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旧照忆人生

玖轩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言: 在科学网络发达的今天,具有极其伟大和魅力。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杭州西兴古镇和上海旧时的老照片时,在无数张中发现了与我身世相似有关的照片。虽无我与景同影,却勾起了我人生往亊的回忆。尤当夜静未眠,更觉思绪难平。如果时间能停留在那一瞬间,那该多好,多好!看着张张照片,有些能深切记起,有些已模糊不清。但这些照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曾经的岁月里有你、有他(她)、有我和共同的家人、亲朋,感慨每个在生命里出现过的人,看着看着,不觉有感而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故乡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充满诗情画意。怀念过去是因为过去的时光里包容了很多巳经失去的东西,而有的一旦失去再也无法寻回。我虽出生在西兴,也曾多次返乡探亲故地重游,却对西兴史跡所知浅薄,而今天有了科学发达的网络,却能帮我重新认识和寻回失去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青山断处塔层层 隔岸人家唤欲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江山秋风晚来急 为传钟鼓到西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首古诗道出了当年西兴古镇的兴旺和繁华。也勾起了我在西兴出生地的满满情怀。据史料记载,西兴曾是“浙东唐诗之路”和“浙东古运河”的源头。这条古运河将小镇分为上大街(即西兴街,多为店面房)和下大街(即官河街,多为商行)、因此这在当时万商云集,士良络绎,市容繁华的地理环境优势。我的祖辈就在古资福桥(俗称和尚桥)东头开了一爿饭馆和百货店,生意到也十分兴隆,而我也曾在西兴上过私塾;我的两个舅舅也在街的中部开有茶馆和理发店。自1934年修建了公路和铁路后,运河两岸也就繁华不再,不久,杭州沦陷,又遭日冦在萧山一带轰炸,由此家庭也就逐渐衰落,不久,二姐做了别家的童养媳,我们全家四口逃难到了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古资福桥(俗称和尚桥)。站在桥的对面是规划中要保留的西兴古镇,而桥的后面就是我祖辈留下的街房和所有的原住房巳全部拆迁。由于共产党的政策好,我的二个外甥(媳)和三个外甥女(婿)不仅住进建好的新房,也获得了旧房补贴,从此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上(桥的名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就是祖辈留下的住房,(很遗憾巳被全部拆除),在我记忆中,在住房对面,曾有一座约三层楼高的”贞节牌坊“,文革时期以“破四旧”为名和较有名气的古房一起被遭破坏拆除,街上稍有名气的老屋院落也巳破堪杂乱。后来地方镇政府虽也曾投资上亿元修建西兴古镇,却已为时已晚(古镇街的两旁造起了二层或三层外墙贴着白色瓷砖的楼房),完全沒有“原汁原味”的古街风貌。感觉西兴巳成了残留的“古运河”,已无法想象这里曾经的风光,全无别处古镇来得温馨整洁和全貌风格。但它虽沒有商业化的开发,沒有特色小吃和纪念品的吆喝购买,却保留了简单大方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悠久古老的西兴文化与真实自然的生活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你看!在街的两边造起二层三层高的砖瓦房,掩盖不了矮小的古房,成了不伦不类的“鲜明”对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西兴街每隔数间房就有一条巷子直通到河埠头,用来提供生活用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巷口直通共用的河埠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独家使用的河埠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时(1950年前)的这条运河,水质特别清净,河里鱼虾成群,童年时的我还曾到河里用淘米箩捞过鱼虾。河埠头不仅用来洗衣各类物件,甚至淘米洗菜。但富户人家在宅院都挖有水井,用来提供吃喝用水。</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古镇街两旁的门面房,楼上卧室,楼下开店。要问街有多宽?如果在楼上面对面两个人的手伸出去几乎能碰到,就知道此街有多宽!整个地面铺垫着青石板。旧时的街上,从早到晚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到是十分热闹。尤其从西兴、肖山、绍兴至宁波一带,凡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都有上茶馆喝茶聊天的习惯。请看下面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浙江西兴、绍兴、柯桥直至宁波一带的原住民都有在茶馆喝早晚喝茶聊天的习惯。当然这在中国的许多省市都有茶文化的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求学成长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旧照片可以追忆曾经的味道,既是岁月的见证,也是最难忘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旧上海往昔的居住生话中离不开弄堂,大多数上海人就住在这狭窄的弄堂里度过了天长日久的生活。当我看到网络上旧时上海与我相似的老照片时,也勾起了我对少年时的种种思念,又仿佛回到少年时纯真的年华和岁月的沧桑,上海的求学成长之路的故事由此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张旧时上海与我身世相似的老照片。1943年迁往上海后,全家四口(父母、大姐和我),就住在闸北区太阳山路荣福里约十平米的阁楼上,睡的是称为“塌塌米”约20公分高的床。我随父在上海西藏路和南京路这一带卖报,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报童”。生母和大姐心灵手巧,为人心善忠厚,勤俭持家,替人缝做衣服。生活虽然拮据,但一家人聚在一起,也已很满足。但唯一使我难忘和揪心的是祖父一个人在乡下日子过得如何?二姐还在遭受童养媳的苦。另一个难忘的是由于家庭困难,衣服穿着破旧,拖着不合脚的鞋子,走出弄堂被开茶馆主人的狼狗在脚上兇狠咬了一口,鲜血直流,至今还留下蚕豆瓣大的伤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约在1949年大姐岀嫁到大统路普爱坊。不久我和父母也一齐迁往姐夫家的后楼居住,后又搬往普爱坊靠交通路(老伴的三伯父母)宅居的楼上。就在这时又一件令我痛心的噩耗传来,我的生母由于积劳成疾,𣎴幸得痨病于1950年离开人世,享年39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也是一张旧时闸北大统路的相似照片。地面铺着大石子路,左右是交通路,正面向北是通往永兴路中兴路...正面往后是老旱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上图: 是当时大统路普爱坊弄堂口的小人书店(像这样的书店和书摊在上海大街小巷倒也不少),小人书五化八门,水浒传、西游记、聊斋故亊...化几分钱可以看半天到一天,丰富了少年甚至大人的知趣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下图: 是当时弄堂口左侧是民居泡开水的老虎灶,像这样的老虎灶在上海几乎到处都有。从我的记忆中,靠大统路普爱坊弄堂口的右边确实有一小人书店,而左边就有一爿老虎灶。少年时的我,由于家庭生活拮据,早起出去卖报,回家即去上学,每天忙忙碌碌,沒有时间或难得光一下书店。家中用的开水到是每天要去好几趟老虎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图:曾记得上海每年下大雨时,普爱坊弄堂里总要淹水,有的小孩坐在木盆里淌嬉玩水,其乐融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图: 相似的大统路的门面商店。左图下的向南是老旱桥,桥下通火车,桥上走人。向北通到中兴路...向南通往老闸桥,至今我仍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张是我梦寐以求的照片。当我在美篇栏目中看到作者师鸿所创“大统路老旱桥曾系着我童年的命运”美篇时,顿感欣喜万分,倍感亲切,是他提供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照片,寻回我在上海少年时的回忆。因为那时的我,就住在离老旱桥百米远的交通路普爱坊巷口不足十平米的平房里。对周边的道路、弄堂、菜场...尤其对老旱桥建造前后都记忆犹新。这𣎴能不说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所具有的魅力,无论成年人、老人甚至小孩都受益匪浅。此时此刻,我想我的亲朋好友看到这张照片也定会有𣎴同的感受和思绪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烟雾缭绕的上海早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旧时的上海早晨是所有穷苦百姓最繁忙的时候,生煤球炉、倒马桶、洗衣、煮饭、泡开水...当然,我也同样经历了这些生活中常做的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统路老旱桥改造后的地下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南京路与西藏路交界处,挂有蒋介石巨幅照片的就是现在的上海笫一百货商场。为了生活,我起早与父一起在南京路附近卖报(报童),然后又急忙赶回到学校(三伯父家隔壁的德明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和田中学。很遗憾,沒有留下小中学成长路的珍贵照片,,留下的是一张和田中学毕业庆祝会上“彝族翻身舞”的唯一张照片。幸运的是,在我上中学期间和今后的人生之路正在发生改变;因为从这里开始,我与老伴的姻缘巳在冥冥之中靠近,靠近...与老伴如何相知相识到牵手并成为终身伴侣,请欣赏2021年制作的美篇“我与老伴的人生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解放前与我相似的报童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在上海和田中学庆祝初中毕业典礼上,唯一的一张跳“彝族翻身舞”的剧照。时光穿越之快,。如今巳是耄耋之年的我,已整整走过了87个年头,与老伴携手相伴也巳整整走过了60个年头,而她真心相陪和宽大胸怀为我为我的家付出了更多…,余生之年的路还能走多长,不能揑指所算,只能以平静的心态去过好每一天。尤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两个一百年,我能跟党走到2021年的头一个一百年,因此以后的路能走多少,不去多思多虑,只要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就已是非常满足和幸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尾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照片可能有的亲朋或我同龄人看后,可能会有惊讶!或疑惑?这也是我住过的地方矣!?是的,这在旧时的上海,仅管马路房子或菜场等相似较多,而我只是借它用来叙述我青少年时的成长之路中的坎坷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不会倒流,美好的童年少年时代巳成为遥远的过去;而时代却不断在前行变迁,场景又不断在转换,我们的记忆也不断在淡化,那么,我们该拿什么来重温昔日的情真意切的感受?唯有留下的这些老照片、老地方、老场景,才能唤起和重温一下昔日的“光环”和足跡。虽然这些照片没那么绚丽多彩,但却十分亲切和熟悉。这!就是我写此美篇的目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