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庄“东大桥”——马北公路的红色遗存

富满莒沂边

<p class="ql-block">垛庄“东大桥”——马北公路的红色遗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图/王学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沂水县富官庄镇垛庄村东,有一座双孔石拱桥,人们都叫它“东大桥”。“东大桥”其实并不大,但它的来历却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1947年初,莱芜战役以后,国民党为实施重点进攻计划,在山东战场上集中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吸取了以往分路进攻常被分割歼灭的教训,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计划第一步完全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3月下旬,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到4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步计划,随即稳步向鲁中山区推进,目标是压迫解放军华野主力至蒙山、沂山地区决战。大战在即,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修建一条战时公路——马北公路,贯通鲁中与滨海北部、胶东南部的交通联络,保证华东野战军的频繁调动和大批“支前”车辆、担架、人员、物资的及时过往。</p><p class="ql-block"> 马北公路,位于鲁中、滨海区中北部,西起沂北县马站镇(今属沂水县),经东埠、峨山口、东西沟,莒沂县泉头、高家石岭、徕庄、垛庄、后石崮后、东莞、大店子、苏家官庄、关山沟,在莒北县大北杏(今属诸城市)接入台(儿庄)潍(县)公路。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鼓舞下,鲁中、滨海两区及沂北、莒沂、莒北等县数万人参加公路建设,在40多公里的公路建设现场宛若一条巨龙,场面非常壮观。建设者白天挥汗如雨,夜晚挑灯苦干,20天就完成了抢修任务,为支援孟良崮等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鲁中决战”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垛庄“东大桥”,是马北公路上一个重要节点,与公路同时诞生。大桥南北走向,主桥长十米左右,宽五米多,高三米左右,双孔、发拱,桥体全部用条块青石垒砌。“大桥”虽然不大,但做工精细,敦实厚重,质量很高。双拱正上方刻有一颗五星,寄寓着解放区人民对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希望。但是,大桥同它的设计者、建设者一样,也没有留下名字。因大桥位于垛庄村东,故称“东大桥”。</p><p class="ql-block"> 1965年,莱芜至王戈庄“国防路”(泰薛路)开工建设,其马站至徕庄段是在马北公路基础上修筑而成,但从徕庄起则改道东行,经孟疃、贾悦、诸城、王戈庄,至青岛西海岸的薛家岛止。至此,马北公路徕庄至大北杏段被完全废弃,垛庄“东大桥”如今也成了马北公路上唯一的历史遗存。七十五年风雨历程,七十五年世事变迁,当年的马北公路已不复存在,但已成为红色革命文物的垛庄“东大桥”却依然坚固如昨,还在默默无闻地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继续发挥着它的光和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月20日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