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9日,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共同体暨于金兰名师工作室开展了第二次线上读书交流活动,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发言,对“融”课程体系、1+3+ N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p> <p class="ql-block"> 吕盼盼老师:1+3+N教学模式是:一是一指一个核心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是指三种学习单:基于学生学情的预学单、基于合作学习的共学单、基于主题探究的延学单;N是指:N条实施路径、N 个学科、N 个教学环节、N 种教学策略、N 类教学支架。“学为中心1+3+N”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教学为导学,变课堂“三环节”为课内外打通的“基于学生学情的预学、基于合作学习的共学、基于主题探究的延学”的学习链,变单元逐课教学为大单元整体教学,形成了“情境调动、问题驱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的学习动力系统,构建了轻负高质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为中心备课模型的建构和应用,引导教师借助群体智慧,精准研判学情,实现顺学而教,形成了学为中心的备课文化,落实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构建起了优秀课程资源和师资支撑体系和健全的制度环境。</p> <p class="ql-block"> 王民霞老师: 在“融”课程体系中,课程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它打破学科界限、融入真实生活,让学生在无边界的知识天空中自由翱翔。“融”课程体系,将核心素养的落实融入各学科之中,旨在打通学科间的联系,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同时以生活为教材,让万物入课堂,实现“融通儿童与生活,融贯中国与世界”的育人理念。</p><p class="ql-block"> 学校在不打破学科结构的前提下,以某一学科知识为圆点,有逻辑地链接相关内容,整合各种生活资源,既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又融入真实生活世界,使课程内容更加接近生活。学科融合以“学科+课程”为突破口,将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科内部的纵向统整和学科间知识的横向统整实现跨学科学习。</p><p class="ql-block"> 1+3+N教学模式,以“融”课程理念为指导,挖掘教师资源,重视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教育的魅力在于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只有真正重视、体验、关注自然界万物,方能唤醒、打通内在的感官和感悟。“融”课程希望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科书,用多样化的实践给学生创造无限生长的空间。为了让学生接触更为广阔而真实的世界,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式学科实践课程,引领学生去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p> <p class="ql-block"> 李雪玲老师:1+3+N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让学生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学懂、学会、学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要想充分挖掘上课的每一分钟, 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如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时,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新的观点去观察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下,经过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思路豁然开朗。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一空多填、一式多写、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求知欲是人的天性,教师的使命就是呵护和培养这种天性。让学生带有问号地参与学习,巧妙质疑,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引发他们进入深层次的思考,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p> <p class="ql-block"> 李玫老师: 课程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石红霞老师:融课程教学模式,课内与课外融合要求把课堂教学视野延伸,既关注课内,又关注课外,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实现课堂教学知识目标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知识能力获得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知识能力情感的提高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习愿望的提高过程、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从而让学生有较强的愿望和能力投入到课外学习中去。把课外学习看成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要花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课外学习,精心布置学生课外学习任务,适当安排、了解、检查、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情况的环节,使学生的课外学习在学习自觉性、意志品质、学习效果等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并有力地推动课内学习。独立与合作融合 要求用“阿米巴经营理念”的分作业单位“效益最大、成本最小”的原理、生本教育理论等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p> <p class="ql-block"> 任丽敏老师:“融”课程体系,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充分的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相长。课程的交融建构,建设不同学段的课程融合是极其必要的。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教师要设计开放、多元的主题课程,提倡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把学生全面发展总体要求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实践有效高效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教学变浅层为深度体验地学,变单一为整体联系地学,构建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让孩子们在积极体验式的课堂学习中乐学、会学、学而致用,学有发展。</p> <p class="ql-block"> 张宝泉校长:学为中心1+3+N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引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审视、定位,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引领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深入学习,教学的每个环节衔接更加紧密,久而久之,逐步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在课堂模式的引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是简单的参与者,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合作者、探究者,回归了课堂应该有的样子,构建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本真的教育生态。</p> <p class="ql-block"> 于金兰校长:五育融合,品德先行</p><p class="ql-block"> 我校“融”课程建设,是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引下,基于学校“融”文化的课程一体化进行重整和创新,是育人目标、育人载体、育人空间、育人价值、育人方式、育人评价的融合创新。</p><p class="ql-block"> 学校将国家“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个性化追求相结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突出“五育”目标融合,进行学校核心素养的个性表达,包括融德、融智、融健、融美、融行五大方面。五育融合,品德先行,那么怎样做好“融德”教育呢?结合现实生活,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生活,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在雷锋月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弱势群体,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社会。再如在学习《交通安全每一天》时,引导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同时结合“路怒哥”让学生认识到不仅珍爱自己的生命,也需要关注他人的生命,提高公共安全意识。这些案例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学习起来能够更积极,德育渗透的效果也更好。</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德育渗透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王程媛老师:“融”作为学校校训的关键所在,在学校教学中,尤为重要,目前的学校学习逐步打破学科界限,让孩子们在多领域中融会贯通,正所谓是先“融”再“通”,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体现的也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丰而广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进课堂,融进孩子。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融”的各项资源,让孩子多感官、多体验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在小学,学科整合是其内在与学科间知识融合的过程,就比如数学起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感受到了融合,也正是不断的整合、融合,才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王芳老师: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教师在开展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本文将从课程教学、生活化教学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此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标准 相关要求,切实让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法治观念,让学生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好公民。</p> <p class="ql-block"> 高晓芳老师:“融”课程建设,是在“五育融合”理念指引下,基于学校“融”文化的课程一体化进行重整和创新,是育人目标、育人载体、育人空间、育人价值、育人方式、育人评价的融合创新。</p><p class="ql-block">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既是德育课程,也是综合课程,道德与法治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课程当中涉及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结合小学思想品德当中德育知识的内容,拓展德育课堂教学的外延,让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基础上感受法律知识,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在融合。</p><p class="ql-block"> “融课程”不是单一的课程传授,而是着眼于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改变,向着“跳出教材,回归生活;着眼现实,放眼世界”的目标不断前进。</p><p class="ql-block"> “融课程”希望让生活成为学生的教科书,用多样化的实践给学生创造无限生长的空间。让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相融合、基础学习力与个性潜能相融合、认知发展与实践成长相融合。</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次交流学习,我们受益匪浅。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成长,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愿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p> <p class="ql-block">编辑:王程媛</p><p class="ql-block">审核:于金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