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子山到西沟段——锥子山长城的际遇(之一)

怡然

<p class="ql-block">因为心心念之,所以4个月没走长城,便感觉是很久远的事了,而爬锥子山长城愈发远一些,那是去年9月中旬。从辽东锥子山长城回来后,便是为期19天的山西长城行,再以后便是上海的三个多月,因而关于锥子山长城记事便拖到了2022年,让人徒生感叹时间的流逝如白驹过隙,而关于锥子山的印象也由鲜明深刻变得淡淡如烟,但不管如何仍然是“念兹在兹”,心里总是不能忘怀,于是便大致补记之吧。</p> <p class="ql-block">——锥子山长城摄影人</p><p class="ql-block">去锥子山长城似临时起意也似早有谋划,说早有谋划还要追溯到2020年的12月份,火燕怡然随团队去了九门口—黄土岭—三龙聚首,于是从三龙聚首开始续走长城的谋划便从那时开始;说是临时起意,是因为我们突然间便有了几日闲暇,于是一直觉得遥遥无期的行程即刻变为现实,但我们这次只有一天半的时间,“咱们先把锥子山到董家口这段长城走了吧”,火燕一锤定音。</p> <p class="ql-block">9月12日中午,我们从北京出发直奔锥子山,火燕在网上预定了西沟村一“摄影人家”住宿,“我们家就在锥子山脚下,直线距离不到两百米”,“摄影人家”的主人王老师在电话里说。</p> <p class="ql-block">按照王老师发过来的定位,车行四百多公里,经过5个多小时,于下午5:00到达了王老师的“摄影人家”。王老师的“摄影人家”准确来讲应该是在金家沟村,但从总体范畴上讲,这里也算是西沟。“看,那不就是锥子山吗!”站在王老师家的院子里,王老师指给我们看前方不远处绵延不断的陡峭山峰,那高耸而突兀的高峰便是“三龙聚首”。“王老师,你每天就这样‘两看相不厌,唯有锥子山’吧”。</p> <p class="ql-block">话说王建华老师,他是闻名的长城摄影大师,获过全国摄影作品大奖。他年近七十,身体硬朗,声音洪亮,为人憨厚可亲。他热爱长城,迷恋长城,乐此不疲的考察研究锥子山野长城。先后用了十二年时间追随探访锥子山长城。跑遍了每座山头,每一道城墙,每一个楼台,他都熟悉得如数家珍。他退休后从葫芦岛市搬到这里,亲近长城,研究长城,拍摄长城。与王老师的美好际遇,使我们与锥子山有了更多美好的际遇与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跟王老师聊着关于长城、关于锥子山长城的故事,我们都是有长城情结的人,真是相见恨晚!这一晚,我们回味着长城的故事、静听长城的呼吸、枕着长城进入梦乡……</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也为长城摄影爱好者创造了条件,他家的小院子里,温馨,舒适,优美。房子的墙壁上悬挂着王老师的长城摄影作品。看看王老师拍摄的锥子山长城的照片,真是美轮美奂、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雾气很大,这张照片是调过之后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再逢“三龙聚首”</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们6点多起床,发现王老师陪着在这里留宿的另一位摄影人张老师晨拍已经回来了,他说今天早上三点多就上山了,运气还不错,拍到了晨雾升腾时长城。那位张老师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终于如愿以偿拍到了好片。</p> <p class="ql-block">匆匆用过早餐,我们于7:00准时出发,王老师开车送我们到锥子山山口,穿过金家沟村,再沿盘山路到山口,大约两公里。“你们今天走到小河口就行了,到时候我去接你们”,王老师说。</p> <p class="ql-block">哦,这里便是锥子山长城了!锥子山长城位于绥中县永安堡乡,与山海关、九门口毗邻,明代属于辽东镇管辖,由辽东巡抚王翱、流官佥事毕龚兴修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山口处拍完文保碑,沿着长城脚下的石板路上行,这段长城墙体是由不规则的石块垒砌而成,没有整齐划一之美却有着古朴沧桑天然雕饰之美,上行几十米,便可拾级登上长城了。</p> <p class="ql-block">回望,长城象一只雄鹰从山口处展翼飞翔。这处山口向东的长城大约还有13公里,那是辽东镇长城保存比较完好的一段,这段长城之后则是断断续续只有点点遗迹,这不是完全人为破坏与时间的啃噬,而是当初就没有修筑完成,而后有明王朝对辽东的影响力越来越弱,最终辽东的防御体系也是不了了之。</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今天遇到的第一座敌台,正在修缮之中,从修缮的状态上看并不很乐观,有点修废了的样子,修成之后也许更令人失望。但它雄踞陡崖之上,很有些不怒自威,令人顿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从山口向西四、五百米便到了“三龙聚首”,那里是三条长城的交汇处。我们今天要与“三龙聚首”再聚首,然后向东南奔董家口方向。9月中旬的辽西,已然是“北风卷地白草折”了。远眺,锥子山群峰耸立,层峦叠嶂;脚下,长城上萋萋荒草,瑟瑟起舞。长城上遍布着禾本科狼尾草属白草,在薄雾冥冥的早上,湿润而柔软。</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起伏不大,走起来轻松而惬意。经过一座圆形石砌敌台之后,便是一处陡峭的山体,王老师称这里为“狗牙山”,这里山险与长城互为依凭、融为一体。我们从山下绕行,当从山崖下再攀上来时,便到了“三龙聚首”的近前了。</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段圆形敌台,是一段陡峭的山体,王老师称之为“狗牙山”。</p> <p class="ql-block">我们攀着陡峭而光滑的巨石登上了“三龙聚首”,这里是锥子山的最高处,它居高临下、俯视群山,三条长城在相聚于此,然后在分别向东南、东北、西三个方向蜿蜒前行。而在三龙聚首处,也是蓟镇长城与辽东镇长城的交汇处:长城从吾名口开始到三龙聚首,继续向东北由辽东镇管辖;长城由此向西、向东向则由蓟镇管辖。</p> <p class="ql-block">一年前的12月初,我们一行人从吾名口登上长城,奔黄土口、九门口之前先拉抽屉到这里,那时,我们与萧艾老师、莫名、老高、付老师等在这里纵览三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中腾挪飞腾,很有点“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意气风发,几分回忆、几分兴奋、几多感慨,只是此时此刻的三龙聚首,雾气升腾,三条巨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我们仿佛置于云雾缥缈的仙境,敢问路在何方,一路向西向西……</p> <p class="ql-block">一年前在“三龙聚首”拍的照片,这一次,几乎是同一位置处上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火燕在“三龙聚首”处拍视频,后来王建华老师说,他在他们家院子里看见我们在这里的瑟了。</p><p class="ql-block">——壮观的一段长城</p><p class="ql-block">从三龙聚首处下来,我们寻路向西,奔小河口方向,山体陡峭,巨石嶙峋,长城与山险依然互相借势,相辅相成,我们感受得到长城强烈跳动的脉搏。“快看啊,长城!”怡然与火燕几乎同时惊叹起来,透过繁茂的树枝抬头望去,长城高大而整齐的墙体紧贴着一处陡峭的山崖处出现了,浑然天成的山险与人工筑就的天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怎么上墙呢?我们徘徊于高大的墙体下寻找可上墙处,发现一棵单薄的小树,上面挂一户外团队的小布条,小树的顶端正是墙体和一处豁口。“这里可上墙!”“这里可上墙?”在怡然犹豫间,火燕试探着蹬着树枝丫上去了,怡然咬了咬牙、在火燕的帮助下战战兢兢地也上了墙。</p> <p class="ql-block">哦,多么壮观的一段墙体啊!这一段墙体规格很高,墙体的内外双面都包砌青砖,墙面用方砖铺地,两侧皆建有垛口,墙体上的箭孔保存完好。再说墙体的宽度,火燕用登山杖量了量,大约六米有余,“这里好像一等边墙!”怡然根据自己了解的粗浅知识做着判断。</p> <p class="ql-block">从这处山险墙开始向前延伸有近百米,墙体保存很好,经过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桑,依然高大坚固、雄伟美观,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说锥子山长城体现着明长城几乎所有的特点:城墙高大、坚固、美观、耐用、防御能力强——所言极是!这一段墙体也许很久没有人光顾了,上面没有明显的足迹,脚下青苔湿滑,抬头蛛网密布,后来我们继续走这段长城时,跟密集的蜘蛛网进行了顽强的搏斗,与蛛网的博杀,很耽误时间。</p> <p class="ql-block">——锥子山的“五连台”</p><p class="ql-block">登上长城,经过两座敌台后,山势便险峻陡峭起来——山势陡峭,远看似锥子直插云天,这正是锥子山的得名。向前望去,目力所见的几座敌台都高耸于连绵起伏的山峰之巅,每到一座敌台都要经过一次比较大的上升与下降。</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这是很美的一段长城,一是敌台保存很好且原汁原味,没有经过修葺。我们遇到的第一座敌台非常残破,只残存一小段墙体与一箭窗,第二座敌台之后的几座敌台,保存都很好;二是敌台的建筑别出心裁,根据地形和功用的不同,造型也不同。有的呈方形,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全部砖石结构,有的砖石木材混合结构。有五眼敌楼、六眼敌楼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座敌台太残破了——这是我们过“三龙聚首”后遇到的第一座敌台,敌台已经完全坍塌,南侧残存一小段墙体,东侧残存一箭窗,其制式应该与前边敌相同为3*3结构。</p> <p class="ql-block">我们遇到的第二座敌台,3*3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说说我们遇到的比较有特色的敌台吧:第四座敌台的内部没有回廊与间隔,像一个宽阔的大客厅,我们称之为“客厅楼”。王老师说这座敌台的二楼原来有神龛,供有关公像,这种情况我们还头一次听说过,只是现在神龛早已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烽火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遇到的第三座敌台,也是3*3的结构,临崖而建,位置高耸</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段狗牙山</p> <p class="ql-block">前边的两座敌台立于两座山峰之巅,远观似紧密相连,实则上上下下并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的第四座敌台,2*1*2的结构,里面是一个宽阔的大厅,我们称之为“客厅楼”</p> <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的第五座敌台,也是3*3的结构我们</p> <p class="ql-block">遇到的第六座敌台</p> <p class="ql-block">这下边的村子就是小河口村了吧?</p> <p class="ql-block">第六座敌台是半边楼,东、北两面墙体保存很好,但转过来看另两面墙体则残破不堪,怡然的第一直觉是便是王煕凤送给贾瑞的“风月宝镜”;遇到的第9、10两座敌台是保存很好的雕花敌台,500多年的时光雕琢没有夷平美丽的花纹,却给这些雕花镀上了岁月的沧桑与风韵。据说这段长城是戚继光带来的义乌兵率领修建的,当这些义乌工匠认真雕刻这些美丽花纹的时候,曾寄托怎样的思乡情结。</p> <p class="ql-block">我们经过的第七座敌台,正好处于山间坳口的位置,但这座敌台坍塌比较严重,王老师说这座敌台倒塌也就是近两年的事,他听过这座敌台倒塌的声音,当时的声音非常大,伤心感叹之余也有一点点小庆幸,他拍下了这座敌台没有倒塌时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近第七座敌台,是3*3结构还是3*2结构?上楼梯还完好,只是已无楼可上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遇到的第8座敌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遇到的第九座敌台,是一座雕花敌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遇到的第10座敌台,也是雕花敌台。</p> <p class="ql-block">严阵以待的第10座。这座敌台已接近了小河口的垭口,因而防卫的责任非常重大,我们第一次看到这座依山势而建的敌台,两边箭窗设置不同,面向山上的那面箭窗的坡度向上(内低外高),面向山下箭窗坡度向下(内高外低)。几百年过去了二层的铺房已经完全倒塌,上面长出三棵枝繁叶茂的松树,让人担心这松树早晚会挤塌本来就残破的敌台。</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说每座敌台都有名字、有故事的,比如赵家楼、陈家楼什么的,但我们分不清,只是经过一座座别具特色的敌台,都不由自主地感叹:五百多年了的风霜雨雪,足以化沧海为桑田,但长城与敌台却能够依然挺立,即使坍塌破败,风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没有拍到“五连台“,五连台”是什么意思?在王老师家看到了他拍的云雾缥缈“五连台”,非常震撼。所谓“五连台”是小河口到锥子山的一段长城的统称,东起锥子山西2号台西侧不远的断崖处,西至小河口东侧山尖,在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长的一条驴脊背般的狭长山脊上因地治宜的建有7个敌楼,其中5个敌楼建于5个连续的山头上,远看非常醒目,因此称为五连台。但我们频频回首寻找“五连台”却看不出所以然,回去问王老师,他说在正冠岭那边往回看才能看得清楚,那一段是我们第二天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小河口与“观音庙”</p><p class="ql-block">从锥子山西第10座敌台下到山谷,便是小河口了,据记载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这处沟谷在当年应该属于“极冲”的战略要塞,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门户,如果这里失守,将会给山海关带来极大的危险。当年修建这一带长城时,一点没有马虎,修建的规格非常高,且在戚继光任蓟辽总督时进行了复修。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曾经发生过战事,但即使没有硝烟烽火、铁血撕杀,仍然留有战争的气息,即使经过了五百多年,仍然没有完全消逝。</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的关口修建了石板路,有点要修建“长城公园”的意思,关口旁边的高地处,有一座灰瓦红门的小庙“观音堂”,门前有一石碑,碑文说明原庙始建隆庆年间,近年几位知青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祈求和平幸福”,投入极大热情和物力财力在此基础上复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这座小庙时,看见主持修建者(忘记名字了)正在带着秦皇岛来的客人参观。立于谷口的“观音庙”是在原址上复建的,应该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愚以为在如此险要、重要的关口建敌台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此观音庙建于隆庆年间,是“隆庆议和”的余波波及到了关外,于是便化干戈为玉帛了吗?</p> <p class="ql-block">但是关口的墙体很高大威严,即使残破了,威仪仍在,这便愈加证明了这关口应该有一座关口楼,只是没有半点遗迹可寻了。到小河口是王老师与我们约定的下撤处,我们有点不甘心,下午3点多,回去太早了一些,于是我们决定继续叩关上行。但我们带的水不足了,于是火燕到村子里去找水,怡然在关口处凝思静等,养精蓄锐,准备继续走起!</p> <p class="ql-block">——小河口段长城</p><p class="ql-block">从小河口关叩关上行,是一段很陡峭的墙体,长城像一条干渴的巨龙一头探入沟底饮甘泉,蓄势待发,“潜龙在渊”,怡然想到了这个半懂不懂的词。</p> <p class="ql-block">望向山谷对面的敌台,就是我们刚刚经过的第10座敌台</p> <p class="ql-block">爬上这段陡峭的墙体便是一座高大的敌台,但面向关口这一面却几乎成封闭状态,没有券门也看不清所以然,小心翼翼地从敌台北侧转过,发现在敌台与墙体之间形成一个夹角,夹角坚固紧密,防御能力极强,几乎无懈可击。</p> <p class="ql-block">小河口关西侧遇到的第一个敌台</p> <p class="ql-block">从敌台的西侧的门券可以进入敌台内部,进入里面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这座敌台竟别有洞天。这是一座铺房楼,3*3回廊式结构,四面墙体与与上面的箭窗保持相当完好,一面影壁墙也很完整。</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从高处回望这座敌台,整体结构愈加清晰,它与北京密云的完美楼有几分相似,只是楼顶已经完全坍塌。“这座敌台可真应该修一修,不用修别的,只要把顶部修好就好”,怡然跟火燕叨咕,但事实上做起来并不容易,修缮会涉及到很多很多问题,如果一旦修不好,可能会成为“最丑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最丑的长城”,说着说着就到了。过了这座敌台,墙体突然平坦光滑起来,其外侧用水泥石块砌了矮矮的墙体,我们突然想到了几年前央视的曝光,称这段长城为修复得“最丑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这段长城有多丑?说实话还丑不过平谷将军关一带新修的长城,但是两者修缮的时间相差了十几年,十几年后人们对长城及长城文化的认识提高了许多,于是这种丑便有点不能容忍了。“这段长城原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回去以后曾经问过王老师。“就是乱石头,不能走,没法看”,王老师说。应该就是石垄吧,那古朴沧桑的石垄可比这修葺一新的长城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小河口西侧的第二座长城,也有雕花</p> <p class="ql-block">眼下这段两、三公里的长城在阳光下闪着刺眼的白光,因为是小雨浓雾之后,光溜溜的墙面上特别湿滑,有时候竟真的需要慢慢爬行。这段长城修得很丑,长城上的烽火台、马面也修得很丑,有三座烽火台都是整齐划一的石砌方台,没有一点长城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烽火台,石砌,修得整整齐齐。</p> <p class="ql-block">但是长城上的几座敌台修得还过得去,看出来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有点“修旧如修、最小干预”的意思,看起来舒服了很多。也许“最丑的长城”曝光之后,主持修葺者及时脑补,提高了认识,效果也就好得多了。</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敌台,是2*5结构的夹扁楼敌台内部也很残破,基本保存了原貌</p> <p class="ql-block">遇到了一队在长城上拍造型的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西侧第四座敌台</p> <p class="ql-block">西侧第5座敌台</p> <p class="ql-block">到了六座敌台,这座敌台立于陡壁之上,无法再近前也无法进入敌台内部,火燕小心地绕到敌台的另一侧,仍然无法立足。</p> <p class="ql-block">此时已经是晚上5:30了,夕阳已经疲倦地斜挂在西侧的山尖上,最后一缕余晖映照在我们眼前的敌台,敌台门券泛着浅红色的光泽,这也是一座雕花楼,只是在眩目的夕阳中我们拍不出看不好。“我们下撤吧”,火燕果断地做出决定。敌台前就有下撤的小路,只是有点陡。</p> <p class="ql-block">下了山便是西沟村,“这才是西沟嘛”,若干年前他与单位的人来西沟扶贫,时间过去了好久,只是有点朦胧的印象。不过此刻最朦胧的是天色,已经给王老师打过电话,他到西沟村来接我们,今天的行程就到这里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