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风俗:除夕是个啥来头

一苇渡江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大部分年头是在腊月三十(今年是在腊月二十九),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年),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年)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烟花,来驱除夕(年)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p><p class="ql-block"><br></p> <h3>▲ “新年多吉庆,阖家乐安然。”</h3></br><h3><strong>除夕的传说之一:过年</strong></h3></br><h3>    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h3></br><h3>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h3></br><h3> <h3>    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h3></br><h3> <h3>▲《福字图》</h3></br><h3>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h3></br><h3> <h3>▲《百子全图》</h3></br><h3>    还没等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地叫道: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h3></br><h3> <h3>▲《招财进宝图》</h3></br><h3>    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再也没有来过这个村庄。</h3></br><h3> <h3>▲ 祈祥纳福,彰显喜庆</h3></br><h3>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h3></br><h3> <h3>▲《财神赐福》</h3></br><h3><strong>春节传说之二:熬年守岁</strong></h3></br><h3>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h3></br><h3> <h3>▲《欢天喜地》</h3></br><h3>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除夕守岁,除了岁火外还有“燃灯照岁”的习俗,即大年夜遍燃灯烛。过除夕,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在北方有的地方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h3></br><h3> <h3>▲《福寿双全》</h3></br><h3><strong>春节传说之三:万年创建历法说</strong></h3></br><h3>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h3></br><h3> <h3>▲明嘉靖十年南萧隐士藏版的年画</h3></br><h3>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h3></br><h3> <h3>▲《十不闲》,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始在北京流行,由凤阳花鼓发展而成。</h3></br><h3>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h3></br><h3>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h3></br><h3>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h3></br><h3> <h3>▲《百子富贵图》</h3></br><h3>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h3></br><h3> <h3>▲《白蛇传—断桥》</h3></br><h3>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h3></br><h3> <h3><strong>春节传说之四:贴春联和门神</strong></h3></br><h3>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h3></br><h3> <h3>▲《大吉图》</h3></br><h3>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h3></br><h3> <h3>▲《白美娘借伞》</h3></br><h3>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h3></br><h3> <h3>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h3></br><h3> <h3>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h3></br><h3> <h3>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h3></br><h3> <h3>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h3></br><h3> <h3>▲《白蛇传—金山寺》</h3></br><h3> <h3>▲《白蛇传—水漫金山》</h3></br><h3> <h3>▲《白蛇传—许仙游湖》</h3></br><h3> <h3>▲《白蛇传—与法海打斗》</h3></br><h3> <h3>▲《东平府》</h3></br><h3> <h3>▲《姑苏报恩送香》</h3></br><h3> <h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语出自 温庭钧《商山早行》</h3></br><h3> <h3>▲《精忠传》</h3></br><h3> <h3>▲《女十忙》</h3></br><h3> <h3>▲《七侠五义——大破冲霄楼》</h3></br><h3> <h3>▲《七侠五义—擒拿白菊花》</h3></br><h3> <h3>▲《七侠五义—陷空岛》</h3></br><h3> <h3>▲《人生天地间》</h3></br><h3> <h3>▲《三国演义:龙凤配,又名:回荆州》</h3></br><h3> <h3>▲《三国演义—空城计》</h3></br><h3> <h3>▲《三国演义—赵云截江夺阿斗》</h3></br><h3> <h3>▲《十二生肖图》</h3></br><h3> <h3>▲《寿拜兆君》</h3></br><h3> <h3>▲《水浒传:忠义堂》</h3></br><h3> <h3>▲《日进斗金》</h3></br><h3> <h3>▲《橘榴富贵》</h3></br><h3> <h3>▲《平生五福》</h3></br><h3> <h3>▲《富贵有余》</h3></br><h3> <h3>▲《赛龙舟》</h3></br><h3> <h3>▲《穆桂英大破天门阵》</h3></br><h3> <h3>▲《包公割麦》</h3></br><h3> <h3>▲《弹琵琶》</h3></br><h3> <h3>▲《姑苏玄妙观》</h3></br><h3> <h3>▲ 花果山猴王开操</h3></br><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zUzNzQ0Nw==&amp;mid=2247484329&amp;idx=1&amp;sn=b0faa702bd936e89fe18866fde150aad&amp;chksm=cebb44e1f9cccdf7961c7d252b6b8a22b9d3c158715f29626cf010b8cf0a07b2353c796b3c1a&amp;token=2068624061&amp;lang=zh_CN#r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本人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本人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