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春节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睹物思故人,欣赏老朱家的三件老物件。一件锡制酒壶,一件八棱杯,一件青花酒壶。三件老物件都很普通,在过去也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流传至今也都在百年以上,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它承载着老朱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一件实用器物,更主要的是它寄托了老朱家更多的感情、亲情和友情。</p><p class="ql-block">老朱家是个大家族,试想这一百多年来,无论是酒壶、酒杯还是八棱杯,只要是逢年过节,家族团聚,亲朋来访,有多少故人用它推杯换盏,觥筹交错。</p><p class="ql-block">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有多少亲人离开了我们,这三件老物件的主人是爷爷奶奶(爷爷出生在农历1910年5月21日,奶奶出生农历在1912年1月12日)他二老离开我们也有三十多年了,父辈也大多离开了我们驾鹤西去长眠地下。所以,这些老物件早已物是人非,已经成为老朱家的历史文物,他们寄托着对已故亲人的不尽思念、深情怀念和永恒纪念。特别是对我这个从少不更事就离开家乡,在外漂泊四十多年,对故乡、对亲人的认知更是不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每每读起都有深刻感触,多少年来对家的认知,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理解,现在更是深刻的体会到,父母在家永远在路上,父母不在家就在梦里。古人亦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p> <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人强烈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道出了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和向往。</p> <p class="ql-block">这个八棱杯瓷质细腻光滑,制作精巧,底款“三其亭制”,经查阅相关资料,国内所以瓷器款式,没有“三其亭”这个款式的,有资料解释是日本制瓷。</p> <p class="ql-block">这个杯子不知什么年代裂为两半,也没有磕碰的痕迹。在我的记忆里,一直就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更为精巧的是这个杯子上的22个锯钉,锯钉一边11个,可见那时的手工艺水平,真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现在这样的手艺早已经失传,应该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吧。</p> <p class="ql-block">这个杯子当时主要用来喝酒的,那时候穷啊,大多数情况下是很多人用这一个杯子,倒上酒轮流喝,酒量大的多喝,酒量小的也就泯泯而已。</p> <p class="ql-block">以前,与这个青花酒壶配套的还有还几个青花小酒杯,早已不知所踪,一个也没有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这个锡制酒壶制作比例协调,大小适中,藤编提梁精致,中间出腰开光点铜。</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春节,这个酒壶放在炉子了温酒,差一点把酒壶给熔化了,锡器本来熔点就低,是不能放炉子上的,只能在热水中温酒。</p> <p class="ql-block">在炉子上,提梁下面的藤编也差点烧坏,底部烤的也有些变形下蹲。多亏发现及时,否则,老朱家就少一个老物件了。</p><p class="ql-block">老朱家还有很多老物件,每到年三十上供用的碗盘杯碟也都很精致,如果今天写写供盘供碟的用途和供品作用会更有意义,很遗憾,我手底下没有保存这几件老物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