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 到 好 处

东方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一忆军营往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文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连队(之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北一带,早春的夜晚很冷。</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营部在全营第一排营房,房前一条砖舖的地,用于集合列队和行进。前面是晾衣杆和洗漱池,再往前是营部和各连食堂。 </p><p class="ql-block">熄灯号响以后,当班站岗哨兵负责在指挥排、卫生所前空地上放置三个铁桶,用于夜间解决小便。这是因为,厕所在营房东头,距离太远采用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每天早晨倒尿桶,则是夜间末班岗负责。但有张家口的几个兵,由张志诚带领轮班提前起床,专门去倒尿桶。此事遭到营部管理员刘贵祥在“晚点名”时的重点表扬。他是49年从国民党起义的“解放兵”,操着浓重的唐山口音,在集合场合对大家说道:“最近,我发现,有几个新兵,天天提前10分钟起床,把尿桶倒掉,再回来叠被子。倒尿桶本是末班岗的事儿,他们为什么要提前起来办呢?我问他们说,刚下岗的人都穿着棉大衣、大头鞋,端尿桶不方便。也是为替他们分担一点。听听啊,分担一点?表面上看不是难事,大家想了没有,谁睡着了,能保证提前10分钟,不早不晚的起来分担这一点?张志诚他们三个人,是提前根据排岗顺序,计算出末班叫哨的同志,请他提前10分钟叫醒他们,每天如此。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了做好事。分担一点,是什么境界?一件小事分担一点,又一件小事分担一点,所有的小事都分担一点,就是雷锋,就是一辈子做好事的境界!我特别提醒一下,这三个新兵,都是农村兵,你们北京来的城市兵,开会讨论说的巴巴的,干事呢?有没有这种分担一点的精神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到这话,杨文义、赵学良(侦察班)、刘长寿(无线班)、李元奎等几个北京兵脸蹩的通红。</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差不多5点左右,文义醒了,灵机一动,披上大衣溜出宿舍,把三个尿桶都倒了。</p><p class="ql-block">5点半,天快亮了,66年老兵董景力出来尿尿,见没了尿桶,颠颠地跑到自来水池子开放,被查哨的营长抓了个正着。大冷天,在外边空地站着,偏偏结巴,哆哆嗦嗦,指着放尿桶的地方,急着解释:“尿....桶......”大概有好几分钟,营长终于明白了,向他摆摆手,回去了。这董景力回到二层床位上,钻被窝里,长出一口气,自言自语地骂了一句:张志诚,积极......积极......他妈的......过、过火啦吧。文义躺在二层床上,没敢出大气。</p><p class="ql-block">出操集合,值班排长问:“今天早上谁倒的尿桶?”没人回答。“张志诚,是不是你?”“不是,今天应该是张芝义”。“是我。”他站出来,虽然昨天几个蔚县老乡商量,排上他,他睡过了,没倒成。但听张志诚一说,以为是他替了自己,把表扬让给自己呢。排长厉声说“出列!到营部,营长找你!”文义听了心中一乐,在队列里口号格外响“一、二、三、四”!</p><p class="ql-block">“报告”,“进来”。张芝义兴致勃勃地进了营部办公室,向坐在那里的营长敬了礼,想着听到严重的表扬,站得笔直。</p><p class="ql-block">“早晨的尿桶是你倒的吗?”</p><p class="ql-block">“报告营长,是我倒的。”声音中有几分得意。</p><p class="ql-block">“你知道军队行动的最高要求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为人民服务!”声音更显得意。</p><p class="ql-block">“扯蛋”,营长脸黑了。</p><p class="ql-block">张芝义蒙了一会儿,忽然顿悟“一切行动听指挥!”。</p><p class="ql-block">“错!”</p><p class="ql-block">张芝义站在那里绞尽脑汁,出了一头汗,支支吾吾。</p><p class="ql-block">营长沉吟了一下,“为人民服务是宗旨,一切行动听指挥是军队纪律,我问你的是军队行动的最高要求,看来你们的军人素质还差得远。这样吧,回去跟你班长说一下,给你们一天时间思考,问题出给全班同志,晚上开个班务会,我参加,看看有没有人能回答上来。提示一下,你们可以对号分析一下你早晨倒尿桶这个行动。”</p><p class="ql-block">“是!”敬礼,向后转,低着头,跚跚走了出去。</p> <p class="ql-block">张芝义回到宿舍,在一排整齐的军用把缸中拿起一只,向门前的水龙头方向,边走边思考着答案,口中还唸叨着“很好嘛,很好嘛......”,走到水龙头前,稀里糊涂地刷完牙,走回去。</p><p class="ql-block">此时,老兵史春祥从团部门卫下大岗回来,刚脱下大衣,也准备洗漱,站在桌前寻找自己的把缸,一看端在张芝义手里。最近以来,他感觉自己的牙膏下得出奇快,就怀疑哪个农村兵偷偷“借用”,这下抓个正着。立刻警觉地问“哎,张芝义,你为什么用我的牙缸?”</p><p class="ql-block">张芝义楞了,看了一下桌上那排整齐的牙缸,一拍脑瓜,赶紧说,“对不起,拿错了,对不起......”</p><p class="ql-block">“往嘴里挌的东西你会拿错?老实交待,是不是想省点自己的牙膏?”</p><p class="ql-block">“你冤枉我啦,老兵。偷你牙膏,咋会用你的牙刷呀,我是让营长训了一盘,晕啦”。</p><p class="ql-block">老兵一想,也是,可能是真晕了,牙膏都是中华牌,自己牙缸的位置又与他的紧挨着。“哼,信你一回,不过得罚你,这周我刷牙,都用你的牙膏。”那年月,新兵的每月只有6元钱津贴,有的农村兵会把其中的5元钱寄回家,成为家里生活的一笔“巨款”。不要说牙膏省着用,几乎每个农村兵都有在洗衣池边捡肥皂头的习惯,甚至洗衣服很少用肥皂。一管牙膏至少要用半年。</p><p class="ql-block">张芝义听史春祥这样说,虽然心疼,也很无奈,点头说:“很好嘛,很好嘛,谢谢老兵,我给你挤”,说着拿起自己把缸里的牙膏,他担心史春祥挤得太多。</p><p class="ql-block">“去去去,我先冲冲我的牙缸牙刷。”史春祥夺过自己的牙缸,向门外走去。</p><p class="ql-block">收操回来,张芝义向班长报告了营长训他的过程和要求。史春祥也报告了张芝义用错牙缸的事。班长说:“真他妈不省心,不过营长提的问题,我也回答不了。今天你私底下串联串联,有了答案知会我一下。对张芝义这样的新兵,让着点,老兵嘛。”</p> <p class="ql-block">这一整天,每个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杨文义也很纳闷:“不就是尿桶倒早点吗,怎么会扯到军队行动的最高标准呢?”</p><p class="ql-block">直到晚上召开班务会,营长拿马扎坐在中间,管理员也随着营长坐在边上,毕竟营长参加班务会,全营很少有。本营三个连长也被营长叫来旁听。这阵势,让班长王德胜不免有点紧张。虽然自己对答案没底,不过心想反正上有领导,下有全班兵,见机行事得了。班务会开门见山,王班长重点强调了营长出的题目,特别提示张芝义倒尿桶是由头,然后让大家发言。</p><p class="ql-block">老兵董景力率先发言:“我今天早起,出、出来撒尿,看没尿、尿桶了,就上水、水池那边解决,被营长撞、撞、撞见。我想,这个事要上、上到军队行动最、最高标准的纲、纲上,那就是军队纪律要严、严格,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不胜吗,没有尿桶也不、不能往池子里、尿吗,是我的纪律观念不、不强。”</p><p class="ql-block">张芝义听了,才知道有这个前因。于是发言:“老兵认识很好嘛,说的很好嘛。军队行动的最高标准就是纪律严明嘛,纪律严明嘛,纪律是铁打的嘛。不过,我倒尿桶可能早了一点,他违犯纪律,我也是有责任的嘛。我说的不是很好嘛,就这些嘛。”</p> <p class="ql-block">张志诚虽然是农村兵,却是老高中生,来自蔚县县中学,肚子里的墨水比其他新兵多,为了今天的发言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他胸有成竹地说:</p><p class="ql-block">"我今天想了一天,觉得军队行动的最高要求应该是'三忠于、四无限`。忠于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并且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这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一切行为的最高要求,更是军队行动和军人行为的最高要求。</p><p class="ql-block">张芝义提前起床去倒尿桶,动机很好,但是没有做到′三忠于、四无限'。没有做到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倒尿桶是为人民服务,但让副班长没尿上,就不是完全彻底,让董老兵在外边冻了那么长时间。究其根源,还是“三忠于、四无限”没有到位。要是我,就会在外面等着,直到最后一个人尿完了再去倒。所以我倒尿桶,每次都请小哨同志提前按起床倒计时10分钟叫醒我?这是因为我要保证完全彻底的满足战友的需要。</p><p class="ql-block">而董老兵呢,出来撒尿,没尿桶,跑到水池子那儿尿,既不雅,又不卫生。对不起,董老兵,恕我直言,您说是纪律性不强。也有道理,但那是小道理,如果“三忠于、四无限”的观念再强烈些,还会违犯这个纪律吗?我想,心中如果有能想到邱少云,火烧全身一动不动,就是蹩死,也不会违反规定往池子里尿,您说对吗?</p><p class="ql-block">我理解,这就是营长给我们出这个题目的深意,不正之处,请大家批评。"</p><p class="ql-block">听到这时,几乎所有人都醍醐贯顶,佩服到了极致,管理员带头鼓起掌来。只有文义没鼓掌。</p><p class="ql-block">管理员咳了两声,跟大家说,张志诚的发言很有水平。前两天,我表扬了他由组织“倒尿桶”发起的“分担一点”的精神,从今天张志诚的发言中,我感到光有“分担一点”的精神还不够,要有“完全彻底的分担”精神,这表明,小事件、大道理,新兵“三忠于、四无限”的水平,在大融炉里有明显的提高。看看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没有不同意见,就请营长作指示。</p> <p class="ql-block">文义举手:报告,我发言。</p><p class="ql-block">管理员虽然很不耐烦,但因无形中他已代替班长主持了这个班务会,就答应:你说。</p><p class="ql-block">我和张志诚的观点不同,我不认为这和“三忠于、四无限”有什么关联。不就是尿桶倒早了点吗,不就是在池子里尿泡尿吗,就不忠于毛主席了?我倒觉得张志诚总结的那个提前起床10分钟倒尿桶,是最有用的经验。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说的是文学创作,推而广之,军队的行动行于所当行,止乎于不可不止,恰到好处,可能都会收到最好的效果。我反对无限上纲上线,可能境界不高,说错了,大家批评。</p><p class="ql-block">所有人都傻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会场出奇的静。大家都把眼光投向营长,期待着他揭晓最后的答案。</p><p class="ql-block">营长很少有的咧嘴笑了,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一口白牙:</p><p class="ql-block">有意思,这个班务会开得有意思。我原本想利用这个倒尿桶的事,给大家拔拔高,拔拔军人素养的高,所以把各连长都叫来了,开个现场会。没想到,你们比我还高,高到了“三忠于、四无限”。我现在公布我的答案,简单说,就一句话:“准时实施作战行动!”。</p><p class="ql-block">全场愕然。</p><p class="ql-block">营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军队作战条令》第17页里面明确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说,打仗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均不能取得胜利。这三个“不得”,说的就是军事行动,要准时实施。所以,要成为军人平时办事的习惯。习惯,懂吗?就是办任何事都要准时。给大家讲个故事,四九年一月我参加解放天津战役,38、39两个军从西向东进攻,44、45两个军从东向西进攻,谁先占领金汤桥,谁是头功。为了争这个头功,我们113师有一个营担任突击队,营长就是现在的113师师长裴飞正。提前了10分钟发起攻击。你们说,英勇不英勇,忠于不忠于毛主席?够不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是,就这10分钟,却让我们自己数十名战士倒在了自己炮火之下,结果是我们师335团8连首先占领金汤桥。步兵与炮兵是严格按照时间协同的,步兵冲早了,我方炮火还没有向后延伸,这就等于让步兵自己往自己设置的火坑里跳呀!这个教训,裴师长经常自己给战士们讲,也让我终生难忘,准时实施作战行动,就是军人行动的最高要求!</p><p class="ql-block">会场很静,营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p><p class="ql-block">小张起那么早,把尿桶倒了,多积极啊,多辛苦啊,想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多可爱啊,但是直接导致董景力在外面没法尿尿,冻得嗲嗲的。这是平时,是一个小的教训,在战时就是个人命关天、胜败得失!军人做事,时刻要想到准时,准时,准时!打仗的时候,千军万马的力量在同一个时间,作用到同一个点上,是合成军队作战的灵魂!这要靠平时养成!</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今天召集这个会,目的是让我们新入伍的同志们,从日常生活中养成守时的习惯,养成办事分析时间因素的习惯,养成办任何事都找准最有利时机的习惯,张志诚说的“提前10分钟”,差不多就是最有利的倒尿桶时机。如果我们办事都有这种算计,就养成了军人的基本素质。你们几个连长,想过这些没有?带兵,不能只看事,要通过办事积累良好的军队素质。当然,也不能小事上大纲,整天说大话,空话。24小时都得像个军人,这是新兵上要上的第一课!</p> <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句,杨文义同志刚才说的:“恰到好处”那句话,很能表达“准时实施作战行动”的意思,说的不错,值得大家借鉴。散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熄灯号后躺在床上,文义很是得意,觉得有如天助,张芝义的“李代桃僵”,让自己躲过一刼。营长说的“军人准时”素质,却在脑子里扎了根。同时,对张志诚的“理论水平”,由衷地佩服。心想,他到底是老高中生,墨水就是多。不行,有机会得去找他谈谈心,取取经,多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文义选自个人回忆录[1968年初])</p> <p class="ql-block">[读后感]</p><p class="ql-block">杨文义战友出于对38军的热爱和对军旅人生的深切感悟,十分热衷38军老战友联谊活动,积极关心、参与和支持沈阳战友会开展的老战友相聚联谊活动。2023年8月1日建军节,杨文义老战友携夫人一道,从北京奔赴沈阳,应邀参加了38军沈阳战友会"庆祝建军76周年"主题活动。</p> <p class="ql-block">尽管年龄增长,但他始终保持当初豪爽奔放的军人性格,又多才多艺,他总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从工作生活的点滴现象中挖掘人生的道理,感悟生命的珍贵和人性的美好,他经常以诗文、书法奉献给大家。我们期待拜读他的回忆录,并祝老战友新春快乐!(编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