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1112年,宋徽宗对宰相蔡京说:“朝中许多画家只知道画现实派,我想换个风格。”蔡京想了想道:“宫廷画院不是有个17岁的神童吗,陛下可以命他画青山绿水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徽宗当即就将这个叫王希孟的神童叫来,给他亲授指点。没想到,神童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一巨幅举世闻名的画作《千里江山图》。只可惜,这是他的第一幅画作,也是最后一幅。几年后,这位天才画家就因病去世了,年仅20多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希孟的生命,如烟花般短暂,也如同烟花般绚烂。仿佛,他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创作《千里江山图》。所以,凡是看过《千里江山图》的人,无一不被它的美而震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宋有两幅鸿篇巨制,一幅是5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世俗繁华的史诗。另一幅就是近12米长的《千里江山图》,它是锦绣山河的歌者。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作品,那《千里江山图》就是一幅浪漫主义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时,刚刚18岁,18岁的少年充满朝气,且有着雄心和抱负,正是这样无畏的心境,让他创作出了比《清明上河图》两倍还要多的青绿明艳,光华灿烂的巨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画面恢宏。山峦跌宕起伏,绵延千里,极有韵律感,细细一看,千山万壑都有着不同的模样。而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水,好似粼粼波光荡漾。所谓千里,是因为王希孟在此画中绘制了50多座山峰,20余座山峦,20来座山岗,数十面山坡。山体更是数不胜数,如:峰、峦、岭、岫、岩、嵩、峤、岑、岌、岗、坡、巅、嶂、崖、磐、谷、壑等。几乎所有的山体,都被他绘制在了画作中。除了山,还画有:399栋屋宇、368个人、96条船、25座亭台、11座桥、13头牲畜、2群飞鸟、2只鹤等。随便截取一段,都是绝佳的艺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北宋朝政安稳后,宋徽宗便将国泰民安,展现在了宫廷画中。当时的画作,不但色彩绚丽,场景也很宏伟。宋徽宗编撰的《宣和画谱》中有云:“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王希孟,做为宋徽宗的学生,在审美方面自然受到了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以让我们看到了峰峦叠嶂、逶迤连绵的群山,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以及细致入微的人物。难怪元代书法家溥光会说:“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是一幅写实如生的山水画,容易引起欣赏者关心的问题是:他画的是什么地方?一说他概括提炼了宋代的大好河山,一说他画的是江南山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卷时才十七八岁,以宋代的交通条件而论,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能走多远?能看到多少?所以,认为他画的地方在江南的观点被当今学界多数人所接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在他出版的《百问千里》中写有:《千里江山图》描绘的是北宋江南的风景,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往东一带,包括湘江流域、赣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从画面中群山矗立在大泽之畔来看,描绘的主体可能是鄱阳湖的庐山。庐山在赵匡胤登基之前,叫“匡山”,为了避讳,更名为“庐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U」形山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双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四叠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沼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礁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客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双体脚踏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窄长形小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卷中的龟形漕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希孟(1096—?),北宋宫廷画家。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为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当时是图画院的老师,其慧眼独具:“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时年18岁。不久英年早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不同于单纯用墨的山水画,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该画卷中的“青绿山水”,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有时山石轮廓加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辉煌效果,被称为“金碧山水”。它是隋唐时期随着山水画日趋成熟、形成独立画科时,最早完善起来的一种山水画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山水画中的巅峰之作。它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当时《千里江山图》电子画轴,在徐徐展开的那一瞬间,惊艳了全世界。2018年,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推出的首件“国宝”,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在节目的推动下,当时万千观众,为了一睹画卷真容,在故宫博物院排队到夜里十一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江山图》已经900多年历史了,但它的颜色依旧鲜亮,这是文物保护者在默默守护。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王希孟,更要感恩为画作默默付出的文物工作者。因为他们,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这些历经岁月的国宝。向文物工作者致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图文选摘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