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鲁西北的一个小镇,是全国棉花的主产区之一,到了秋季一望无际的棉田煞是喜人,整个村里的人们也都为摘棉花的事忙碌起来,这个活看似很简单,实际上确十分累人,我们管这个活儿叫作“拾棉花”,就劳动量而言,这种活不属于重体力活,所以大多安排妇女和儿童来完成。记的小时侯,我随母亲下放回老家的村里,生产队里有大片的棉田,每当棉花开花的时候,那粉色的、白色的花儿装扮着整个田野,那是多么美丽的一道风景啊,随着季节的变化,花儿落了,一个个绿色的小桃挺立在棉枝上,放眼看去,仿佛是一片片白花花的棉桃绽放,铺满了整个田野,丰收在望 。我也曾随着母亲去棉花地里劳作过,当时按照生产队里管理人员的指令,婶子大娘们(有的还带着半大的孩子当帮手)来到了田间地头,管理人员按田垄给大家分配任务,以便记工分,任务分配完后,大家从地头开始,一字摆开,一人一垄,从地的这一头儿向另一头儿依次拾过去。母亲和队里的大娘、婶子们腰上都扎上了白色粗布方巾制作的包布,我们小孩子则把冬天的方围巾扎在腰上,跑到地的另一头,和大人相对往中间拾,以加快拾棉花的速度。管理人员一声令下,拾棉花工作正式开始,只见人们双手齐舞动,你都看不清是怎么一回事儿,枝头原来白白的棉花瞬间无了影踪,腰间包袱里的棉花已塞的满满,此刻拾棉花的人快速地走到地头儿,把棉花倾倒指定的地方,然后又开始下一轮的操作,反复循环至到结束。我们这群孩子们一边拾棉花一边玩一边嬉戏,看到蚂蚱,则忙去追赶,完全忘记拾棉花这会儿事啦,童年就是这么快乐。</p> <p class="ql-block">一字排开的长蛇大阵</p> <p class="ql-block">棉田里欢快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说起棉花的质量,头茬棉花是开的最好的,也是品质最好,产量也最大,等拾过以后,棉枝上还剩下一些尚未全开的、半咧着嘴儿的棉桃儿了,再过十天半月,等那些棉桃全部张开,里边的棉花吐出来的时候才能再复拾一遍,等拾过这一遍,棉枝上的棉桃所剩无几,就剩下光秃秃的棉杆立在田中等着风的洗礼,过不了几日,棉柴干的差不多了,队里就会组织人员将棉杆砍收回来,并按一定的数量分发给各家各户,留作冬天过冬的柴火用,此时勤快的还会在自家分的棉柴上翻找干瘪的棉桃,从中剥出未成熟的棉花,经晒后还可用来做棉鞋垫或小褥子等,但这种棉花不是很暖和。</p> <p class="ql-block">收过棉柴的地里还会有一些残留的棉柴的根,人们会去复收一遍来补充冬柴,记得有一年天气已经很冷啦,二哥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到棉花地里去刨棉根,那年他约十岁左右,长得比较瘦小,但很倔强,到地里干活一点也不比年龄大,身材高大伙伴刨的少,几天下来,刨回来的棉根堆成了小山,那一冬因哥哥的劳动成果,我们屋里也暖洋洋的。一晃眼,这些事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脑海里好像这些事就发生在昨天,日子真不经过呀,所有的美好只能留那采棉喧闹的田野中,留在那丰收的记忆里啦。</p> <p class="ql-block">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