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昆山境内还有最后几座古桥,散布在各乡镇,有待我们一一拜访。</p><p class="ql-block">玉山镇红木桥位于昆山城内见山桥北、会仙桥南,东西走向跨山塘泾,因始建时为木桥,木栏杆皆朱漆,故称红木桥。嘉庆十五年(1810)改建为石桥。咸丰五年(1855)里人重建。</p><p class="ql-block">红木桥为花岗石单孔梁桥,长3.5米,宽1.2米。桥东为琼花新村,桥西为亭林路东侧沿街商铺后门,距离昆山名店奥灶馆仅一百余米。因桥无护栏,且年久失修已成危桥,两侧踏步上加装了栅栏,不准通行。</p><p class="ql-block">山塘泾在此向南不足百米处汇入致和塘,向北直通拱辰门出城。</p> 桥侧桥铭阳刻带圈“红木桥”三字,上款:“嘉庆十五年春日修建”,下款:“咸丰五年里人重建”。 <p class="ql-block">桥面为响板桥形式。从桥面石板新旧混杂看,此桥近年整修过。</p> <p class="ql-block">不久前桥西还长有二棵大桷树,根系已严重影响桥墩安全,现树已移去,桥墩也经过整修。</p><p class="ql-block">GPS 地图上因大树遮挡,一直看不到这座桥的影子,直至最近突然看到了此桥,从而确定了大概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是不久前GPS 地图上的实景图截图,西堍的大桷树还在。</p> 桥东就是居民小区,为安全计,禁行也是必须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蓬朗永宁桥,又名玉龙桥,俗称转子角桥,在蓬朗镇老街东,东西走向跨市河瓦浦河。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宣统元年(1909)重建。</p> <p class="ql-block">1970年,拓浚瓦浦河时,永宁桥改建,原桥板被截断后砌于桥基中,桥面改为钢筋水泥板。</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块又薄又平整,与一般桥基石块不同,明显是以前的桥板。有的石块上还看得出有字。</p> <p class="ql-block">蓬朗老街区正在大拆大建,据说镇里拿到了五十亿融资,要打造出一个能与锦溪千灯媲美的旅游点来。重修的老街和永宁桥,都围在一个大工地里。</p> <p class="ql-block">少数老建筑还保留着。这幢是百年民国老建筑,以前是一个石灰行老板的,曾做过蓬朗中学宿舍。</p> <p class="ql-block">原蓬朗中学内的两棵古银杏,据说有六七百年树龄了。</p> 好不容易网上搜得,蓬朗四安桥,俗称撒网泾桥,在蓬朗镇西原小连村,三孔梁桥,跨撒网泾。花岗石砌筑,三拼排柱桥面。(此信息和照片来自瓦浦浪花的博客《蓬朗镇境内历史上百座古桥名录》2012.8.21)<br> 可是找遍撒网泾及小连村附近,也没看到什么石桥。最奇怪的是明明卫星地图上能看到,在蓬朗医院西侧的撒网泾上有一个疑似小桥的影像,可是实地却啥也没有。向老乡打听,说是拆掉了。<div>只有这里有个残存的桥墩,是否四安桥遗存,也不得而知。</div> <p class="ql-block">同样,蓬朗仁寿桥也是网上搜得的,俗称老敬和庙桥,在蓬朗镇南原蓬南村,三孔梁桥,花岗石砌筑,非排柱。(此信息和图片来自瓦浦浪花的博客《蓬朗镇境内历史上百座古桥名录》2012.8.21)</p><p class="ql-block">从图片看,西南侧有高压铁塔,应在镇南郭泽路沿线。在蓬南村转了好久,连一座石头桥的影子都没看到。</p><p class="ql-block">想与博主联系请教一下,可是试了好几次博客留言,没有一次能成功的,看来博客平台也缺乏维护,形同虚设,不能指望了。</p> 小连村的浣花塘桥,以前曾重建改为水泥桥板,现在也拆掉了,仅剩桥墩。。 <p class="ql-block">古桥是古镇老街的灵魂。真希望二三年后的某一天,投巨资重建的“蓬朗古镇”开街时,突然发现这些年消失的古桥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卸甲桥,位于陆家镇区南市梢,南北走向跨木瓜河,与前文所述劳动桥只相距二百米。因这桥实在不起眼,上次去劳动桥时走过,居然没注意到。</p> <p class="ql-block">传说卸甲桥与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有关,当年为了迎接韩将军部队班师,村民连夜在木瓜河上建起了木桥。这里向南没多远就有歇马桥,歇马,卸甲,其实是一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桥面已经换成水泥板了,尽管上面的桥铭及纪年都是阳刻的,应该是采用模板浇注的吧,也算是花了一些心思的。</p> 两侧桥墩和踏步还是老的花岗石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禄桥,又称萧墅桥,位于千灯镇萧墅村,单孔拱桥,花岗石构建,始建无考,重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桥长11.6米,宽2.15米,净跨4.1米,矢高2.85米,南北走向,跨萧墅港。</p> 踏步上加铺了空心水泥板。 桥铭石和桥心石已缺失。 <p class="ql-block">以前福禄桥有桥栏,桥栏八块花岗石雕刻了四条龙,每侧二条,龙头相向安置在桥身中间,造型别致。现在桥栏也没有了,桥上长满了杂树,整个桥显得非常败落。</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座落在以前的萧墅自然村正中,但现在萧墅自然村已全部拆迁,就剩一座桥孤零零的在广袤田野里,找起来很费劲。还好桥南二百米有一座简陋的海瑞庙,庙后还有二棵古银杏。老远看到了这二棵树,作为坐标,一路找来,终于找到这座桥。</p><p class="ql-block">二棵银杏,一棵三百年,一棵四百年,树下立有昆山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发的古树名木保护牌。</p><p class="ql-block">以前一直以为,萧墅村属陆家镇管辖,萧墅港是陆家镇与千灯镇的界河。现场看,古树名木保护牌上面标注了千灯镇是保护责任人。再看海瑞庙的管理单位是千灯镇,桥北一段古太浦河的河长单位也是千灯镇,这么说来这桥的南北两侧已经全部划归千灯镇管理了。</p> <p class="ql-block">海瑞庙虽然简陋,仅一间平房,但千灯镇政府近年在此却竖了一尊海瑞的花岗石像,非常郑重其事。从石像的碑记看,海瑞与萧墅村还有一段渊源。明隆庆三年(1569),海瑞任应天(今南京市)巡抚,适逢江南大水。海瑞带领民众兴修水利,疏通吴淞江,为百姓做了件大好事。期间,海瑞曾多次来过萧墅村,相传如今的萧墅港及河上的这座福禄桥,都是海瑞下令开挖及建造的。而眼前这座海瑞庙则已存在四百年了,两棵古银杏可能就是海瑞庙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桥东南还有二棵又瘦又高的棕榈树,如果细心的话,也是可以作为福禄桥的坐标的。</p> <p class="ql-block">原以为福禄桥地处陆家花桥两镇交界,此桥之所以破,可能是因为两镇推诿扯皮都不愿承担维护责任所致。现在既然桥南桥北都属千灯镇一家,那我们是否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就能看到一座修旧如旧的古桥了呢?更进一步,我们能否期待重建海瑞庙,将海瑞庙、古银杏、福禄桥重新整合成一个新的文化旅游增长点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塘泾桥位于玉山镇南星渎村西,东西走向,是旧时由西进入南星渎集镇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塘泾桥全长15米,实体桥墩,响板桥面,为昆山境内现存最大的三孔古平桥,具体建造年代不祥。</p><p class="ql-block">注:南星渎集镇以前是属正仪管辖,不知什么时候划归玉山镇了。</p> 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筑路改道,桥下河道向南已填塞,此桥不通行人已久,基本荒废,桥面中间的小块石板已全部缺失。 <p class="ql-block">以上关于塘泾桥的信息和图片,来自苏州晨光的博客《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2013.4.5。看到后心中一喜,赶紧去看看啊!无奈这几天都是下雨,等天气好了再说吧。<br>今天偶尔看到一则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2021年12月29日发布的《关于南星渎村塘泾桥迁移工程方案的批复》,又不由得心头一紧,不妙,可能拆了吧!不能再等了,冒着蒙蒙细雨,按照GPS卫星地图上的一个模糊影子作为定位,驱车一小时,到现场一看,一大片都围起来,成了一个商业用房大工地。<br></p><p class="ql-block">GPS 地图虽然清晰度不高,但由于这座桥已是空心桥,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由于南星渎集镇的扩张,桥的位置已经从镇西变为镇南了。</p><p class="ql-block">图中红圈内为旧桥址,绿线为新河岸及新桥址。</p> <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与门卫师傅商量通了,让我进去看一下。走到河边,果不其然,老桥已拆除,河湾已填实,大量石块东一堆西一堆散落工地。<br></p><p class="ql-block">据工地师傅讲,这桥因为影响建房,去年12月收到批复后没几天就拆了,准备北移几十米,现在已经挖好基坑,开始打木桩,做基础。</p><p class="ql-block">原来所谓移建,也基本上在原地,今后要找,也很方便,这就放心了。</p> <p class="ql-block">现场看到,大型施工机械正在把一些老的石块破碎以后,填入基坑。</p><p class="ql-block">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把留有年代印记的老石料打碎做基础?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因为这样施工省事,效率高。最重要一点,大量采用新石料,可以增加材料用量,当然也同时增加施工工程量,这样才能赚得更多呀!目前国家在老建筑修旧如旧保持韵味方面,还没有硬性量化考核指标,只能大家凭良心做事,外观尺寸做对最重要,这就让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包工头打擦边球了。难怪在昆山看到了那么多修旧如新的“老桥”,原来都是这么来的。</p> <p class="ql-block">师傅说,半年以后就能看到建好的桥了,当然只能在河对岸围栏外远远地看。要走上桥去看,恐怕要三四年以后,等整个工地商业大厦建成开始营业吧。</p>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