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进士曹德赞题匾“龙泉毓秀”,图/文 池福民

池福民

<p class="ql-block">有幸在桂阳北关收藏了一块桂阳嘉庆进士曹德赞题字的木匾,木匾长190厘米、宽83厘米,匾额上阴刻“龙泉毓秀”四字,字迹清晰,赫然醒目,楷书端庄清秀,颜筋柳骨,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我如获至宝。匾额大小适中,古色古香,挂在厅堂蓬荜生辉,增添了不少文气。</p> <p class="ql-block">曹德赞题《龙泉毓秀》木匾</p> <p class="ql-block">匾额落款“翊廷曹德赞题”</p> <p class="ql-block">道光八年仲冬立(1828年农历11月)</p> <p class="ql-block">桂阳自古就是名副其实的泉城,有四十八甘泉之称,桂阳城北有一龙潭,光绪年间建书院因前有龙潭故取名龙潭书院,地址在桂阳一中校内;北关有一祥龙降雾的雾泉,又称五云观,在桂阳二市场附近,史记,五云观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道观之所以冠以“五云”,是因为龙潭下时闻龙鸣,潭上五色祥云飘荡。观内之井(现五云观井)与龙潭一脉相通,故称之为“五云观井”。它那清澈的泉水成为贯穿桂阳城南北水流的源头。过去人们都喜欢取一个带龙字称号的泉水,这是风水宝地象征,预示带来吉祥好运。龙潭、五云观,处于山动水静,砂交水聚,自然四山环抱,藏风聚气之地自然是桂阳的风水宝地。饱读诗书,通晓风水的才子曹德赞挥笔写下的“龙泉毓秀”寓意龙泉之水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能够养育出优秀的人物,喝了这龙泉水,桂阳必将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nbsp;&nbsp;曹德赞(1776-1853)字仲襄,号翊廷,桂阳县城关镇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协修国史,后任繁昌知县,道光中主持鹿峰书院,著有《邃经堂诗文集》十二卷。《繁昌县志》十八卷首一卷,由曹德赞纂修,曹翰林是晚清桂阳文化界响当当的标杆人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图腾和兴旺的象征,也代表着权力、神力。龙脉是风水的根本,古人建房选址寻找水源很重视风水,寻龙点穴是风水名词,古代人发现地上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成分,含有特定成分的水长期滋养当地的土壤。土壤的矿物成分达到一个特殊比例,会形成异常适合动植物生活的环境。这个特殊土壤,本称作龙砂。古代人甚至将这样的土壤入药治病。古代人通过实践发现这种特殊土壤极其滋养动植物生长,因此认为可以为人带来财富等好运,由此引发了古代人根据一些地势地形及动植物特征去寻找有龙砂的地区。从而形成了古代称为"阴阳风水学"的民俗学科,后人将此简称为"风水学",将寻找龙砂称作"寻龙点穴"。故后人一时风行寻找风水宝地,龙脉、龙山、龙水、龙潭、龙池、龙井之名分布在各地的好山、好水、好地之中,其美誉、美名响遍全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曹德赞于道光八年仲冬(1828年农历11月)题写的木匾“龙泉毓秀”是发自他内心的期盼,曹翰林在官八年,因父亡归乡治丧,服丧期满,因母年迈,请求终养,获皇上准奏。自此,曹德赞居家三十年,仍然春诵夏弦,发挥余热,教书育人,主讲鹿峰书院,力学笃行,循循善诱,为国家和家乡培养了不少人才,州中弟子刘澍覃、廖奎光等登进士者多人。“龙泉毓秀”正是表达了曹德赞期盼弟子们都成为国家栋梁的心愿,望子成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