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鸠情”之四:鹏鸠教育,科研相连

老顽童

<p class="ql-block">重点中学的任务是什么?80年代常见的提法是:“出人才,出经验”。</p><p class="ql-block">我正是这个时期,披挂上阵,去安徽省重点中学芜湖一中任职的,当时只有42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85年元月份,我随安徽省教育考察团去日本访问,芜湖市除我外,就是我大学母校的安徽师范大学杜校长。当时,日本的校长好像是有年龄限制的,反正象我这样年龄的人是当不上校长的;加上那次考察团,日本高知市于1984年10月已和芜湖建立友好关系,所以原来主要是要邀请芜湖派包括我们一中的人去访问的。后来,省政府为了加强和日本的联系,扩大了考察团和考察对象的范围,派出了以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刘永年为团长的高规格团。团员中有省教育副厅长鹿世金、省内几位大学校长。十五天的考察除高知的中小学、幼儿园及高知大学占用一周时间外,其余一周时间参观早稻田、京都、东京等大学。在高知,作为友好城市的代表,接待方又是高知市教育局和下面的中学校长,加上我年纪比他们的校长小十岁左右,所以受到接待方关注。在大学校长中,杜校长因为是物理学家,他的论文引起日本的注意。为了准备出国,我和杜校长多有接触和相互了解,因此受到他的影响也颇多。有趣的是,杜校长以后到安徽省当分管教育的副省长,最后去中央工作,很少相见。但他的科研精神一直影响着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芜湖一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已经重获新生,1978年上半年又恢复为安徽省重点中学。在这之后,学校着抓教学和教改实验,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接手校长工作前,在老班底、特別是曾长期在芜湖一中工作、有着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管德明(1982年调到市教育局当局长)等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在各方面,走在全省的前面,受到表彰。对于我们新班子,以管德明为领导的市教育局领导新班子,寄托了很大希望,也给了很大支持,使我们得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新班子在按照上级指示,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时,坚持继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出更多的经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毫不保守,总是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我们好的经验,也毫无保留地总结我们的教训。那时发表在报纸上的几百篇文章中,有一篇是反映学校司机不小心出车祸的,还有一篇是本校中层干部写的《芜湖一中对失足青年宋xx进行帮教》的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是1984年秋季,我们在芜湖一中历史上第一次成立了校教育科学研究室。</b></p><p class="ql-block">学校多年来一直要求教师每学期都要撰写教学总结和教研文章,现在新成立的教研室督促各教研组举行公开教学和组织教学观摩;还定期举行全校教学经验研讨会。</p><p class="ql-block">教研室成立后的两年多,组织编印了五本书和四期校报:</p><p class="ql-block">1、《芜湖一中教育经验选编》</p><p class="ql-block">2、《芜湖一中学生报刋作品选》</p><p class="ql-block">3、《芜湖一中学生获奖科技论文选》</p><p class="ql-block">4、《芜湖一中校史》</p><p class="ql-block">5、《芜湖一中荟萃文学社社员作品选</p><p class="ql-block">这些文集的问世在芜湖一中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省内外产生良好的广泛的影响。芜湖一中校史,迄今还可以在淘宝网上买到(旧书)。安徽省教委中教处还于1986年发函到省属重点中学,推荐转送以上部份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学校各项工作成果被省内外各种报刊报道如《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安徽教育》,《芜湖日报》等,自1984年以来,各报刊、电台有关芜湖一中的新闻报道累计约300篇电视新闻累计有20多条。芜湖一中的新闻报道,绝大多数出自于学校师生之首,且报道中涉及到的是师生参加丰富多采活动的情况,除包送生消息外,没有一条是关于高考升学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大约85年拍摄了两部电视片《春华秋实》和《老校新颜》,反映学校当时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取得的部分成绩。1987年芜湖市文化局在一中拍《十五支红蜡烛》电视剧,以我校师生为原型反映我校中学生学习生活精神风貌。去年不知怎么谈起此事,在场的曾在安师大电教系工作的杨先河赶忙说,这部电视剧他参与拍摄了,整整两周在校园教室拍初三艺术实验班师生。我忙说,那时怎么没有认识你呀?他不慌不忙调侃说,那时我是初出茅庐小年青,您大校长哪会注意到我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是学校继续开展教学改革,成绩比较突出。</b></p><p class="ql-block">自1979年以来,共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七轮(初中三年为一轮)十三个班的教改实验。一任轮总结报告的基础上,由学校教科学科技研究室撰写的《改革校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搞好教改实验——芜湖一中教改实验总综合报告》一文,被安徽省推荐参加1985年中国教育学会第二次全国教育学术讨论会交流,并被评为全国40篇获奖教育论之一,是我省中学仅有的一篇全国获奖论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此而外,学校也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改革试验。有的班进行超常教育实验获得成功;从1984年秋季起,学校又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在一些年级增设了电子计算机、中国古典文学、音乐课作为选修课,而从1986年,更是在高一年级全面开设选修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是为顺应时代的需要,学校还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组织了许多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小组。</b></p><p class="ql-block">1985年后,相继成立了中学生荟萃文学社、微机爱好者协会、法制学习兴趣小组、天文爱好者协会、学校剧演出队、青少年合唱队、思想政治学社、和新星数学爱好者协会等。著名现代作家,北大教授,老校友吴组缃,于1986年给文学社题写了社名。各项活动,搞得有有色,荟萃文学社在全国报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法治兴趣小组举办的模拟法庭演出,得到许多学校学生的好评,并于1986年,被安徽电视台摄伐专题新闻,先后在安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校团委和英语组还举办了全校青少年歌手大奖赛,讲故事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等第二课堂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能力,培养了创造精神,有益于人才的培养。学校还在1983到1985年开办了夜中学。帮助全市广大青年职工补习文化,为普及教育做出了一定的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是由芜湖一中发起成立《江南十校》联谊会,开展高考研讨,交流活动。</b></p><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校际之间高考的合作,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益,1988年我和我的同事们策划了一件事:由芜湖一中牵头,联合江南片区其他九所安徽省重点中学成立“江南十校联谊会”。联谊会在每年高考前三个月组织一次高三联考,并根据联考情况召开年会,对当年的高考进行分析和预测,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叙友谊、共谋发展的目的。联考试卷的印制和年会的筹备由十校轮流承办。江南十校联谊会的理事学校由1988年成立之初的10所发展到14所,参加联考的学校已达200余所。对这个巳举行了<b>三十三年民间高考预联考的作用,有人这么评价:《江南十校联考可以称得上是引领高考复习备考的风向标,被誉为安徽省考生的“小高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作为发起人,我曾受邀参加活动,但都未能成行。今年,我又受到邀请,我将与会给予祝贺!</p> <p class="ql-block">1985年元月14日在高知昭和小学参观。图片我旁边坐着的是杜校长</p> <p class="ql-block">继“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后,“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将春节前最后一场大型现场演讲放在了芜湖。1月22日晚8点,芜湖市党政干部“共读计划”的第十九场,“芜湖老乡”罗振宇将在芜湖大剧院现场讲读《君子之道》。本次讲读采取“线下+线上直播”的形式,这也是芜湖“共读计划”在春节前的最后一场讲读。</p> <p class="ql-block">罗振宇的老师告诉我,他是我们芜湖一中90届毕业生,在高中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活跃,有主见,表达能力很强,思辩条理清晰。有一度社会上对大学生有高分低能之说,他的观点是“如果分不高大学要吗?”的不同观点,引起同学共鸣……</p> <p class="ql-block">初到深圳,感觉到与内地学校相比,情况大不一样。</p><p class="ql-block">一是这里的校长不再被教师住房所困扰,不再需为改善教师福利去搞创收。校长可以全身心地去干教育份内的事。这让我这正奔五的人也涣发青春,觉得可以也应该大干一场。</p><p class="ql-block">二是这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受父母的影响,他们思想开放,积极向上。同学们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容易交流,相处很融洽。</p><p class="ql-block">三是除了升学率的差别外,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干的活差别似乎不像内地那么大。</p><p class="ql-block">那时,调我来,是让我去罗湖区重点中学的,但临时因滨河中学校长空缺,让我去那儿补缺。正因为学校少,重点学校更少,中学校长大部分来自内地,在内地一般都会有点料。所以,无所谓重点、非重点,无论福田区、罗湖区,校长们来往甚多而且相处得很好。我在滨河中学曾联合红岭中学(福田区重点中学)、华强中学等四所学校在市体育场举办四校运动会,办得很成功。正因为如此,我们虽然和内地学校一样,忙于教学、忙于科研、忙于组织中高考,但更有时间进行思考,因地制宜,去干一些在内地没有干或者干了没有干好的有意义的教育项目。</p><p class="ql-block">在深圳当校长的十二个年头呢,我还真是做了些以前做过而没有做好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是在学校坚持国旗下讲话</b></p><p class="ql-block">在深圳理工学校建成开学之时,又正逢香港97 年回归之际,和香港近在咫尺的我们学校师生还有幸参加了欢送驻港部队从文锦渡出关的行列,大家更是受到一次难以忘怀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幸的是,这所学校一出世,我们就在爱国主义教育上邁出了一步:学校编辑出版了“爱国主义教育导读”一书(此书在上海书展获奖),并在首届新生军训之际,组织师生学习。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发布不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从新学校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开始认真组织每周周一的升旗活动,由学校领导在国旗下演讲,形成一种制度。两年后我调离理工学校,原来的理工学校在撤消前,仍然坚持这样做,后来还将包括我们那时在理工学校时的讲话稿一起汇编成册印了出来。我到笋岗中学任职后,继续坚持做好这件事…。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在深圳,这是我坚持做的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是发现、发掘、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事例,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益。</b></p><p class="ql-block">一个学校,有那么多学生,那么多家长,那么多老师,还有那么多校友,任何时候都会有许多、许多故事。有励志的,有助人为乐的、有见义勇为的…。这些故事都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在芜湖一中这样的老学校,这些故事更是丰富,吸人眼球。那时,我们也关注这些事,但因种种原因,不能深入下去,把这些故事很好地整成教育素材,用于德育教育工作之中,甚是遗憾。在深圳,我得以关注学校发生的那一件件事,好的坏的,不仅记载下来,而且恰当地用于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结果大大放大了教育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笋岗中学工作时,就遇到这样的事。学校的一位初毕业生伍宝怡九年如一日背着妈妈上医院的事,在报纸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也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想到的是要尽量帮助这位学生。于是,我们策划联系并参与工作,与深圳市电视台,做了专题节目,既宣传此事,也帮助筹集资金。电视片播放后,反响强烈,募及到足够资金后,广州医院帮她妈妈找到肾源,成功地换了双肾。后来,不仅全校学生受到很大教育,电视片在中央台播放后,在全国也引起反响。</p><p class="ql-block">在笋岗中学,虽然只干了四年,那四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从区一级学校复查过关,到创建省一级学校;从创建市绿色学校、到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被我们精神所感动的“春天故事”歌词作者蒋开儒为我们创作了一首歌曲,由中央少儿合唱团演唱并录制节目;这些材料都被收集下来,作为教材,及时地在国旗下,在各种场合加以宣传,教育的效果明显,一个极其普通的学校发生很大的变化,引起社会的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是在学校工作实践中摸索并确立了自已“绿色、数字、生本”的办学理念。</b></p><p class="ql-block">在我的美篇“深圳教育工作生活卅年”二、三、五中已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欢迎阅读并指导。</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