚流出来的血。</p><p class="ql-block">柱子呆坐在屋里,已哭不出声了。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才十几岁,在炕边抽抽泣泣。柱子娘白发苍苍,已经哭得眼睛发红,说不出话来。</p><p class="ql-block">大娃心里一揪一揪地,不知该说什么,只好说:有什么事,吭声,有大伙呢。</p><p class="ql-block">出到院子里,见王族长正陪着风水先生看日子,王族长絮叨着他家是第几甲支,柱子是第几代,柱子女人的生辰八字等等。</p><p class="ql-block">另一边儿都是打得石的伙计们,大家议论着:</p><p class="ql-block">这四轮车,这样不行了,要想法子。</p><p class="ql-block">出了这么多事了,有压断腿的,有压伤胳膊的,丢了命的也好几个了。</p><p class="ql-block">都是因为刹车。</p><p class="ql-block">人在石堆上掉下来就没辙,不是死就是伤,站在拖把上也不行,也容易掉下来。</p><p class="ql-block">山路就像搓衣板,车子一上一下的,一晃一晃的,谁也站不稳,何况还要使劲拉刹车,一分神不就容易掉下来吗?</p><p class="ql-block">大家七嘴八舌的。修四轮的棍儿突然说:“关键是那个皮带也容易断,要是能换成铁的就行了。”</p><p class="ql-block">“铁的怎么拉?你这个棍儿真能扯。你这不是石头缝里挤水——异想天开吗?”</p><p class="ql-block">“皮带真不行,好几次都是因为皮带断了。”</p><p class="ql-block">“铁的不能拉,但是能压。”棍儿边想边认真地说。</p><p class="ql-block">棍儿自幼身体瘦弱,没力气,干不了重活儿,见村里四轮车多了,就学会了修理电焊。</p><p class="ql-block">四轮车拉石头非常容易坏,经常这儿开了,那儿断了。要电焊,要氧割。棍儿脑子灵活,手艺高。焊过的地方又平整又结实,还善于做一些小工具。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把式。</p><p class="ql-block">“那你就试试,看能不能改一改。现在这样确实不行了,多一个人,还很危险,能让司机一个人操作就好了,就再也不不用老婆孩子的,站在后面了。”大娃鼓励棍儿。</p><p class="ql-block">“我就给咱试试。”棍儿得到了鼓励,决心试一下。</p><p class="ql-block">“试试!”“试试!”大伙儿都冲棍儿喊,仿佛他就是大家伙儿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大伙儿看时间不早了,该安顿的都安顿好了,就陆陆续续地跟柱子告别回家去了。</p><p class="ql-block">回到家里,睡到炕上。大娃还是忘不了那一晃一晃的红点儿。看着眼前的老婆,不由得紧紧地抱住,仿佛这才是他生命中最最珍贵的宝贝。老婆一开始有些吃惊,愣了一下,就静静地依偎在他的怀里,什么也不说。</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凌晨,鸡刚叫头遍。村里家家户户的灯就亮了。女人先起床,要给男人做早饭。男人一天干的是力气活儿,中午又不能回来,全凭早饭和晚饭。</p><p class="ql-block">早上的米汤少不了。多少年的传统,岭上人一天不喝米汤就浑身没劲。女人们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熬上米汤,再去准备菜。</p><p class="ql-block">金黄的小米在铁锅里要熬半个小时左右,远远地就飘着香味儿。盛到碗里,黄橙橙的米汤很快会在表面结一层油油的糊糊儿,搅开糊糊儿,喝一口,那叫一个香。再就着炒菜吃两个白馍,男人觉得熨贴极了,就拿着干粮上山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昨晚还在叹息生命的脆弱,生活的艰辛,但日子还是照旧,生活还是照旧。活儿不能不干,全家老少都指着这俩钱,盖房子娶媳妇,人前礼往什么事儿都离不了一个字“钱”。</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说的事儿,或许别人都忘了。棍儿却一直记在心里,他试着画了好几遍图,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试着焊了几次都不成功,还浪费了许多钢筋、焊条。</p><p class="ql-block">惹得他老婆直骂:“你这是石头上栽葱——白费工夫。”</p><p class="ql-block">岭上人祖祖辈辈与石头打交道,形成了悠久的石文化,开口闭口都离不了与石头有关的歇后语。</p><p class="ql-block">尽管老婆这样说他,但是棍儿还是想把这个事弄成。不能再让四轮车这样伤人了。</p><p class="ql-block">他知道要想做成一件事,开头儿最不容易,就好比石头上绣花——起头难。</p><p class="ql-block">用铁棍连上刹车,这个好办,但是连上以后怎么压,却是一个难题。司机要开四轮,要看前面,顾了前边顾不了后边。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棍儿费尽了脑子。</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棍儿去汾河边上的一个村里上礼,发现这里的人家,院子里都有一个压水的井,人抓着长铁管往下压,就能压出水来,铁管的另一头固定在井筒上很省劲儿。回到村里,他请教学校里的王老师,王老师说那就是杠杆原理,那还不简单。</p><p class="ql-block">棍儿就势说了自己的想法,王老师很支持,说确实该改一改了,这个刹车太不安全了。</p><p class="ql-block">王老师就和他一起画图,边画边给他讲杠杆的原理,怎么着省力,怎么样省距离,支点怎样确定。</p><p class="ql-block">告诉他,改这个刹车,必需要设计一个杠杆组合,提刹车的地方一个,压刹车的地方一个,再把这两个杠杆连起来,原则肯定是要省力,这样刹车效果才会好。</p><p class="ql-block">在王老师的帮助下,棍儿终于找到了办法,按照图纸,稀里哗啦地焊好了:在司机的右手后边,紧贴着身子的地方立一支竖杆,四轮车座的后面焊一根横杆,竖杆固定在上面,竖杆能上下转动,与下面的拖车刹车相连,竖杆压下去,刹车拉起来,就刹住了,放下来刹车就回到原位了。</p><p class="ql-block">棍儿焊完后,长吁了一口气,开上车试了试,刹车还行,能刹上劲儿,效果很好。</p><p class="ql-block">把这个四轮车的司机高兴坏了。开上转了好些圈儿,不停地刹车,地上拖出好些胎印,飞起满场的尘土。</p><p class="ql-block">棍儿的这个发明很快传开了。人们都把四轮开到他的店里让改,还提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在压杆上手抓的地方加了防滑橡胶套,在压杆的转轮处加了润滑油,把连接压杆的横杆加粗,那里是承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系列的改造、改进后,村里的四轮司机跑起来仿佛更带劲儿了,跑得更欢了。他们不用再顾虑,后边还有生命中最珍贵的那个人,刹车的效果也很好,安全了许多。</p><p class="ql-block">行驶中遇到紧急情况,左手抓方向盘,目视前方,右手就能很熟练地探后去抓住刹车手柄,用力压下去,四轮车停得稳稳的。</p><p class="ql-block">这个改造可以说就是一次创新,在那个还不怎么提倡创新的年代,在岭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力。从此,岭上的四轮运输业进入了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当然,在之后的生产中,岭上人还有一些发明改进,改造提升,这些都是后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