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百年学脉与军医之路(第五章,下篇)

Lancet430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五章:各分天涯(下篇)</font></b></h1><div><br></div> 可以这么说:从晚清北洋时代开始,不断搬家就成了军医学校的宿命。此刻,即使是改名叫“医学院”了,也还是摆脱不了这个宿命(另一个宿命,也许就是不断换名字)。<div><br><br>时至1948年底,上海的市面上已经乱得不可开交了。有很多从淮海战场上溃散下来的国民党部队,在外面乱抓壮丁。普通老百姓、哪怕是富家子弟,也会在外出时突然被抓走。国防医学院的学员也不能幸免。</div><div><br><br>据1948年的那一级新生回忆,有的学员穿着军装进上海城里买东西,居然被国民党残部抓走,补充进自己的队伍,而且还剃了头发,强行给他们改了名字,以断绝他们被原部队找回的希望。</div><div><br><div><br></div><div>当时国防医学院的管理人员经常深更半夜跑出去找人,把狼狈不堪的学员从抓兵部队里领回来。</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上海外滩街头,国民党溃败的部队等候撤退。</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于是,从1948年12月起,国防医学院开始启动分批次的南迁:一部分直接渡海去台湾;另一部分则南下广州暂驻,以观望形势发展。<div><br><br>这一次的搬迁过程,与以往的几次不同,速度非常缓慢,原因是:根本找不到交通工具。最后还是陈诚特别关照,专门拨了一条“安达”号轮船,为国防医学院运送人员和物资。</div><div><br><br>1949年新年一过,何去何从的抉择,就摆在了国防医学院的专家教授、师生员工们的面前。</div><div><br></div><div><br></div><div>这是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每一个军医人,需要给出他们各自的答案。</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运送国防医学院迁台的“安达”号轮船,停泊在黄浦江码头上,往返于上海与基隆港之间。</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当时国防医学院人员在总体上,分为“去”、“留”、“去而复返”这三种类型。<div><br><div><br></div><div>“去”的这一类比较简单,就是遵从上面的安排,坐上“安达轮”,从基隆港上岸后,转往位于台北水源地的临时校址。</div><div><br></div><div><br>按照计划,学校机关和学员队、基础医学教员们先期迁往台北。林可胜作为院长,整体协调了这场漫长的大迁徙。</div><div><br><br>国防医学院的一部分专家教授,就是这样漂泊到了台湾的。这其中有当时外科学负责人张先林、护理系主任周美玉、生理学负责人柳安昌等名家。</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周美玉(1910-2001),中国现代军事护理事业的先驱,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抗战时期服务于红十字救护总队,在国防医学院时代开创了中国的大学护理专业。</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周美玉也是中国农村卫生护理工作的先行者。1932~1937年间,周美玉参加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建设实践,在中国首次实施了面向农村基层的护士教育工作。</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先林是当时国内具有很高威望的外科泰斗,本来没想去台湾的,并且还接到了我党“超级猎头”沈其震的秘密联络,准备辗转前往东北,加盟刚刚组建的大连医学院。然而国民党方面先下手为强,把张先林的妻儿和家人给送到台北去了,于是张先林只能赴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美玉和张先林一样,也是在对岸医学界如雷贯耳、却在大陆这边早已被遗忘的人物。她在协和的学生时期,就开始追随老师林可胜。周美玉从花样年华起,就把自己献给了当时中国人都普遍轻视的护理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周美玉长期担任红十字救护总队的护理指导工作。抗战胜利后,她在我国率先开创了大学护理专业和护理学研究生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台以后,周美玉进一步奠定了战后台湾护理事业的基础,被称为“军护之母”。1958年,她被晋升为军医少将军衔。尽管国民党军队的将军多如牛毛,但周美玉是他们中的第一位医务女将军,也是海峡两岸仅有的一位护理专业的女少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这是周美玉在1958年晋升少将军衔时的照片,她是海峡对岸的第一位军医女将军。</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留下来没走的专家教授和师生,数量也非常庞大。有的专家拒绝前往台湾,干脆接受了地方医学院的延请,从此离开了军医体系。这一类专家里,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荣独山、林飞卿夫妇。</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他们分别是我国放射影像医学和细菌学的奠基人,在国防医学院迁台的混乱过程中,辞职去了上海医学院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张涤生。</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时任附属医院颌面外科主任,迁台过程中辞职去了同济大学,后来成为我国整形颌面外科奠基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汪凯熙。</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是张涤生教授的上级医师兼指导老师,直接去了美国定居,再回故乡已是1977年。</span></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留在上海、拒绝迁台的两位一代宗师——荣独山和林飞卿夫妇。</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留在上海没去台湾的,主要是<b><font color="#333333">临床</font></b>各学科的专家。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附属医院里还有不少伤病员,因此临床专家无法像机关、基础医学、学员队他们那样早早去台。<div><br><div><br></div><div>当然了,这只是不去台湾的说辞之一。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附属医院院长王士成少将,本人是桂系出身,早年还当过白崇禧的随身医官,跟国民党嫡系尿不到一个壶里去。</div><div><br></div><div>王士成打心眼里就不想去台湾,因此在医院里百般磨叽,私下里也不鼓励教员们离开大陆。</div><div><br><br>这样一来,仅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留沪、并被解放军接收的人员就有475人之多。加上学校其他学科和单位留守的、以及流落在外的就更多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他们中,后来有许多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乃至新中国的杰出专家。这里面,仅新中国的“高教一级”和军队“专业技术一级”教授就有:</div><div><br><font color="#167efb">- 胡乃钊(药物化学专家)<br>- 李承祜(国防医学院技术部主任、生药学专家)<br>- 郑宝琦(吴孟超院士的恩师,外科专家)<br>- 马永江(泌尿外科专家)<br>- 张国治(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br>- 徐印坎(骨科专家,我国颈椎外科奠基人)<br>- 叶天星(微生物学和免疫专家)<br>- 孔庆德(国防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br>- 方之扬(烧伤科专家)<br>- 苏中武(药学专家)。</font></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国防医学院留沪、并加入第二军医大学的高教一级教授:</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药物化学家胡乃钊、外科郑宝琦(吴孟超院士的恩师)</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国防医学院留沪、并加入第二军医大学的高教一级教授:</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内科张国治(长征医院)、烧伤科方之扬(长海医院)</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p class="ql-block"><br></p> 还有许多留在大陆的国防医学院师生,后来任教于第二军医大学,并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医学泰斗,例如:<div><br><font color="#167efb">- 张鹏翀(药学专家)<br>- 洪民、周继林夫妇(口腔科专家,后调北京301医院)<br>- 龚念慈(内科专家)<br>- 徐化民(外科专家,后调南京军区总医院)<br>- 孔锡鲲(病理学专家,后调安徽医学院)<br>- 许月娥(血液病专家)<br>- 卢振东(生理学专家)<br>- 蒋峻仑(化学专家)<br>- 蔡用之(胸心外科专家)<br>- 楼方岑(传染病专家)<br>- 仇士杰(药学专家)<br>- 邓琨(内科专家)<br>- 陈约翰(口腔科专家)<br>- 胥少汀(骨科专家,后调北京军区)<br>- 何德华(病理学专家)<br>- 王文崔(口腔科专家)<br>- 吴美枢(药学专家)<br>- 吴中立(病理生理学专家)<br>- 奚寿增(眼科专家)<br>- 许丰勋(烧伤科专家)</font><div><font color="#167efb">- 余庆(微生物学专家)<br>- 张紫洞(药学专家)<br>- 张奕栋(药学专家)<br>- 周鼎耀(皮肤病专家)<br>- 周志华(骨科学家)<br>- 刘植珊(骨科专家)<br>- 陈思聪(心内科专家)<br>- 顾毓芝(外科专家)<br>- 史荫绵(神经内科专家)<br>- 王晋泉(耳鼻喉科专家)<br>- 王景阳(麻醉学专家)<br><br></font></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国防医学院留沪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教官</span><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的:</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生理学卢振东教授、化学蒋峻仑教授、药学仇士杰教授</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国防医学院留沪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教官</span><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的:</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内科邓琨教授、病理学何德华教授、口腔科王文崔教授</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55, 155, 155);">国防医学院留沪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教官</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55, 155, 155);">、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的:</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55, 155, 155);">药物学吴美枢教授、病理生理学吴中立教授、烧伤医学许丰勋教授</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国防医学院留沪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教官</span><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的:</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眼科奚寿增教授、药学张奕栋教授、微生物学余庆教授</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国防医学院留沪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教官</span><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的:</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皮肤科周鼎耀教授、骨科周志华教授、耳鼻喉科王晋泉教授</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国防医学院留沪的</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教官</span><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并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的:</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font-size: 15px;">药学张紫洞教授、骨科胥少汀教授、内科尉挺教授</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之大,有大师之谓也。”这些不舍故土、参加建设新中国的专家教授们和大师们,为后半个世纪我的母校奠定了辉煌。<div><br></div><div><br></div><div>他们的故事,我们还会在后续章节中提到。</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国防医学院毕业并留大陆的</font><font color="#167efb">学员</font><font color="#9b9b9b">、后来成为第二军医大学一代名家的:骨科刘植珊教授、外科顾毓芝教授、内科陈思聪教授</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国防医学院毕业并留大陆的</font><font color="#167efb">学员</font><font color="#9b9b9b">、后来成为第二军医大学教授的:神经内科史荫绵教授、麻醉科王景阳教授</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最后一类,是所谓的“去而复返”人员,最是一言难尽。在此,我们只说三个代表性的人物。<div><br><br>首先是国防医学院大内科主任周寿恺。在抗战时代的中国医学界,周寿恺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他也是协和出身,在图云关时期担任内科主任。</div><div><br><div><br></div><div>正是在他的手上,英美式的住院医师/实习医师24小时负责制、门急诊轮班制、病历书写常规、教学查房制、病历讨论会和临床病理讨论会这些制度,在中国的军医教育中牢牢扎下根来。</div><div><br><br>国防医学院时代,他担任大内科主任、少将军医监,是最资深的教授之一。1949年学校开始迁台后,以他的地位和身份,自然是难以推辞。</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我国现代著名的内分泌学家、国防医学院大内科主任、中山医科大学的开创者周寿恺教授。去台复返,于1970年蒙难。</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好在那时候台湾的情况非常乱,来自大陆的几百万人陆续涌入,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防医学院的不少师生都悄悄溜号了。有的自谋出路,有的则因为思念大陆,通过各种途径混上某条船,又回了大陆(那段时期东南尚未全部解放,台海两岸的轮船往来还很频繁)。周寿恺就是其中之一。<div><br><br>他以处理医学院搬迁事务为由,又回了大陆,但并没有回到上海,而是去了自己的老家厦门,在那里一直待到全国局面安定,就去了广州,担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后来的中山医科大学)院长,是该校创建之初的五个“一级教授”之一。1970年遭受迫害,含冤蒙难。</div><div><br><br>第二位是药学教官苏中武。早在安顺的中央军医学校时期,他就是国内小有名气的药学专家了。在国防医学院,他继续从事药学教育。<div><br></div><div><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我国现代著名的药物学家、第二军医大学一级教授苏中武,曾任中央军医学校和国防医学院教官。去台复返。</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1948年冬,有一批美国援助的医药器材运到了基隆港,林可胜派苏中武去台湾接收,然后送往台北。<div><br><br>苏中武到台湾后,听到南京、上海陆续解放的消息,就请了个假,从基隆港找了一条机帆船,冒着风浪渡过海峡,在温州平阳登陆。随即他潜回上海,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的一员,毕其一生于药学事业。</div><div><br><br>文革中,他也因为这段去而复返的经历,而遭受残酷迫害,好在挺了过来。</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晚年的苏中武教授</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第三位则更加令人唏嘘,他叫胡宏楷,1949年的时候还只是国防医学院的一名学员。他坐船到基隆后,找机会开了小差,回到上海的旧日校园,后来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一名外科医师。<div><br></div><div><br></div><div>1960年代,以吴孟超为首的“三人小组”攻克了中国人肝脏的手术禁区,三人中就有他。后来在史无前例的十年里,他因为去台复返的这段经历,被诬为“国民党特务”,遭到迫害。<br><br><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中国攻克肝脏手术禁区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的胡宏楷教授。国防医学院学员,去台复返。</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胡不堪凌辱,割腕自尽,鲜血流了一地。当时吴孟超教授要冲进屋里去救他,却被造反派死死按住……胡宏楷教授没有死成,但一只胳膊就此留下了残废。<div><br><br>此后在中国肝脏外科的历史中,他的名字几乎不再被官方提及。1990年代初,胡准备回到浙江的青田老家,做个乡村医生,了此残生,却不料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在十年动乱中渡尽劫余的胡宏楷教授。此后,官方历史不再提到他。</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1949年的大江大海,这些大人物与小人物,或是被时代的浪涛拍上浅滩,或是被沉入无尽的深渊。皆是身不由己。<div><br><br>回头再说说国防医学院的头号主角——林可胜院士,他的晚景平静而暗淡:1949年6月,林可胜在台北辞去院长职务,彻底告别军医事业,去了美国。在那里,他在两所大学短暂任教,随即于1952年加入印第安纳州的迈尔斯药厂,做了一个研究人员。</div><div><br><div><br></div><div>1969年,林可胜孤独地病逝于加勒比海上的小岛牙买加。<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49年,林可胜走出台北的国防医学院校门,前往美国,永远告别了军医事业。</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饶毅曾评价说:林可胜在1964年所做的狗脾脏交叉灌流实验,是迄今为止华人设计的最漂亮的生理学实验,一举证明了阿斯匹林的镇痛位点。<div><br></div><div><br>林的学术水平之高,在20世纪前半段一直倍受国际生理学界的尊敬。1939年枣宜会战中,日寇企图拉拢林可胜,发聘书请他担任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主任,林不为所动。</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晚年在美国的林可胜</font></h5> 经常听见有人说:假如当年伍连德没有默默回到南洋,那么说不定能得诺贝尔奖;还有人说:如果林可胜继续留在学术舞台上,也一定会得诺贝尔奖……种种假设、种种遗憾。<div><br><div><br></div><div>也许这些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一代人毕竟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中国近现代医学的历史上,伍连德、刘瑞恒、林可胜他们,将时代的车轮将轻轻拨动,目送着新人前行</div><div>——这,本来就是历史的真实样态。<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2021年9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里的“可胜大楼”揭幕,并举办了关于林可胜教授的生平介绍展。时隔近百年,这位在历史上蒙尘的现代医学大师,终于赢得了中国大陆医学界的应有缅怀。</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林可胜的那两位副手,结局都还不错。第一副院长张建因为出国公干,没有随船迁台,后来去了广东,在最后一届国民党省政府里做了几天教育厅长,晚年移居台湾新竹,开业行医,一直活到1996年。<div><br><br>第二副院长卢致德依旧官运亨通。到了台湾后,他接任国防医学院院长,还组建了著名的“荣民总医院”并兼任院长,时常出入士林官邸。蒋介石夫妇一直都亲切地叫他“卢军医”。</div><div><br><br>国防医学院今天位于台北的内湖区。她的渡海而来,深刻改变了战后台湾的医学格局。</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今天,位于台北内湖区的国防医学院</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众所周知,在日据时代,医学是日寇容许台湾人深入学习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旧台湾的医生,接受的都是深度的日本教育,也是当时社会上少有的本土精英。因此医生这个圈子在台湾,向来都是一个本土意识浓厚、日本情结深重的特殊群体,也与台独思潮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其中尤以台湾大学(原“台北帝国大学”)中毒最深。即便是在二战胜利后的几十年里,台大医学院的第一任至第十任院长,也统统都是从日本毕业的。<div><br><br>“二·二八”事件中,不少台湾本土的医界人士被镇压,日本医学理念也日益式微。恰逢此时,奉行“英美系”理念的国防医学院的到来,强力开启了台湾医学向美国理念的全面转型,影响不可谓不深远。</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国防医学院的教室(2017年出差期间,摄于台北)</font></h5> <div><br></div>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台湾地区的台大和“防医”,依然是两个实力最强的医学系统,枝繁叶茂,校友众多。<div><br><div><br></div><div>前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曾经频繁地在两岸之间走动,经常与这两个系统的医生打交道,于是就忍不住想知道台湾本地民众对这两个医学体系的看法。</div><div><br><br>台湾友人告诉我:他们和他们的父辈,都知道台大医院和“防医”系统的荣总(荣民总医院)、三总(三军总医院)档次相当,但看病开刀最好还是去“防医”的医院……</div><div><br><br>往来台湾多次,我还注意到两个有趣的细节:一是在民进党上台后、加速去蒋化的新世纪里,台湾各处都已经基本看不到蒋介石的雕像、塑像了。唯独在荣民总医院门诊大厅、以及国防医学院教学楼底层的那两尊蒋介石塑像,岿然不动。</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国防医学院教学大楼里的蒋介石雕像(2019年再访国防医学院,摄于台北)</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另一个细节就更耐人寻味了:话说,在台湾所有的本土医院里,同道之间都是称“#医生”的,唯独在国防医学院系统,还始终保留有称呼“#大夫”的习惯……<div><br><br>这些细节,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也都不复存在了罢?<br><br><br>从这些小小的细节里,我似乎窥见了国防医学院在1949年的硝烟中,那些曾经的同一群人,各奔东西,咫尺天涯,最后都飘零在如烟的往事中。<div><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9b9b9b">敬请期待下一章:建设国家</font></b></h1><div><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