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学生”们

郑海

<p class="ql-block">  本文“调”有点高,口气也很大。但我要郑重声明:你们在读本文内容的时候,可要关注一下关键词语,那里我可是加了引号的,别笑话我呀。</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迷上了评书,一部《夜幕下的哈尔滨》,我听得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  王刚老师播讲的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主人公是王一民,他有两个爱国学生——罗世诚、肖光义。听完评书后,我再上学的时候,见到下一届的同学于艳锋、赵振军,就觉得他俩是我的学生。我们不在一个班,也不怎么熟悉,可是在我心里,他俩就是我的学生。下课后,我注意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于艳锋,大高个子,身体微胖,说话憨声憨气的,看上去非常朴实;赵振军,个子不是很高,面目清秀。既然是“学生”,就得确立“师生关系”。平日里,我对他们呵护有加,他们也有“回应”,对“老师”也很友好:“师生”一起参加作文比赛,一起交流、分享各自写的作文,一起去公社广播站送广播稿……毕业后,我们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他们也都喜欢读书,爱好文学。近年来,我从网上观看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时候,觉得于艳锋、赵振军的长相和剧中两位学生的扮演者差不多。我敢肯定地说,到现在为止,他俩也不会知道我是他们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参加了教学工作。如今,我已在教学工作岗位工作37年,教过许多学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由于我比较喜欢文学,平日里偶有“豆腐块儿”在报刊发表,也就多了一些粉丝,我想这也是正常现象。然而,我还是有故事要讲。</p> <p class="ql-block">  给你们介绍两位老师:祁飞,文学青年,她曾在《辽宁青年》《朝阳日报》《长江日报》《辽西文学》等报刊发表过散文作品,是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李馨,文学青年,她的文章,在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她们都擅长散文,风格各异。祁老师倾心打造亲情散文,独树一帜,她的文章如小溪流水,娓娓道来,读后给人以温暖,值得一品;李老师的散文,大气,有思想、有棱角,都是诗一般的语言,值得一读。她们都曾在我现在所任教的学校教过书,成绩斐然。我们同事多年,经常在一起交流文学的话题。现在,她们虽然已经调到县城学校教书,但是我们的交流还在继续……我一直觉得,她们是从我们学校走出的研究生,她们的研究生导师,我可不敢说是谁,只能由你们自己去猜了。当然,这两位研究生,她们不会知道,在乡下的一所小学校,还有她们的一位 “导师”。</p> <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事还要继续,接着介绍我的“弟子”:阿萱,一米八五的大个子,身体敦实,2019年9月来我校工作,他总和我探讨文学的话题,我从别人口中得知,他很崇拜我,经我推荐,他正在阅读《平凡的世界》。阿萱老师说:“文学的山很高,文学的突破很难。但是,文学的景很明,文学的天很亮!”。无独有偶,我的同事阿宝,也是一米八五的大个子,身体同样敦实,他经常光顾我的办公室……阿宝老师说:“我们当老师的,如果能研究点学问,那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把“那”字拉了长音儿,他还放出“狠”话,要研究文学这本“经书”。在我的潜意识里,又把他们俩当成了我的“学生”,而且还是两名很霸气的“学生”。 </p><p class="ql-block"> 今年年初,作为“报社”主编,我在编辑《绿树叶文学报》时,给阿宝、阿萱两位老师出了一期散文专刊,名曰“青年教师园地”。其他老师们觉得很纳闷,他们哪里知道,阿宝、阿萱是我的“学生”呀。当然,我不说,他们俩也是不知道的。哈哈!不说了!再说的话,他们还不得找我“补课”呀,就我这几毫升的文化水,拿啥给他们补呀?</p> <p class="ql-block">  我在自己人生的某些阶段,都会有两名“学生”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这极具戏剧性的现象,让我有一种成就感,友人相伴,我又感到很幸福。当然,这“学生”二字必须要加上引号,因为他们都读过“大书”,都是“正规部队”出身,都很厉害,这是为师我所不能相比的。但我又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想以后,我的心里也就不咋紧张了。</p><p class="ql-block"> 还要强调一点,那就是,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文学,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还经常召开“文学笔会”,切磋技艺,更热爱火热的生活……这,是我最自豪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