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际的救国的“革命人才”——罗化成,张光逵

一瞬曙光

<p class="ql-block">  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于2014年9月1日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包括项英、袁国平、周子昆、彭雪枫等25名新四军将士,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罗化成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罗化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化成,1895年中秋出生于福建长汀县南阳区(今属上杭县)南山村一个中医家庭,从小随父学医。1912年进入福州蚕业学校学习,1915年毕业后回到长汀,在县蚕业学校任教。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同张赤男、杨成武等发起成立“长汀学生联合会”,组织集会,声援上海工人,并创办《长汀月刊》,抨击时弊,宣传革命。罗化成于1927年9月加入中共党组织。</span></p><p class="ql-block"> 1928年6月,罗化成在南阳、才溪一带建立秘密农会和发展党组织。次年7月,领导“南阳暴动”。暴动胜利后,建立了“汀连南赤卫队”,积极发动长汀、上杭等边区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7月20日,罗化成参加了由毛泽东主持的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召开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1929年秋,他所领导的赤卫队编入红军第4军4纵队,他任纵队特务大队大队长。同年12月28日,罗化成出席了在上杭县古田溪背村旁曙光小学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再一次聆听了毛泽东的教诲。1930年8月,罗化成在长汀河田蔡坊与民团作战中负伤。后任红军后方医院院长,福建军区后方留守处主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副秘书长兼武装动员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罗化成返回闽西,协助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坚持闽粤边区的游击战争。1935年8月,他在四都被国民党军包围,不幸被捕,在瑞金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和利诱,但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几天后,在被押往长汀途中逃出虎口,取道上海到达香港。罗化成在香港以养猪、种菜为掩护,继续开展抗日救国活动。</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全面爆发。罗化成受命回闽西南工作,任新四军二支队军需处处长。1938年4月他参加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红军和红军游击队在皖南歙县岩寺集中会合整编。罗化成担任新四军二支队军医处主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左起第五位是罗化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二支队由皖南挺进江南向苏皖边区进军,在此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救亡图存,同日寇浴血奋战。罗化成除了领导二支队军医处工作外,还兼管了苏皖边区(当涂、芜湖、宣城、高淳、江宁等地)的地方工作。尤其是在民运工作方面成绩斐然。罗化成是搞民运工作的行家里手,在二支队他独当一面领导民运工作。我父亲张毅(时任二支队军运处军医、看护排班长和青年队长兼搞民运工作)在罗化成的直接领导下,民运工作与护军工作开展的很好,卓有成效。1938年秋,罗化成、张毅组织了鸡笼山、慈溪、红杨树等地的农抗会;彭冲(时任二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在上冯村帮助百姓成立农抗会;接着狸桥一带的金牛乡、东觉乡、南漪湖周边的农抗会纷纷建立,农抗会组织发展至郎溪、高淳境内,参加农抗会的农民达数万人。各农抗会领导农民开展抗敌活动,实行减租、减息;仅金宝坪一地在1938年秋减租减息就达数十万斤稻谷,农民爱国拥军参军热情更高。1938年冬,在罗化成主任领导和指导下,我父亲张毅一个人就在狸桥周围乡村动员了200余名青年参加新四军。新四军二支队从1938年10月至1939年4月由最初的1700余人发展到6000余人,成为苏皖边区抗战的中流砥柱。</span></p><p class="ql-block">1939年春罗化成任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同年10月任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在他的努力下,二支队活动地区的党组织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先后建立了县、区、乡三级抗日民主政权和中共基层组织。同时,帮助指导组织建立各级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性抗日团体,其发展之势如雨后春笋,遍布苏皖边区,人民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第一位为罗化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化成作为二支队的政治部主任,经常亲临前线指挥。1939年夏,罗化成来到六团检查指导工作。恰巧,日军突袭六团驻地白兔镇。只见镇北头尘土飞扬,日、伪军黑压压一片袭击六团。罗化成见状,当机立断地对指战员们说:“敌人再多也要打!”接着指派一个连占领镇南的山堡,迎击敌人;命令一个营插入敌北面,打敌后尾部队。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击溃了敌人。战士们称赞道:“这次战斗取胜,多亏罗主任的果断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罗化成在繁忙的工作与战斗中,始终保持警惕,采取措施,保证革命军队的纯洁性。当时,设在太平县三口镇的新四军医院,连续发生医疗事故。先后有50多名伤员莫名其妙地死去。新四军领导得悉后,十分震惊。罗化成到医院深入调查,细致地分析了事故的原因,终于发现蛛丝马迹;再顺疑点查究,终于侦破了隐藏在军运处的国民党特务“蓝罗王”用日本毒针杀害我伤员的案件,消除了隐患,保证了医院的安全。</p><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罗化成与参谋长罗忠毅率领二支队司政机关进入苏南句容以北地区活动,指导该地区的党组织开辟工作,先后在朱巷、胄王山等地与“扫荡”的日伪军进行了几次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使句北地区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活,罗化成积劳成疾,心脏病不时发作。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同志多次劝他去后方养病,并书古人诗“留的五湖明月在,何愁何处下金钩”以劝之。罗化成以古人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答之,婉言拒绝了陈毅的建议,继续带病坚持在抗日前线工作、战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0年2月20日,正是江南大雪纷飞的日子,天寒地冻、气候十分恶劣,罗化成顶风雪、冒严寒指挥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受冻致病,加上心脏病复发,27日经抢救无效在苏南溧阳县竹箦桥逝世,年仅45岁。随后,新四军一万多名指战员和数千群众为他举行追悼大会。陈毅同志在悼词中称赞他是:“新四军的优秀的领导干部”、“最实际的救国的革命人才”、“抗战救国中值得全国人民效法的人物,久经考验的老党员,经得起考验的革命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5年2月,罗化成被追认为烈士。1962年秋,罗化成女儿罗阳志前往江苏溧阳竹箦桥收殓烈士遗骨,当地父老含泪央求道:“……请留一半给我们纪念,让我们子孙后代不忘罗主任的功绩!”是的,罗化成同志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身,他的不朽功勋和崇高精神永载史册、万古长青,是镌刻在苏皖人民心中的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