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糖瓜祭灶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嬷嬷要件新棉袄,新媳妇光看不敢要”。这是故乡微山湖边过年时的一首民谣,其中透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浓浓气息。其实,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并非只指夏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习惯上从腊月初八开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节的吃元宵、闹花灯等。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既是诗词中的物象,又是意象,牵动着文人骚客们的创作灵感,留下了无数既富生活气息,又如醇酒醉人的名篇佳制。</p> <p class="ql-block">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中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剪纸——纸花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将红灯笼高高的悬挂,也有鸿运当头的美好寓意,在灯笼上家家户户会写上祝福的话语,祈盼明年的丰收和好运气。喜庆的红灯笼也为国人过春节增加了许多欢乐祥和的气氛,朱红的红灯笼有挡煞赶走霉运的功效,因此过年挂灯笼既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对自家运势提升的一种风水学上的布置,挂灯笼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节日效果。</p> <p class="ql-block">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春联一般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再配以吉祥的纹饰,烘托了新春的喜庆和欢乐的气氛。特别是春联中的一些吉祥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和避凶免难之意。</p> <p class="ql-block">汤圆别称“汤团”“浮元子”,是汉族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 。同时,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的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所兴起的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穷。同时,汤圆象征合家团圆美满,吃汤圆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必备美食。</p> <p class="ql-block">油菜谐音“有财”,在新年吃寓意特别好,象征来年财运滚滚来,个个都有财,所以过年一定要买油菜回来吃。分享个油菜的做法:油菜清洗干净,锅内倒入适量油,爆香蒜末后倒入肉片大火翻炒,加入生抽,蚝油炒匀,倒入油菜翻炒,调入适量的米酒让油菜更翠绿,翻炒片刻后调入少许盐即可出锅,这样做的油菜吃起来特别的爽脆开胃。</p> <p class="ql-block">鱼和“余”同音,代表着年年有余,过年的时候吃,代表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希望明年赚得更多,存的更多,能有盈余。</p> <p class="ql-block">春晚让我印象最深的节目是舞蹈《只此青绿》</p> <p class="ql-block">在新年到来之际,插上几枝鲜花,亦有春回大地之意</p> <p class="ql-block">红包是我们新年的一种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红色象征幸运和活力,发红包表示把祝福带给对方。</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后,和家人出去游玩散心,同时也让家庭成员更加和睦相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