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匆匆回家的理由,作者:双鸭山日报社 郑建明,笔名:丰沛

老来乐

<p class="ql-block">虎年春晚的落幕之歌仍在亿万观众耳边回荡,虎年窗外的鞭炮声渐渐由稀疏转为平静。每个中国人在春节长假里,亲身体验到家庭磁场巨大的吸引力,静心回味一番为啥这个传统长假,必须扑奔家乡的种种理由,每个经历过买票、倒车、挤车辛苦漂泊的游子,都会说出自己的归乡心声。</p> <p class="ql-block">认识一位电视台新闻栏目主持人,在过年前十天他用电话预约买两张卧铺票,等来等去没等来好消息,只好除夕上午登上火车,除夕夜观看春晚是伴着车轮的碾轧声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做新闻主持人既风光也辛劳,每天早晨4点左右就到单位,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几乎每天在电视屏幕上才会见到儿子的音容。因为工作节奏很快,他已是两年春节没请假回家。今年是妈妈在电话里再三叮嘱家里年货全备齐了,一定要带上准儿媳回来热闹热闹。接下来的成亲传统程序当妈妈的心里早已有谱啦……</p> <p class="ql-block">  春节前我参加了一份结婚庆典,席间听到一对新人享受蜜月的故事:新郎新娘都是名牌高校走出来的硕士,两人先后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找到了可心的单位,相恋七年后结婚。春节前思来想去,两人决定虎年除夕夜的饺子要在娘家吃。理由十分充分:父母在牛年搬进了新建电梯楼,虽说新婚的甜蜜度还没降下来,但赶上春节回家重温血缘亲情,会看见爸妈合不上嘴的笑脸,也能为余下来的蜜月时空添加难忘的团聚记忆。其实,特别关键的理由是:趁新娘肚里的小虎娃子还没有动静,累赘事情相对少一些。</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我拨通了相交多年朋友的手机,朋友告诉我他在省城与孩子们过年,省去了往年孩子回家看望父母难买火车票的苦恼。</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在去年春天拿出几十年的积蓄,再加上两个女儿单位的公积金贷款,交上了买新楼的首付款。</p><p class="ql-block">他的大女儿是先参加工作后又考上了研究生,错过了找男友的最佳年龄。不过,大女儿因学历能力很优秀,现在已经进入某高校当讲师。小女儿也是迈进了而立之年的队列,在大型国企做技术工作,每年工资与奖金丰厚。大姐未嫁,小妹也是光顾着专心工作,很少有时间去想结识相爱的小伙子,牵手走进温馨的新屋拜堂。</p> <p class="ql-block">  方大叔过完年已是70岁,现在户口所在地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深圳特区。三十年前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他不再安分守在机关接打电话,果敢地办理了停薪留职。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市场,水到渠成地为妻子儿女在特区买了新房子,如今儿孙天天围着老俩口转,尽情享受着中产阶层富裕生活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牛年过小年之前他和老伴就返回家乡过春节,和他坐下来东聊西侃,当年身边的老上级好同事,他都能像评书连播一样讲成有乐趣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老朋友请他喝酒,他总是脸色紫红提前去服务台买单。四个人搓麻将,他对家乡人的玩法不熟套路,十回会有八九回充当“炮手”,但他从不欠账。看着上家下家眼前摆着赢他的钱,他说坐飞机乘高铁回家乡,见着亲朋故友花上我挣的钱,我心里挺舒服。要不是当年办私企时老朋友都借钱借物帮助我,我今天根本不可能闯深圳下海经商安居养老,根本不可能几次去新马泰游山观景……</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春节的文化习俗流传了上千年,它是中华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精神遗产。在虎年伊始闻听到的匆匆返乡过大年的趣事,我深有感悟,每个人选择春节探亲会友的机会和理由,用一句话来表述大致是这样:家乡家庭蕴含着强大的亲和力,重温重叙生命过程中的亲情友情相思情,是每一位急切赶回家乡亲睹老宅新居、释放情感浪花的最贴切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作者单位:黑龙江双鸭山日报社</p><p class="ql-block">作者姓名:郑建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