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乡》前言

寒坪布衣

《陶瓷之乡》一书    前言 <p class="ql-block">  她和他伪邂逅,唱响了一段传奇。她是灵土,他是圣火。这段传奇,叫做灵土与圣火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土有灵性,为万物之本。土可容水,土可藏金,土能滋生万物。</p><p class="ql-block"> 火是圣火,克木、克金、冶铁、炼钢,火能改变一些物质的原来性能。</p><p class="ql-block"> 灵土经过圣火的煅烧、熏必然,天生出一种神圣的器物一一陶瓷。陶瓷,源于瓷土,融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融入了人类的生活,伴随不着人们的一生。说它金贵,价值连城;说它普通,为平民百姓生活之常用。</p><p class="ql-block"> 它有博大的胸怀和气度,能容世上难容之事。至刚、至净、不受侵蚀,宁碎不寿;至礼、至善,传递人间感情。一只茶杯,几片茶叶,沁润心肺,淡泊明志;一副碗碟,飯食菜肴,滋补生命,孕育健康;尊鼎礼器,仪展庭堂,庄严肃目,受人尊崇。形象之美,让人赏心悦目;天生丽质,给人以自信骄傲;洁净光明,不阿不亢,不躁不抑。</p><p class="ql-block"> 她诞生于最原始的瓷土,他是众星拱月的光明,他倍她历经七十二道工序,以1320℃的高温湼槃重生,成就一个器皿的双赢。</p><p class="ql-block"> 陶瓷是土、水、火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陶瓷文化之源,制陶源于先人的偶然发现,瓷器则是在制陶工艺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是最早制陶和制瓷的地方,中原郑州则是原始青瓷的最早产地。</p><p class="ql-block"> 新密是华夏始祖的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也是陶瓷的故乡。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浮戏山和灵崖山中与猛禽野兽争夺天然溶洞,借以棲居,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到树林里采摘野果作为食物,用粗制的石器,木棍为打猎工具,以动物头骨、野生瓜蒌皮土壳为提水器具,以兽皮树叶遮身掩体,御寒防晒,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杯据郑州市文物考古院调查,在新密溱洧流域发现40万年前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遣址97处。这些连续不断的各个时期不同特征的遗址分布,说明了华夏先民在新密这块热土上披荊斩棘,荜路蓝缕,艰辛探索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口增多,人们不得不离开深山,来到溱洧流域,沿河汲水,临崖挖穴,种植五谷,制作陶器,慢慢走向农业定居生活。</p><p class="ql-block"> 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女娲氏在浮戏山区和溱洧流域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传说。女娲练石补天、抟土造人被誉为创世神和始祖母。伏羲又叫“宓羲”,在浮戏山中画八卦,正姓氏,制嫁娶,结网罡,造琴瑟,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宓”与"密”相通。新密之"密”,最初命名,即源于伏羲。轩辕黄帝出生于溱洧交汇处的轩辕丘,建都于古城寨,演武于云岩宫,访贤于大隗山,逐鹿中原,北伐蚩尤,一统华夏。</p><p class="ql-block">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向自然界斗争中又一项划時代的发展创造,是远古先民聪明才智,集体智慧的化身。史书中有;“仓牺灼土为埙”,"神农耕而作陶”,"女娲抟土造人”,"黄帝始作陶”,"帝尧为陶氏”,"帝尧为陶氏"种种说法。除陶神宁封外,还有个陶神叫昆吾,是黄帝后裔,火神祝融的长孙,居住在郐国(今新密曲梁镇内),不但烧制各类陶具,还发明了墙砖屋瓦,把陶制品用于人们的居宿建筑,更具有划時代的意义。岳村李家沟遗址出土的陶片,超化莪沟北岗遗址出土的陶窑,屋基等遗址,就是人类制陶生涯历程大变革的真实记录。</p><p class="ql-block"> 瓷器虽然在制作工艺上大致与陶器一样,但在原料上却截然不同。陶器的原料为一般粘土,遍地皆是。可制瓷的原料瓷土则是一种矿藏,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我们新密属铝石矿瓷土矿的富产区,当是资源之乡。就河南中原大省来说,也仅是西、北部山区才有,且瓷土矿大都是夹杂在铝石矿之中,是带状矿层,比较稀少的。</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密县制瓷业出现高峰。西关的珍珠地划花瓷,窑沟的白地黑花瓷,月台的白瓷青瓷,平陌的民用粗瓷成为名优产品。地理位置处于汴洛之间,中原腹地,自然成为中原大地的陶瓷中心,为民用军需提供了大量产品,也成为朝廷贡品瓷生产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新密母亲河洧水(现新密政府称谓双洎河)上游弭城郭窑,中游老城西关,中下游大隗窑沟以及洧水支流(平陌河)两岸都形成百座瓷窑群,成为密县有名的四大瓷系列产品。洧水河南岸的东西瓦店则为当时繁盛的瓷业贸易中心和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五代后周皇帝柴荣为解决民需军用之急,又在弭城遗址设置多御窑,研制简洁亮丽的青瓷产品。他的结拜兄弟赵匡胤年轻时长期来密县做瓷器生意,在密县留下了许多与瓷窑有关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由于赵匡胤在密县禁窑、屠窑,使密县瓷业生产遭受灭顶之灾。绝大部分工匠艺人外流到禹州,汝州,郏县等地,把柴窑的工艺技术带了过去,发展成了汝、定、钧等名瓷。</p><p class="ql-block"> 元明清以来,密县瓷业处于停滞阶段,只有平陌的民用粗瓷,为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艰难的维持着。土改后,平陌的民用粗瓷成立了陶瓷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民用缸罈,碗具。后因效益不好,也改为密县第二耐火材料厂了。</p><p class="ql-block"> 陶瓷,特别是官窑,以国家之财力,尽天下之资源,聚全国之能匠,集士人之智慧,曾经创造出精美绝伦的珍品,在当时供皇廷专享,体现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而作为文化礼品和贸易货物,瓷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礼遇四邦的精神与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御窑瓷器,经皇宫兴替传承,以不同方式流传至今,己成为全民共有共享的国家财富,文化遗产,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经有关人事查阅历史古籍,档案文献,府县志书,文集笔记,学彦新著,期刋论文,院馆珍萃,考察古迹遗址,博物馆藏,参观工艺流程,访问工匠师傅,目睹体验瓷器制作的复杂工序。从中体会御窑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瓷器艺术的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出乎意料的是,翻阅相关目录之学,感到十分惊呀!关于御窑,关于陶瓷,虽有宁波人蒋祈的《陶记》,明人王宋沐的《陶书》,清人宋琰的《陶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唐英的《陶冶图说》等,填补前贤之所阙。但这数量与中华汗牛充栋的古籍相比,实在可悲!一部《四库全书》,采人书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而关于御窑和陶瓷之作,居然缺录。御窑瓷器,貢献巨大,影响深远,著述甚少,这是多么可悲的缺憾!</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二十二年编纂的《密县志》,是明清民国以来现存密县志中,比较优秀的版本,这部旧志,选材比较广泛,所载人、事、物无所不包。行文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按类系事,横分竖写。从上古到清代中叶,按王朝顺序排列,统合古今,上下连贯,展示出了密县历史发展的脉络,成为密县的一方之全史。全书共十六卷,九十三宗,三十六万多字。也仅有"士人开土建冶,设滑炉以陶瓷器,如缸、瓮、坛、 、罐之类,皆黑,止供农家之用。”和"故工匠颇拙,其冶寻常器用外,惟织棉、茧、细陶黑瓷,挖煤採石,无他杂艺。”以及"器用皆瓦缶,荊筐,富者用磁竹…”的七十多个字的记载,与近年来,在密县考古发现的密县陶瓷的悠久历史和輝煌成就相差甚远。</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三年,密县西关瓷窑遗址,大隗窑沟瓷窑遗址被河南省文物部门发现,遗存标本珍珠地划花瓷片和白地黑花瓷片皆为全国罕见的瓷艺品种,影响到全国多个省、市、地区的窑口,经考查论证,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單位,近几年又都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二0O六年,郑州市文物考古院在对瓷窑遗址普查工作时,在郑州新密市牛店镇月台村发现一个面积一百五十万平方米的唐至宋瓷窑遗址群,经过三年的调查,勘探和试掘,从遗址中发现有唐代的器物,五代的器物,宋早期的器物,其标本遗存具有文献中所记载柴窑柴瓷的特征,也有汝瓷、钧瓷的特征。疑是中国陶瓷界千年寻觅的柴窑遗址。二OO八年六月十五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文化、考古、陶瓷研究、文物收藏界的专家,学者和业务爱好的民间收藏、考古人员纷纷来此,调查考证,寻觅拾荒。古老的羲皇文化之乡,黄帝文化之乡,歧黄文化之乡,翠玉文化之乡,再起波澜,又成了陶瓷文化之乡。</p><p class="ql-block"> 新密是陶瓷的故乡,新密人的品质象陶瓷一样,坚实明净,宁碎不屈,以朴实的真心,包容的情怀,创新的科技,打造更健康,更时尚,更光辉的未来。新密陶瓷文化将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 作者 陈学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