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该走还得走

Lesley

<p class="ql-block">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夸上海人有分寸感,理由是过年很少走亲戚,文里文外一堆留言,纷纷表示从不走动,极度舒适。不知道为什么,作为一个上海人,看完觉得有点羞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本命年第四期患者,家里亲戚虽然不多,可小时候也是在“表演个节目”的春节里成长起来的。除了说吉祥话的环节略感尴尬,跟表哥表姐一起放鞭炮,偷吃生春卷,互相攀比压岁钱,对一个独生子女来说还是非常兴奋的。现在人大了,凭良心说,也是害怕过年,大扫除,办年货,年夜饭,再加上各种人情世故,即使是不上班的我,想想都已经累瘫了。可是那不是过年嘛,一年也不就是那么一回吗?也就是在过年期间,大家有那么几天共同的休假,可以串一串,聊一聊,热络一下。是的,很多半生不熟的亲戚朋友就算了,可是谁还没一两个亲近的好闺蜜,好基友,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啊!“从不”是不是太极端了,太冷漠了,太没朋友了,家庭内部关系太差了?也许吧,这就好像上海人之于上海以外的全国人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时间也是过得真快,我来新加坡已经15年了,新加坡人过年,应该说还是很有传统的。除了没有春晚,烧香,祭祖,大扫除,贴春联,捞鱼生,吃年饼,发红包,穿新衣服,排队买鲍鱼买肉干,走亲访友打麻将,一样也不能少。过年期间,马路上的华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带点红色,手里拿个小袋子,里面装两个橘子,见面一声“新年快乐”,给孩子递上一个8块10块的红包,既有分寸又有温度,不是蛮好。如果我还生活在上海,我干妈家过年我是一定要去的,不去,我心不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对不走亲戚反应这么大,是因为最近遇个事儿:大年初二,一个上海妈妈(应该是80后),带两个孩子来我家吃饭。三个人是空手来的,说是年前从祖国给我们家淘了一些土特产,但物流不给力,东西还在路上。孩子进门也不叫人,大的坐下就开始打游戏,小的吃一半就嚷着要回家,快走的时候还直呼我老公大名两次。不过孩子妈跟我们说事儿倒是从来不称呼,只用“哎”字开头的,搞得我都快忘了自己叫啥了。大过年的就对空气喊了声“你好呀” ... 唉,没 礼 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送走他们,我正感叹世风日下,我老公(东北的)来了一句:“你们上海人都这样哦?” NND,我竟无力反驳。不幸中的大幸,这次只是上海和上海,上海和非上海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没有上升到两大阵营不可调和的敌我矛盾,真的是一身冷汗。不过这种代表祖国到国际上去丢人的情况估计也是早晚的事情。我们都怎么了?是因为过年亲戚间很少走动而疏于练习吗?没事还是走走吧,不管如何社恐,人之所以为人,该有的人情世故道德礼法还得有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胸闷啊,作为一个上海人,我被夸得最多的是“你不像上海人”,这让我感觉特别复杂。我当然知道上海特别大,特别美,特别繁华,特别发达,上海人有分寸,讲规则,守信用,效率高,但我还想听到他们表扬我们不计较,很随和,有文化,特讲究。就算不稀罕别人的表扬,至少阿拉自己得心安啊!</p><p class="ql-block">2022.02.03 初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