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开国将星之封片

乡巴佬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国十大将星之封片</b></p> <p class="ql-block"> 2005年9月27日,原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纪念邮票,这套邮票以连印的方式纪念10位开国元勋。10位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黃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p><p class="ql-block"> 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这套邮票,不能不提一位老同志。这位老同志就是原邮电部离休老干部陆逸,陈赓大将的弟媳。</p><p class="ql-block"> 2002年12月16日,年届八十的陆逸给原信息产业部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大意是:2003年2月是陈赓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将举行纪念会。由于活动时间紧迫,原先也未考虑周到,邮票已来不及报批制作,故只好采取简要办法,能否出个“纪念封”。这封信的后面附着陈赓大将的夫人傅涯写给当时中央领导同志亲笔信的复印件以及中央军委办公厅呈报军委领导的批示件。正是这封信,引发了后面十大将亲属发行邮票的提议。</p> <p class="ql-block">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镇)枫木树脚村,1918年,由家乡的私塾转入县城的“洋学堂”上学,开始接受新思想。1924年3月,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与腾代远系同学。不久,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省 立二师的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他被党组织安排到叶挺的24师教导大队,任班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 1928年1月,参加湘西起义后到了井冈山。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粉碎了敌人四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p> <p class="ql-block">  1928年6月23日老七溪岭战斗中,粟裕趁突破敌军防线,仅带3人追击逃敌,俘虏一百多敌人。战后,粟裕得到朱德“青年战术家”的美誉。 1938年6月17日,在韦岗击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这次战役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开辟了江南抗战的新局面。 1939年1月,粟裕率部奇袭官陡门,歼灭日寇200余人。 1940年10月4日,黄桥战役打响,虽敌众我寡,但粟裕以其卓越的胆识和智慧排兵布阵,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突然袭击的战法,在运动中歼敌,以极少的兵力取得辉煌战绩。歼灭国民党顽敌1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枪支弹药。1943年3月,在他指挥的车桥战役中,歼灭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在全国率先进入战略反攻态势。当粟裕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日伪军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5年2月,率一师主力渡江南下,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指挥浙西三次反顽战役,歼敌13000人。</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代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他的建议: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毛泽东电告陈毅:"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先后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1948年1月、4月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1948年9月指挥济南战役,歼敌10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p><p class="ql-block">直接指挥了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以其杰出的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胆识,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淮海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人。毛泽东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现在一般的军史研究者都认为淮海战役的实质进程是由粟裕推动的。</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文化大革命”中曾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分管铁道、交通、邮电、港口建设和造船统筹。 1984年 2月5日病逝于北京。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在讣告中说他“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这样的评价在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特殊的开国大将——徐海东,他的家族66口人一夕之间惨遭国民党的杀害</b></p> <p class="ql-block">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错误批判。随后,跟彭总关系密切的黄克诚也被牵连在内,并被多次批斗;黄克诚性格刚强,文斗时他据理力争,不过也不多辩,他日常平和有礼,加之体格也比较孱弱,因此谁也没有想到,武斗之时,黄克诚的反应会那么激烈。面对对方的攻击,黄克诚直接还手以对,跟那些批斗他的人对打,有一次,当他被几十个人一起辱骂围攻之时,黄克诚猛地拿起茶杯朝自己的头猛砸,瞬间鲜血直喷,当场休克。如此决绝抗争之举,顿时震慑全场。黄克诚当年曾被逼供,当时那种情况之下,很多人都开始见风使舵,争先与彭划清界限,黄克诚则选择做别人认为的死心眼儿,老顽固,坚持不肯违背良心去无中生有的打击诬蔑彭总; 随后,他的总参谋长职务也因此被撤,同时被下放并被错误地批判了多年。黄克诚随后因彭德怀的事情,被牵连了二十年,彭德怀去世那年,黄克诚因病住院,却不知道彭老总当时也在这个医院里面,当他得知彭老总病逝的消息之后,悲痛非常:“再见希望已成泡影,长与故人生死别矣,听人说彭德怀在临终前,曾提起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后来也曾几度梦见过他。”</p><p class="ql-block">老一辈的革命家之间的交情就是如此坦荡、如此让人感慨落泪。</p><p class="ql-block"> 1978年黄克诚最终得到了平反,几近失明的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纪委常务书记。1986年,病重的黄克诚拒绝治疗,他决然地拔掉了插在自己身上的输液针头:“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28日,开国大将黄克诚最终走完了他那传奇而又光荣的一生,他与彭德怀之间的交情,也成为了后人交口称赞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陈赓的一生,有许许多多传奇故事。他为人豪爽,擅长词令,且言语诙谐,所到之处总是笑声不断。他上学时,曾长于演戏化装,又到苏联专门学过秘密工作技术,做情报工作后,一会儿全副戎装的国民党高级军官面貌出场,一会儿又是西装革履的商贾,一会儿又是着工人装的苦力---而且每种角色都很逼真,有“多面人” 之称。但他最本质、最突出的特点,还是一个战场上浴血冲杀的无畏战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救过蒋介石的命</b></p><p class="ql-block">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在广东第二次东征讨伐叛变的军阀陈炯明时。蒋介石到前线督战,结果全师溃散。他说要杀身成仁,陈赓劝他不要自杀,这个部队的军官不是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不是你的学生。我们撤退到安全地点,再收拢部队,还可以再打。蒋介石听了陈赓的话,借坎下台阶,不自杀了。但吓得直打哆嗦,连路都不能走了。陈赓看敌人已离得很近,情况紧急,就背着他跑,跑到一条河边,把蒋介石送上一条船,然后组织部队顶住追击的敌人,掩护蒋介石过河,最后领他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这样就救了他这条命。陈赓的脚在打惠州时负了伤,在背蒋介石那阵还没有好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纸条求婚”轰动中共五大 周恩来撮合良缘</b></p><p class="ql-block">  大革命时期,陈赓在武汉与来汉参加中共五大的上海女代表王根英缔结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姻缘。陈赓是一位乐观幽默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有何困难、有何险恶,他均笑嘻嘻、乐呵呵,妙语连珠,无拘无束,一言既出,四座生风,人称“军中幽默大师”。这时他充分发挥幽默才能:直接写纸条求婚递给王根英,“你为什么要嫁给我?”,“这还不好回答?因为我爱你嘛!再说,我们郎才女貌兼女才郎貌,志同道合且有感情基础呀!”陈赓的事情轰动了大会,周恩来知道后批评他不懂恋爱艺术,求爱不讲策略。他和邓颖超亲自出面,找王根英谈话,王根英羞涩地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授衔仪式上,毛泽东幽默地说:“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给不了你大将军”。对此,陈赓开玩笑说道:“我虽然是个大将军衔,但是当年却是当元帅般神气,统帅过两位上将和一位大将。”</p><p class="ql-block">  偏偏有人对他的玩笑话不服气:“你什么时候有过这般的荣耀?吹牛又不犯法!”</p><p class="ql-block">  “我告诉你,一个是徐老虎,一个是许和尚,另一个是小钢炮陈锡联。”</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人较真了,真的去查了军史。原来在红军时期,陈赓在红四方面军任过时间不长的红十二师师长。那是1931年,他先是任红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团长,一个月后,红四方面军成立,他任红12师师长,下辖3个团:红34团、35团和36团,其中红34团团长为许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红35团团长为高绍先,1932年在红安作战中牺牲;红36团团长为徐海东(1955年与陈赓一起被授予大将军衔)。另外,在红十二师中还有一位小班长,叫陈锡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不服气的人顿时就傻眼了。原来陈赓的玩笑话还有真的时候呢。</p><p class="ql-block">  对于陈赓的玩笑话,还有一个人当了真,他就是李聚奎。</p><p class="ql-block">  一次,陈赓遇到了李聚奎,两人很高兴,他们都是湖南老乡,于是天南海北侃起了大山。聊着聊着他们谈起了授衔一事,陈赓对李聚奎说道:“你够到大将的资格了。”因为当时授大将的人要求最低是红军时期的师长,而李聚奎当时曾任红一方面军一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李聚奎谦虚地说道:“大将我不够格,你是绰绰有余。”</p><p class="ql-block">  陈赓开玩笑地说:“我不够格,我在红军期间没有当到师长。老李呀,过几天,如果徐立清找你谈话,你就说,我当过师长,是接替你的。你就这么说。”</p><p class="ql-block">  李聚奎是一个老实讲义气的人,过了几天,徐立清找到李聚奎谈话,当问起陈赓的简历时,李聚奎一五一十作了回答,最后他特意提到:“陈赓是接我的师长一职。”</p><p class="ql-block">  徐立清听了有些惊讶,但也没再问。他心里明白陈赓在红军时期是当过师长,那时在红四方面军任过红十二师师长。这个接替之说,肯定又是陈赓独创的玩笑话,让李聚奎这个老实人为他瞎吹牛。所幸总政领导没有把陈赓的玩笑话当真,不然,这个弥天大谎可是欺君之罪啊!</p><p class="ql-block">  后来,陈赓知道了这件事,哭笑不得,对李聚奎的一片真情很是感动。</p><p class="ql-block">  授衔那天,毛泽东见到陈赓,对这位常爱开玩笑的老部下也没有忘记特有的幽默:“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给不了你大将军!”</p><p class="ql-block">  陈赓不慌不忙地给主席立正敬礼,然后他笑哈哈地说:“我的大将军可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我的。”</p><p class="ql-block">  “哦,此话怎讲?”毛泽东有点惊愕了。</p><p class="ql-block">  “主席,等有机会向你慢慢汇报。”陈赓笑嘻嘻地说道。</p><p class="ql-block">  授完军衔,陈赓穿着大将军牌子的军装回家了,那时孩子们还小,于是就围着爸爸问个不停:“爸,你授的是什么将?”陈赓随口就说:“芝麻将。”</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的玩笑话,儿子也当了真。</p><p class="ql-block">  一次,一群老帅、老将军们遇到了陈赓的儿子,便问他:“你知道你老爸是什么将吗?”</p><p class="ql-block">  陈赓的儿子昂着头,一本正经大声答道:“芝麻将!”</p><p class="ql-block">  听了这话,众老帅老将军们捧腹大笑不止。</p><p class="ql-block">  陈赓在开玩笑,搞恶作剧时,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也正是如此,他也成为我军最有性格特点的大将之一。有时候往往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化解大家心头的阴霾,不仅鼓舞士气,融洽干群关系,也袒露出自己纯洁明朗的内心。因此,有人评价陈赓是最阳光的将军,在他的脸上永远读不到什么是失落,什么是沮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中央特科的一名战士</b></p><p class="ql-block">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中央在上海的组织遭受重大损失。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政治保卫机构——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简称中央特科),主要任务是打击敌人,保卫自己。特科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下设总务、情报、保卫3个科,总务科(一科)负责设立机关,布置会场和营救、安抚等工作,科长洪扬生;情报科(二科)负责收集情报,建立情报网,科长陈赓;保卫科(三科,也称红队、打狗队)负责保卫机关,镇压叛徒、特务等,科长顾顺章(兼)。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后,中共中央对特科进行了调整,由陈云负总责。</p><p class="ql-block"> 在白色恐怖下做情报工作,险象丛生,陈赓在两年之内搬了5次家。</p><p class="ql-block">由于工作需要,陈赓经常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外表,有时穿一身青缎子褂裤,裤腿上紧扎黑色缎带,俨然上海“小开”(源于上海方言,即指富家子弟)打扮;有时歪戴便帽,很多头发露在外面,张飞式的络腮胡子从下巴延伸到耳边,与头发连接在一起,酷似红帮成员。在特科二科任上,陈赓给自己取了个名字:“王庸”,因工作需要他经常和警察、特务、巡捕、包探等混在一起,时间一长,与上海三教九流甚至国民党的上层人物都建立了“关系”,见了面,这些人都称呼他“王先生”。</p><p class="ql-block"> 1928年初的一天,中共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上海法租界内的一家戏院里举行,由于叛徒告密,国民党特务和巡捕突然包围了这里,与会人员混在看戏的观众中出不去,情况很危急。敌人正准备分头行动,陈赓急中生智,立即站出来表示要和巡捕警探们合作,只见他神情自若地走上来,热情地同特务、巡捕们打招呼:“你们忙啥呢?”一个特务在他耳边悄悄地说:“王先生,瞧我们抓共产党吧。”陈赓顿时露出好奇的表情:“抓共产党,那太好了,弟兄们,算我一个,信不信得过我?”“好啊!”特务们一听,纷纷嚷道,“王先生,走,同去,同去。”分头行动时,陈赓主动地提出:“这个出口我来把守吧。”特务们均跷起大拇指说:“王先生,有胆量,那我们不奉陪了啊。”有个特务还叮嘱了他一句:“王先生,当心些,共产党很厉害的啊。不行了,就喊我们帮忙。”陈赓回答说:“放心吧,抓住共产党,兄弟们请我的客。”“没问题。”可是,当国民党特务和巡警们冲进戏院里的时候,参加会议的共产党员早已从容地经陈赓把守的出口离去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陈赓与上海国民党特务头子拉上了关系,和青帮首领杜月笙及其下面的小头目也拉上了关系,还经常与英国、法国巡捕房的上层人物打交道。有几次,中共机关眼看就要遭到破坏,中共高级领导人处境危险,因为事先得到了陈赓提供的情报,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灾难。有人不幸被捕了,陈赓也利用他在上海的各种关系,想方设法进行营救。</p><p class="ql-block">后来,国民党特务首领戴笠发觉了陈赓的革命活动,就下令通缉他。英国巡捕房接到通缉令后,急忙通知“王先生”,让他协助抓陈赓,于是,在上海就发生了陈赓抓陈赓的有趣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谭政是毛泽东的老乡,而且还与毛泽东在同一所学校中上过学。1955年十位授衔的解放军大将中,他是唯一一位不依靠战功而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萧劲光:充满传奇经历的开国大将</b></p><p class="ql-block"> 萧劲光与其他开国大将相比,除了相同的赫赫战功,他一生还有很多不同于旁人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传奇经历一:见过列宁并为列宁守灵。1921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萧劲光作为东方民族的代表应邀出席会议,并聆听列宁讲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亲眼见到列宁的寥寥无几。列宁逝世后,他还作为东方大学的代表,为列宁守灵。</p><p class="ql-block"> 传奇经历二:与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同学。他第二次到苏联留学时,进的是培养红军高级军事人才的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与蒋经国为同窗好友。</p><p class="ql-block"> 传奇经历三:被红军判刑。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李德博古执行“御敌于国门之外”政策,萧劲光率仅有70人的教导队和部分地方武装抵御国民党军3个师对黎川的进攻,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被以失守有责为名开除党籍和军籍,并被判刑5年。后在毛泽东、王稼祥等人保护下获释。</p><p class="ql-block"> 传奇经历四:晕船的海军司令。解放后,毛泽东委任他为海军司令员,他大惊:“我是个旱鸭子,晕船,哪能当海军司令?”毛泽东笑着说:“空军司令刘亚楼晕飞机,你这个海军司令晕船,这就是我们的干部政策。”从此他做了30年海军司令,学会了游泳,使人民海军发展壮大,是世界海军史上担任此职务时间最长的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传奇经历五:多才多艺。他擅长洞箫、二胡,也能弹曼陀铃,最拿手的是以洞箫吹《春江花月夜》、《苏武牧羊》、《满江红》,以二胡拉《浏阳河》、《信天游》,以曼陀铃弹《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等,长征途中,常于人困马乏之际吹奏,令官兵称赞不已,还能娴熟的表演苏联水兵舞。</p><p class="ql-block"> 伴随萧劲光将军传奇的人生,他的后代也不乏传奇,他有个儿媳就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张云逸堪称是一位"福将",一生中经历过上千次战斗,结果却一次受伤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可谓奇迹了!</b></p> <p class="ql-block">  搏杀了几十年的老将军,被授予大将军衔。但是同时党中央也考虑到张云逸在革命事业中资格老的问题,于是在待遇方面就给了张云逸元帅级别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向正直不阿,不屈不挠的罗瑞卿将军忍受不了当时的屈辱。为了向党表明自己的清白,他直接从自家的三楼跳了下去当场摔晕了,等醒来时,命保住了,但是腿却从此不能走路了。也是因为这件事后来去西德治病。后来又经历了7年的黑暗生活,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1976年政治平反冤案,罗瑞卿恢复了人身自由,1977年中央给予了罗瑞卿将军中央军委秘书长职务。</p> <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18日罗瑞卿和夫人郝治平受邓小平批准前往西德做腿部关节置换手术。8月3日深夜医院工作人员说罗瑞卿大将因心脏病复发去世。郝治平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当时昏死过去。</p><p class="ql-block"> 国内领导人得知罗瑞卿在西德治病,却突然离世的消息后,很是惊讶,又是后悔莫及!邓小平一生做事英明果断,但这一次他懊悔不及,他说不该批准罗瑞卿去西德治病,非常的痛惜,不停地说:“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从那次事故以后,国家领导人不允许出国治病!</p> <p class="ql-block">  王树声大将不仅淡泊名利,而且还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他曾大义灭亲,亲自砍下土豪劣绅舅爷丁枕鱼的脑袋。</p> <p class="ql-block"> 王树声与夫人杨炬有三男一女,其中二儿子和三儿子均患有病,唯有大儿子王鲁光健全,而且在空军当干部,前途也算一片光明。但是上天不公,1972年12月26日,王鲁光突遭交通事故,被一辆汽车撞飞三四米,四到五胸椎错位。最让人伤心的是,这个月的30号就是王鲁光的结婚日。</p><p class="ql-block">交通事故发生以后,当地的领导立刻赶过去查明情况,得知到被撞的是开国大将王树声的长子,大家都慌了,也没有人不敢擅自做出处理。王树声大将知道儿子遭遇车祸以后也是悲痛万分,连续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原本已有两个儿子患病,现在唯一健康的大儿子也遭遇不幸,伤痛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肇事司机撞人后更是不知所措,当得知撞到的是开国大将的儿子,司机全家人都惊慌失措。一家老小都坐立不安,连饭和水都吃不下。深明大义的王树声知道肇事司机一家的情况后,对领导说:“请你转告肇事司机,饭还是要吃的,请好好吸取教训就行了”。就因王树声这一句话,这件事的处理基调就定下了。肇事司机的全家人也都感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将许光达所做的两件事情,在开国将领中无人能及</b></p> <p class="ql-block">许光达1955年被授衔时,只有47岁,是十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个。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曾经主动要求降衔。在当时那种有多人公开或私下要求提高自己军衔的情况下,毛主席对许光达这种主动要求降衔的行为,颇为赞赏,对朱德、彭德怀、陈毅等军委领导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耀,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古来如此!”“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p><p class="ql-block">但是毛主席、中央军委并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而是依据他的贡献,仍然授予了他大将军衔。更难能可贵的是,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国家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大将是行政四级,上将是行政五级,许光达这时再次诚恳地向中央提出自己为行政五级,就这样,他成为唯一一个行政五级的大将。</p> <p class="ql-block"> 相比于让衔,许光达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更让人感动,那就是“糟糠之妻不下堂”。大家都知道,周总理与邓颖超是一对模范夫妻,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50年的风雨人生。其实许光达与邹靖华也是这样一对模范夫妻,虽然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但是包办得双方满意,情真意切,并且相伴终身,这在共和国高干的婚姻史上是极为少见的。</p><p class="ql-block"> 1922年,14岁的许光达与年仅9岁的邹靖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订了亲。1928年06月20日,许光达与邹靖华结婚,新婚仅10天,由于叛徒出卖,许光达就被迫逃走,俩人从此天隔一方,十年音讯全无。那时候,延安结婚要求对象的条件是“二八五七团”,即28岁,5年干龄,7年军龄,团职干部。时任延安抗大教育长的许光达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英俊潇洒,身居高位,还吃过苏联的大列巴,不少抗大才女,或者直接向许光达抛出红绣球,或者委托别人从中撮合,但许光达并不像别人那样喜新厌旧,以娶洋学生为荣,反而将那些求婚者一一婉言拒绝。</p><p class="ql-block"> 有知情人知道他与妻子失散多年,妻子生死不明,而且他们的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因此劝他再娶。许光达仍不为所动,说:“不,我要等。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她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战争的烽火紧紧地追赶着我们,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我怎能辜负她!假使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哭一阵,添上一抔土……”</p><p class="ql-block">1937年,并不知道许光达在延安的邹靖华,在徐特立先生的支持下奔赴延安抗大,许光达得知妻子邹靖华到了延安后,立刻上门相认,俩人相拥而泣,一时传为佳话。从此以后,俩人无论遇到什么苦难都始终不离不弃,直至生命最后一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