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瘗旅文和何陋轩记这两篇文章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尤其是在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这两篇是最好的励志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遇到了像王阳明这样的倒霉事儿会怎样做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会不会像王阳明那样上书皇帝,为别人伸张正义?1506年的时候,王明阳的人生正在渐入佳境,有一个不错的官职,还有讲学赢得的名声,正在进入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的人生状态。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因弹劾官员引发的风波,几乎断送了王阳明的仕途。其实王阳明和此事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事儿,可是他经过深思之后,却管了这件闲事儿,这一件闲事儿差一点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值得吗?</p> <p class="ql-block">明朝一直存在着宦官和文官之间的权斗,宦官接近皇帝把控的皇帝,但又常常贪赃枉法,造成小人当道、官场腐败的局势。到明武宗的时候,这种情况特别严重。刘瑾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小太监,也是从小的玩伴。朱厚照当皇帝的时候只有15岁,他的父亲死前为他安排了三位辅助大臣,李东阳、刘瑾、谢谦三人都是名重一时的人物,其中李东阳是著名的诗人。但武宗不喜欢文官,不喜欢有什么规矩束缚自己。他喜欢的是刘瑾无拘无束的游玩,结果朝廷形成了以皇帝和刘瑾一方的太监集团和以刘建第为首的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希望皇帝能够按规矩做皇帝,治理国家,和太监集团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们不断的上书皇帝,希望皇帝远离太监,但都没有什么效果。谢谦和刘建以辞职的行为想要唤醒皇帝却还是没有用。</p> <p class="ql-block">当时明朝的首都有两个,北京和南京,北京的文官集团失败了,但南京的文官接着又向皇帝谏言,一个名叫戴显得言官连同另一个言官上书皇帝,弹劾刘瑾。言辞非常激烈,直接怒骂刘瑾等人是阉党小人。结局是皇帝认为戴显等人一派胡言,把他们都关进了监牢里。王阳明就是在戴显入狱后,给小皇帝写了一封信为戴显他们说情。戴显并非王阳明的亲戚或好友,王阳明这样做,在我看来是那个励志的种子在起作用,他要做圣贤,在这种的情况下,理当上书皇帝,告诫皇帝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是臣子的责任,他当然知道危险,但对于一个立志做圣贤的人,圣贤的原则高于一切。总之,王阳明觉得他必须服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这样一件很危险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果然这封信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明知道危险,但出于原则仍然去做了。我们一般人并不容易做到,即使做到了,抓进监狱,又会愤恨埋怨,觉得上天不公,让好人蒙冤,自己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却要进监狱,实在是没有天理。但王阳明还是相信天理,还是内心做圣贤的种子在推动着他,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感到一丝后悔,更没有怨天尤人。最痛苦的时候让他有了怀疑,觉得自己走仕图是不是走入了歧途,是不是应该逍遥山水间的。但很快他的成圣之志,让他觉得只要能让皇帝醒悟,就算自己死了也无所谓。像周文王一样,他埋头学习周易写了一首诗,已经把王阳明带到了宇宙规律,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里,给了他莫大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到了龙场,王阳明一直在追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假如圣人也像我一样被流放到龙场会怎么做的?何陋轩记算是一个回答,开篇引述孔子的那一句话特别深刻,孔子的意思是,在简陋的地方如果是君子去了就不会简陋了,或者说君子去了,在简陋的地方都不会困在简陋里,而是会让这个地方变得不再简陋。这是儒家圣人的信念,人格的力量可以改善环境。这句话应该给了王阳明巨大的力量。不到三年,他就让龙场变得不再简陋。中庸里对孔子的这句话又进一步的解读。王阳明在搬到阳明小洞天后写了一首诗里边儿用了中庸里这句话作为典故。</p> <p class="ql-block">一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岂不桑梓怀,素位了无悔。这里的素位出自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巳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段话的大意是,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该做的事儿,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自己应该做的事儿,处于贫贱的状况,做贫贱中自己应该做的事儿,处于偏僻地区的,就做处偏僻地区中自己应该做的事儿,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自己应该做的事。</p> <p class="ql-block">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地处于上位。不欺辱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这段话强调的是一个君子,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而不应该因环境艰难而自暴自弃。一个君子,不管外在环境如何,能够从自己的内心去学习、去行动,从而完善自己。也就是说,自己内心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改变自己。这是王阳明从监狱到龙场之后自己切身的感受。可以说他以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这段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