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王如星</p><p class="ql-block">编辑、统筹:孙鸣遥</p><p class="ql-block">文学创作,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度一切苦厄⑤</p><p class="ql-block">其实对于佛舍利供奉在哪里,戴市长也好,黄书记也好,他们都没有现成的答案,目标不明确,方向未确定。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都想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把佛舍利的事情办好,二是各自都在找方案,互不相干。我作为和尚,只能是当好他们的参谋。</p><p class="ql-block">那天戴市长秘书来电话,让我下午去他办公室面谈。戴市长的办公室其实不在市政府里面,他在吴宫饭店顶层有长包房,具体为什么要花钱在宾馆长包房,我就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我按约定时间来到吴宫饭店,秘书已经在大厅等我。他把我带到一个专用电梯,直接上了顶楼,秘书让我先在一个房间里休息,说市长正在开小会,一会就散。我喝着秘书端来的茶,只听到隔壁传来很大的声音,仔细听来,应该是戴市长在批评什么人,嗓门很大,还夹杂着粗话,可见脾气发的不小。过了好一会,我看见几个干部模样的人从门口走过,他们低着头,神情沮丧。官大一级压死人,当官有时也受气呢。</p><p class="ql-block">秘书说戴市长请您去他办公室,你随我来。</p><p class="ql-block">戴市长见我进来,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秘书又重新给我沏了茶。戴市长说:我们就开门见山吧,这古皇觉寺考古的重发现,不仅仅是出土了佛舍利,还出土了许多的重要文献资料,都是国宝级的,这件事引起国家多个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对于我们来说,是如何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件事做到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现在就供奉佛舍利来说,有三个途径,一是在原址建一个供奉大殿。这么做的好处是盘活了古皇觉寺遗址,做足了佛教文化。第二个是在你们龙王山寺建个供奉大殿,因为龙王山寺有一千多年历史,有佛学院,还有古代帝王和众多文人的活动过的痕迹,从历史和文化来说,也是很贴切的。第三个是另辟地方,打造个佛文化广场,带动旅游业,这么做风险比较大。这三个方面各有利弊,我希望法静师父来参谋一下。</p><p class="ql-block">我说:这件事情从议论到酝酿也有些时间了,戴市长您刚才说的,说明您也做足了功课,也听了方方面面的意见。以贫僧来看,第一个方案的原址重建,首先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就通不过,何况古皇觉寺周边全是民宅厂房,如果动迁,那是多大的动静,拆迁安置就是巨大费用,让那么多老百姓因为舍利而离乡背井另行安置,也不是佛祖所愿意看到的。</p><p class="ql-block">戴市长抢过话题说:法静和尚你别在我这里说佛法慈悲的事情,我是唯物主义,干工作就会有困难,而我最不怕的就是困难。我在其他城市搞市政建设,老旧房子都是成片的拆掉。那都是些什么破房子啊,低矮简陋,连个卫生间都没上,大小便都要跑几百米去公厕解决,拆了,是造福于民,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们做工作的责任,你们佛祖应该是高兴竖大拇指才对。</p><p class="ql-block">我对戴市长的政绩早有耳闻。他原来在别的城市做过部门负责人,后来当了市长,在招商引资、市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政绩比较突出,所以才调到江陵市做市长。他眼里的拆迁是造福人民,可却忘记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故土难离,离开的不仅是低矮的房子,还有生活习惯、熟悉的环境,还有亲如家人一般的好邻居好朋友。这种简单的幸福指数,市长心里该不会考虑的吧。</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