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啊,就是这样,用我们东北土话说叫做贱皮子。记得在职场时,就盼着快退休要轻松要自由。可真到这一天,轻松自由过后却是惆怅。怀念起那没黑白天没节假日的时光,甚至怀念那折磨人的人际关系。闲时到公园遛弯羡慕那些忙忙碌碌的园丁;到饭店吃饭,羡慕那些刷碗端盘子的服务员;乘坐地铁,羡慕那些打扫卫生的清洁员;走在马路上经常驻足看那些环卫工人。因为他们在职业中,坦白的讲,我还是很迷恋职业中的那种成就感的。如果以目前的心态重返职场,我一定还会玩命的工作,甚至渴望尝试不同的职业角色。可是没有如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自己在职场中日积月累点滴日记而形成的年记。在进入2022年之际将这感悟稍加整理并穿插一些当年的照片以满足自己的怀旧心理,将这些送给女儿女婿及还在职场拼搏的朋友们,也许能有点小启迪,要么就权当一个笑谈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来惭愧,在进入知天命的人生时段,我终于发现自己长大了,是心灵的成长。她不再是先前那般简单、苍白、嬴弱、迷茫。关于简单,有人喜欢,视为纯洁;有人睥睨,称为弱智。说到苍白羸弱,有人看到的只是生理的表象,而我自知那是心理的反射。至于迷茫,是DNA决定的晚熟,还是后天诸多方面的营造不良所致,我不得而知。无论前者抑或后者,我都为此自卑过。不知从何时起曾经混沌的思维,逐渐清晰通透起来,让我对工作和生活又有了久违的激情。这真要感恩于我的职场贵人,还有让我站立无数次的各类讲台和各层面的学员。当然,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与自己用心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通过邮箱收到学员的教学回馈,根据我的讲授内容提出修改建议:“我个人认为您的讲座里最精要的部分是‘与心灵的沟通’,此处有真意,应尽量再放大一些、细化一些,在整个教学结构中做一下调整。”此前,关于“与自己心灵沟通”的话题就一直有这样的回音,而且每每课余时间交流也集中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接收到了来自不同层面,这样的心灵感应。有领导给予鼓励:“能在D校讲台讲这个话题是一种功德”;有高校同行的精准概括:“心灵沟通是最高层次的沟通”;有学员的热情邀请:加入我们班的Q群吧,经常沟通,做心灵的朋友;有同事真情表达心灵相通的喜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击中了。在这亘古无垠的大千世界,在这茫茫的七十亿人海中,有人与你并不相识,却深深相知。我得到了最奢侈的奖赏——那是心灵的撞击与思想的共鸣。这难道不令人喜极而泣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直以为“与心灵沟通”这样的话题,不是能讨好人们挑剔的味蕾的美味佳肴,只有心心相惜的同类才能从这道平凡的小菜中捕捉到令人欣喜和心动的共识。也许在一些人看来不过是在重复人们早已熟知的说教式的理念。有人认为没有实质内容,显得牵强。于是担忧,会不会像时下的心灵鸡汤一样,让人听觉疲劳而心生逆反。</span></p> <p class="ql-block">很庆幸能遇到心有灵犀的倾听者,给我激励、灵感、自信及继续做好职业的勇气。更觉温暖的是,有朋友与我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其实,这个话题已经作为专题讲座,正在进行中。伏尔泰说过,“常识并非那么寻常。”时下有很多时尚的、励志的理念,由于耳熟能详,又类似正统说教的习惯用语,久而久之,人们视而不见,闻而不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不仅要熟知常识的光鲜的表层含义,还要让这常识更平常,平常到犹如每天必须吃饭睡觉、洗脸刷牙,让它沁入到骨子里,融化进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就像通过喝牛奶、沐浴阳光来补钙一样,让我们心灵的骨骼更加强壮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这样一个故事,常爱讲给学员,而真正受益的是讲故事的我。有记者问米开朗基罗“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件巨作的?”答曰:“很简单,我去了趟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要凿去多余的石头,大卫就诞生了”。那一刻,顿觉豁然开朗,凿去多余的石头,不就是摆脱思维上的自限和阻碍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职场上摸爬滚打,风雨兼程数十载,一直信奉很正统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甘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更情愿为俯首的孺子牛,然而,路走得始终跌跌撞撞,懵懵懂懂,不就是有多余的石头把我的思维禁锢起来了吗?不就是一直在按自己的自以为是的思维定势去谋求职业的发展吗?在喧嚣、纷繁、嘈杂的外部世界中,我像很多职场人一样,匆忙中失去了自我,迷惘中耗费了生命,而全然不觉。</p> <p class="ql-block">其实,备课的过程,就是和自己心灵沟通的过程,它使我真正进入与自己对话的意境中。并自然地使思维处于假想状态:我身边的朋友、同事、学员是否有同样的困惑,同样的心理渴求?……我看到了从巨石中挣脱出来的大卫,看到了被巫婆魔咒禁锢在黑森林城堡中的长发公主,终于冲破思维的迷障奔向光明与自由。我坚信布鲁斯·利普顿《信念的力量》,我找到了自己在职场智障的根结。从阴影中走出来,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艳阳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与自己心灵的沟通,听起来很虚、很玄,我却以为它真的很重要,不会或者没有成功的与自己的沟通,一切外在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或者只有徒有其表的成功标志,精神上的喜悦转瞬即逝。在人生的职场上、生活中,我们不可规避这样的现实:疲于奔命,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打点职场中的人际关系种种,却没有时间去面对自己,更不用说去坦诚地、真实地面对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告诉我们:“人与人相互关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这也是沟通的重要前提,无论你处在哪一层面。坦诚地与人沟通,首先要解决的仍是你能否坦诚地面对自己。我们所处的职场是封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封闭的。在浮躁、功利这些负能量的侵蚀下,人们没有了单纯,简单,(以及儒家所推崇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多了算计、提防,揣测、妒忌、设绊,甚至把这美好的品性看成是傻瓜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如作家迟子建所形容的:“我们生活得太贫血了,所以当真正的鲜血喷溅时,我们以为那是油漆。”大多数人的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释放,于是倦怠、无奈、忍受、压抑,几近崩溃。其实,仔细想来,不是别人伤害了你,不是这个体制禁锢了你,不是外界的种种你自以为的某种什么东西与你过不去······,而是你自己这个生物系统中的自我调控功能失灵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的一段描述:你要发见朋友的“真”,你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见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关于“单独”,今天学者们给它更名为“独处”,听起来更有文采、内涵和想象力,它不是寂寞、凄冷、无助,而是内心的平和、宁静、充实与满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要学会独处,挣脱职场中的种种困扰,走进自己心灵的小屋,打开心灵之窗,真诚自省,做心灵独白,厘清困扰,以修复与完善自我调控系统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自己心灵对话,如丝丝绵绵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思维模式不知觉中由直线式变为立体式多维式,我为自己的变化惊叹。我不再单纯,不再一根筋,同时清楚要真正让自己超然于世俗的污浊之外,达到孟子的“回到自然的生命中”的境界,那还只能是我与同道人所向往的理想意境。但,我喜欢那种美好的感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