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性别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西方社会爆发过很多有名的女权运动,而在中国,似乎没有大规模爆发过,但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女权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网络上也经常出现关于此类问题的探讨。如前段时间深圳地铁上一女子怒斥老外不文明的举动,旁边三位年轻男乘客沉默不语,这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不满。很多女性网友认为男性年轻力壮,威胁力远高于女性,应帮助女乘客纠正老外的不良行为;而一些男性网友认为我国的法律体制有一定的性别偏好性,男性“强出头”可能会比女性付出更高的代价……对于“男女平等”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很难统一。</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性别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很简单:性别存在,“性别问题”即存在。人类社会目前大致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它们结构不同,功能自然不同:男性思维敏锐、肌肉发达、反应迅速;女性思维严谨、感官灵敏、目标专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男性和女性和擅长点对社会的贡献有一定的变化。原始时期,在自然选择下人类的存活率较低,因此掌握生育权、保障种族繁衍的女性有更高的社会地位;随着人类意识到有改造自然的能力并尝试改造自然时,拥有强大身体素质的男性占了上风直到现在。性别本身和社会发展是两个重大导致性别问题的因素。</p><p class="ql-block">第二,为什么中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女权运动”?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没有过分地破坏男女在就业市场的平衡。建国前,中国人的思想始终处于禁锢状态,中国的经济形式也是单一的小农经济,在这一经济体制中,男耕,女织,共同抚养后代,男性和女性的擅长点都发挥得恰到好处。建国后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给男性和女性都提供了就业机会(虽然男性有更大的选择权),而我们没有进行西方国家进行的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业使男性的就业优势压倒了女性的就业优势引起反抗,而中国没有经过这一时期。</p><p class="ql-block">第三,目前还存在怎样的“性别问题”?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女权运动”后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虽然有一夫一妻制度,有女性优先的字眼,越来越少的孩子被要求跟着爸爸姓,在选举中有额外分给女性的名额。但是在一个不那么依赖体力劳动的行业里,女性求职者比男性更容易淘汰掉,因为男性擅长的(比如体力)是绝大多数女性不擅长的,而女性擅长的(比如专注力)难以短期考量男性是否擅长。所以这个问题目前来看是无解的。在传统认知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很牢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低于男性,因为女性的最佳生育期短而男性的最佳生育期长,女性的最佳生育期和事业上升期矛盾必须舍弃至少一个。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其实对女性没那么友好,似乎给足了尊重,给够了选项,但还是别无选择。</p><p class="ql-block">男性和女性怎么会平等呢?很多人说:很多女人有很高的家庭地位,是一家人的管家。但是,只有在不平等的情况下才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找一点安全感吧。也有人说:“女士优先”不就体现了吗?而女士只有座位的优先,没有升职求职加薪的优先啊!什么时候才能“男女平等”呢?或许只有在我们看不到“女权”“男权”“女士优先”这样的字眼,在听到“保姆”“护士”这样的职业时不会嗤之以鼻:“女人干的!”,在女孩子们在一份博士录取通知书前不再犹豫时,才迈出第一步吧!</p><p class="ql-block">不过,这很有可能只是理想中的情况。在社会发展这方面看,如若实现了共产主义才有可能实现“男女平等”;在性别存在这方面看:人类的性别可能走向统一,即雌雄同体,走向更高一级的性别存在方式和繁殖方式;也可能会细分人类的性别而不再局限于男女两种。当然,在这之中也有变数,比如科技,目前的科技已可以实现人工的精卵结合和卵卵融合,不排除突破伦理界限出现科技体制生殖体制。当然,雌雄同体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研究:人类总是倾向于在女性中寻找强大的元素和在和在男性中寻找脆弱的元素,最高级的审美是雌雄同体。现实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汉子”“阴柔”类的审美均符合这一点,不排除这是人类未来的进化趋势。</p><p class="ql-block">凡此种种皆有可能是“性别问题”的突破点。那么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呢?作为女性,我们要有自信,我们是有独立思想和行为能力的个体。然后,做你喜欢的事情,可以是操持家庭,可以是打拼事业,可以是追求真理。即使做不到绝对的“男女平等”,但在你心里的那个衡量标准上达到平衡何尝不是“平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