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早期勘探开发研究回忆

凡夫子

樊开意 今年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四十周年。我有幸作为一名技术干部经历了总公司的孕育、成立、发展、成熟的全程,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幸福。<br> 四十年来,一代代海洋石油人,碧海丹心,能源报国,遵循“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广大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在祖国辽阔的蓝色国土上,挥洒青春、破浪前行,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走过了极极光辉的四十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我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发展骄傲和自豪!<br> 在庆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不能忘记为总公司发展、壮大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勘探开发研究中心!<br>勘探开发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适应中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需要的必然产物。<br> 为了让海洋石油人了解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中心成立的历史,我根据记忆和当时的笔记,回忆和叙述这一段历史。 石油部勘探外事集训班,是1979年11月21日到12月19日,在河北省涿县石油部物探局外招举办。 <div> 集训班的目的是培养对外合作管理及技术干部队伍,集训班的一个非常重要成果,就是在学习结束时石油部宣布成立了对外合作的十一个混合委员会和资源评价委员会。</div><div> 成立的混合委员会和评价委员会,使总公司各地区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骨架得以形成,其中评价委员会就是后来研究中心的雏形。</div>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的成立,源于1979年11月21日到12月19日,原石油部在河北省涿县石油物探局,由石油部勘探司、外事局组织,在李国玉付司长的主持下举办了一个名为《石油部勘探外事集训班》。 <br> 当时的情况是,国家已受权开放中国海域,开展对外合作勘探开发海洋油气。从1978年12月到1979年7月中国先后共与美、英、法等国家9家石油公司(参与者共有13个国家的48家石油公司),签定了在南海、南黄海42万平方公里海域的8个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外方承担的地震勘探工作量10万公里。<br> 与这么多国家的公司开展合作,有这么多的地震勘探工作量需要研究,必须培训对外合作的干部和与国际接轨的技术研究人员。就在这种情况下,举办了石油部勘探外事集训班,来培训适应国际视野能开展对外合作的干部和技术专家队伍。<br> 参加集训班的人员,都是由石油部直接点名通知,抽调全国各大油田的有关业务、技术领导(局长、总工)和地质、地球物理的技术骨干,共约120多人。大港油田参加的是王礼钦副局长和龚再升副院长(大港油田地质研究院),以及樊开意、李长洲地质师等。<br> 集训班讲授的内容十分广泛而又很有针对性。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如石油合同、海洋石油法,经济条款分析;工程经济分析;外事工作问题;技术方法及地质讲座;地质勘探经验介绍等。<br> 参加授课的都是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如石油部专家邹明、唐昌旭、赵声振、李国玉、孙淑君、马在田、陆邦干、陈祖传、徐会祥、关继科等。还有挪威石油专家、经济学家、律师兰甘教授,挪威经济学家拉森,美国壳牌石油公司总地质师康德尔,美国壳牌石油公司石油专家戴威斯等<br> 除上述内容外,还安排了英语的启蒙学习,李国玉付司长还编辑出版了石油工业英语900句,发至人手一册。<br> 这次集训班的学习内容,非常新颖,好多问题都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每个人都觉得大有裨益。<br> 通过学习,让我们懂得了勘探的风险投资、油田的商业价值、标准合同、补偿分成、盈利率、税收、贷款、股票、保险、审计、利息、敏感性分析、工程经济分析等等概念。为了掌握这些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参加集训班的人,都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很多人都甘当小学生,有些领导人还不耻下问,每天都学习得很晚。这些理论、知识、方法在以后的对外合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br> 这次学习,也使我们明白了,对外合作中还必须拥有自己的,力量雄厚的技术队伍,外国人知道的资料,外国人掌握的技术,我们中国人必须掌握。要把我国海域的石油地质状况摸清摸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维护我国的主权。不然,就是一句空话。<br> 这次集训班,我们参加学习的很多技术人员,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地震地层学,生物礁体勘探方法,区域地质制图等问题。这对广大技术干部而言,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是非常有益处的。<br> 这次集训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成果,就是在学习期间,石油部根据对外合作的需要和大量地震资料需要研究,又因时间十分紧迫,宣布成立了对外合作的资源评价委员会和十一个混合委员会。前者参加珠江口盆地、渤海、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后者参加与外方的管理委员会,直接开展合作,打交道。<br> 资源评价委员会:除负责人外成员为30人。<br> 总负责人:阎敦实;副主任:翟光明、蒋其凯、张文昭、邱中键、陈祖传。<br> 渤海、南黄海评价委员会12人。包括渤海公司陈衡、王建华、 刘杰6人,辽河油田郑之逊、陈开明、程继华4人,大港油田樊开意2人。<br> 南海评价委员会18人。包括湛江南海勘探指挥部张腊昌、廖元保、谢显柯5人,四川油田谢琪、徐中英3人,长庆油田苏乃容、吴鉴顺、杨甲明3人,大庆油田王大赉,江苏油田陆浩明、童炳荣2人,胜利油田曹文贤、郝慰三、赖万忠4人。<br> 混合委员会:成立了十一个混合委员会,如渤海对日,渤海对法,黄海对法,南海对埃克森,南海对莫比尔,南海对菲利浦斯,南海对阿莫科,南海对德士古,南海对阿科等。<br> 同时确定了各混合委员会的首席代表,副首席代表,高级地质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实质上各混合委员会的成员,即为后来各地区公司的领导。<br> 按当时宣布的即时起就算成立了。但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有些调整如渤海、南黄海评价委员会,原来的大港、辽河油田的人员,参加到了南海评价委员会。而江苏、胜利油田的人员,则参加到了南黄海评价委员会。四川油田和湛江的人,因本地勘探工作的需要,并没有到评价委员会工作中。 <br> 南海珠江口评价委员会的工作地点设在涿县物探局,南黄海评价委员会则设在渤海石油公司物探公司内开展工作。<br> 资源评价委员会成员于1980年1月7日在张文昭总地质师的主持下,到江汉油田针对美国阿科石油公司(莺歌海)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评价试点。从原始资料出发,第一次用地震剖面开始作地震地层学解释、再到区域构造、沉积相研究、局部构造分析、特殊地质体分析、资源量的计算等等。相当于把油气资源评价的全过程都走了一遍,我们边工作边讨论,效果非常好。通过实践最后形成了一个《我国大陆架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工作的试行规范草案》。为后来的评价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br> 参加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组的工作人员,除原有的资源评价委员会成员外,实际参加工作的还有石油物探局、华北油田、长庆油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南海石油勘探指挥部等单位抽调地质、地球物理人员,还有驻外国技术小组回国人员组成。还邀请了地质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人员参加,共115人。<br> 南海珠江口评价委员会负责人是邱中键、陈祖传、龚再升、王善书。经常性工作负责的是龚再升和王善书同志。<br> 南海珠江口盆地评价工作,分四大地区组和四个专业组。<br> 四大地区组:即从西往东是阳江区块(莫比尔公司)负责人是樊开意和王大赉;广州区块(埃索公司)负责人是林梁和狄菊芳;海丰区块(德士古公司)负责人是郑之逊;汕头区块(菲力普斯公司)负责人是苏乃容。<br> 四个专业组:地震地层学组负责人是钱光华;区域构造组负责人是王毓俊;局部构造组负责人是赵风云、杨甲明;综合评价组负责人是赵柳生。<br> 南海珠江口盆地评价工作于1980年4月全面开始。按区块的工作量,阳江区块物探区面积74000平方公里,地震剖面17532公里;广州区块物探区面积77000平方公里,地震剖面18396公里;海丰区块物探区面积72000平方公里,地震剖面16809公里;汕头区块物探区面积60000平方公里,地震剖面13855公里。共地震剖面达66592公里。<br> 开展珠江口盆地资源评价,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研究珠江口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完成石油资源评价,为以后划分招标区块,为对外招标作准备,以开展对外合作。二是维护国家主权,必须对盆地的地质条件了解清清楚楚,以便检查外国公司提交的地质报告,听取外国公司对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看法,以便交流和把关。不然,无法与外国同行较量,使国家主权受损。<br> 石油部领导高瞻远瞩,作出了许多有利于我方的技术安排,如派出中方的地震资料处理监督组,就是一项英明的决策,这是学习外国石油公司先进技术、管理方法、掌握进度、了解成果的好办法,通过他们的监督、观察、实践,就能使我们的许多技术干部掌握这些先进的东西,从而整体提高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水平。<br> 1981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基本结束,并接受了石油部组织全国性成果验收,获得高度赞扬。 1981年10月南海珠江口盆地评价委员会和南黄海盆地评价委员会合并成立资源评价所,其业务受石油部直接指导,党政工作挂靠在石油物探局。<br> 为了加强中共党组织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撤消原评价委员会临时党支部,成立正式的资源评价所党支部,支委会成员为五人,经过正式选举并经过物探局党委批准,评价所党支部委员会由龚再升、王善书、陈光明、樊开意、王毓俊组成,龚再升任支部书记,王善书为副书记,组织委员陈光明,樊开意、王毓俊为宣传委员。<br> 资源评价所成立后,一部分人员继续研究珠江口盆地,为对外招标做准备,另一部分开始了东海盆地的资源评价。<br> 东海盆地的早期油气资源评价在1981年11月酝酿开始。<br> 为贯彻原石油工业部(81)油科字第396号文的精神,1981年11月27日在河北省涿县,石油部石油物探局资源评价所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单位和人员有石油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查全衡、沈成喜、杜永林:石油部石油物探局资源评价所王善书、曹文贤、赵凤云: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即渤海简称海洋局)陶瑞明、酆福霖、刘杰、王向辉等。会议商定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由海洋局和评价所共同负责完成。具体分工是:海洋局以构造研究为主,负责完成工区内本局所作地震资料的资料处理与解释及研究工作:评价所以综合研究为主,并负责完成工区内地质部施工的地震资料的资料解释及研究工作。<br> 地震资料解释是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应该指出,当时参加珠江口盆地的地震资料解释员大部分已经返回各油田,这时的评价所地震资料解释人员短缺,加上时间短,工作量大,要完成如此重大任务是困难的。<br> 不仅如此,1982年9月石油部海洋局(即渤海)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停止了协定所承担的任务,全部资源评价工作均由评价所承担。使地震资料解释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一倍还多,这无疑给我们完成任务又增加了许多困难。<br> 我于1982年1月底受命全权负责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张云翔和吴鉴顺与我共同负责。<br> 1982年2月初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得到第一批非正式地震剖面,我们的地震解释工作逐步开始。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任务,解释工作开始组织了13名富有解释经验的资料解释组,1983年3月以后逐渐增至27人。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严格的质量要求的和技术管理措施。<br> 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7月完成,整个工作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完成的工作包括地震资料解释60000多公里,全盆地的小型计算机作构造图、地层及沉积相研究、生油条件研究、区域地质、圈闭条件研究及综合地质研究、油气资源量研究等。其成果获得石油部198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br> 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是题为《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的发现及油气资源评价》报告。<br> 由于1984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中心完成的《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报告,上报申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得到国家评审委员会的一致好评而通过。国家评审委员会考虑到地矿部,也完成珠江口盆地地质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也在申请国家奖,又考虑到石油部物探局评价所(即研究中心的前身)完成的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报告,已获得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未申报国家奖的情况,固国家评审委员会决定,将东海和珠江口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报告合并,评为一等奖,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地矿部合作共享。<br> 赵柳生和我以申报方,提供《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全套报告,参加了这次评审会议的评审。 1981年10月,石油部决定将珠江口评价委员会、南黄海评价委员会合并成立石油部油气资源评价所。 <div> 评价所1982年初决定与物探局元件厂合作,开展用计算机作图的软件开发研究。这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在小型计算机作图软件,使东海盆地的地震资料解释水平有很大提高。<br> 照片是狄菊芳、樊开意等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的有关专家,于1982年5月间,在物探局元件厂检查计算机作图软件的试验成果。</div> 中海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主楼夜景 中海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大院樱花路美景 勘探开发研究中心职工运动会拔河比赛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一轮大规模对外招标工作也同时正式开始。1983年5月10日开始到年底共签定了 18个石油合同,珠江口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勘探工作量迅速增加,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第一个勘探高峰即将来临,各地区公司和当时的评价所,明显感到技术力量的不足,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地质研究工作的需要,需急速增加力量。<br> 海洋总公司于1984年4月27 日,决定将由石油部物探局代管的油气资源评价所,组建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中心。<br> 1984年5月初总公司人事部经理卢义贵,来涿县评价所住地,宣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成立,并宣布龚再升为研究中心副主任(代主任),张法舜为党委副书记(代书记),王善书为副主任,郝万春为副主任。<br> 石油部为了大力支持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工作,拟从全国各大油田向海洋石油总公司增调大批的各类专业人才,并向各大油田发出了调人的文件。海洋石油总公司立即组成了由总公司人事部付经理张玉玺为组长的人事工作组,成员由各地区公司和各专业公司的人事部经理,组织部长或办公室主任等14人组成,其中包括研究中心樊开意和邢启呈。<br> 调人工作于5月18日正式开始,到9月18日结束,共历时4个月,共分六次活动。先后到达大庆、吉林、四川、江汉、河南、中原、 江苏、大港、长庆、华北、物探局、辽河等16个油田单位。<br> 这次为研究中心共调入44名技术干部,调入的技术干部大都是所从事的专业技术骨干,或某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加入,使我们研究中心的技术力量大大的加强了。研究中心如愿以偿的组成了研究能力很强的计算机室和油田开发室,为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出了力。<br> 从此一个崭新的、技术力量雄厚的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展现在世人面前!开始了辉煌的石油地质研究历程! 1982年到1984年间,石油资源评价所开展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约6万公里的地震剖面需要解释。照片反映的是1983年夏评价所物探工作负责人赵亚明和东海地震资料解释负责人樊开意及专家安振兴、赵立共同研究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的有关地震层位、地质现象的解释。 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后,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也于1984年4月27 日正式成立。<br> 海域勘探开发大规模开展,各类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石油部决定在1984年内给海洋石油抽调大量各类干部。<br> 为之,总公司组成了由总公司人事部付经理张玉玺为组长的人事工作组,成员由各地区公司和各专业公司的有关主管领导 参加,包括研究中心的樊开意、邢启呈。<br> 照片是总公司人事工作组组长,总公司人事部付经理张玉玺1984年6月在江汉油田时召开的工作会议,张玉玺付经理给工作组成员布置工作。 1984年4月27 日,总公司决定将原石油部油气资源评价所组建成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东部海域研究室领导成员主任曹文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樊开意,主任地质师郝服光。副主任地质师郭成铠,在研究渤海、南黄海及东海海域研究工作。 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于1984年4月27 日成立,这是研究中心首届职工代表大会暨1985年先进代表表彰大会照片。 东部海域研究室领导曹文贤、樊开意、郭成铠和研究人员一起研究渤海辽东湾地质资料 1986年国家自然基金部基评审会在河北高碑店市中海油研究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总公司领导钟一鸣和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如李德生等专家、学者。 研究中心1986年首届歌咏比赛,东部海域室在比赛中。 研究中心成立后,及时引进了一套先进的缩微设备,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文件、图件,拍摄保存在胶片上,既减小了保存空间,也可以做成幻灯片,对提高学术报告水平很有好处。<br> 照片是姜俐生和同事在操作缩微仪器。 1989年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前总经理秦文彩,来研究中心考察、指导工作,与中心领导及部分处、室领导合影。 <br> 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牵头,决定实施“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 <br> 国家科委的安排,总公司参与南海综合科学考察,并负责专题《南沙及其邻区主要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勘探开发战略》的研究任务。 <br> 1992年5月8日,美国克里斯通能源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万安北—21”石油开发合同。<br> 钱光华和樊开意负责的南海项目组,圆满完成了南海国家科委和克里斯通公司合作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果,参与的南海综合科学考察成果获国家特等奖。<br> 照片是1995年夏,朱伟林副总地质师和樊开意访问美国克里斯通能源公司,樊开意在克里斯通公司会议室,向克里斯通公司董事长和董事会讲解南沙“万安北—21”区块及附近地震资料研究情况。 南沙“万安北—21”区块的油气资源评价一年后顺利完成,克里斯通公司董事长汤普森来研究中心验收成果,樊开意向汤普森汇报全部资料,受到了克里斯通公司的高度赞赏。 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始终按总公司的要求当好总公司的技术参谋部、战略规划部、科技人才培养中心,主要业务范围涉及全中国海域的油气田勘探、开发、经济评价等;在全体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和总公司下达的众多研究任务。取得了多项国家技术发展进步一等奖及各种奖项,为总公司发展壮大作出重大贡献,赢得了荣誉。<br> 虽然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单独存在短短31年,但它为我们海洋石油总公司作出的贡献和功绩,应予以肯定。<br> 下一个四十年,中国海油定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奋发图强,乘势而上,杨帆再起航,谱写海上石油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div><br> 2022年1月26日写于高碑店基地分公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