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杀个猪

我是一粒尘埃

<p class="ql-block">  忙碌了一年,啥也不是。摸摸口袋,看看余额,赚了个鸭子,余了个屁。可一看全国鸡滴屁,一百多万亿,再看河南鸡滴屁,六万多亿,人均好几万。唉吆喂,拖后腿了,穷到这份上,羞见先人。</p><p class="ql-block"> 正发愁没钱买肉过素年,结果大哥送来了一大块刚杀的猪肉。原来明天就农历二十六了,二十六杀个猪,是我们这边农村老家的过年风俗。真快这一年年过的,让我想起了关于小时候家家户户养猪的那点事。</p> <p class="ql-block">  村里狗剩家又从街上逮了一头小猪崽回来。狗剩爹刚从塑料袋子里把小猪崽倒出来,我们就放学回来了。这小猪崽子也不认生,院子里跑来跑去可欢实了。小猪背部是黑色,肚子底下却有几片白色,只不过黑色多一点,看起来超可爱。那时候头脑里常常会闪现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小动物,比如小狗小猫,小鸡小鸭,小牛小羊,小的时候都很好看,可长大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像一帮野孩子似的,追着小猪逗它玩,把小猪吓的嗷嗷叫,还撒地上一泡尿。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非要给小猪起个名。毛蛋说猪是二师兄应该叫八戒。狗旦说小猪身上有黑有白应该叫小花。狗剩说猪是他家的得他说了算,应该叫唐僧,原因是猪喂大了喂肥了就会被杀掉吃肉,就像唐僧一样,妖怪看见都想吃,吃了能长生不老。(什么猪八戒呀,什么唐僧呀,有这些怪想法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童年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p> <p class="ql-block">  为了给小猪起个名,大家争得面红耳赤,都快该吃午饭了,最终也没得出个结论。这时候远处又跑来一个小伙伴,大老远就问着你们在干啥嘞?我一看哈哈大笑,哎呀小猪名字有了,不如就叫小黑吧,这一提议,大家都笑了,是坏笑那种,于是这头小猪就叫小黑了。</p> <p class="ql-block">  只因这跑过来的伙伴,小名就叫小黑。为此俺和小黑还动手打了一架,他说我是故意的,是在侮辱他,把他的名字给猪用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今天回想童年,那时候是很快乐的,那是人生中再也回不去的时光,真正的无忧无虑。在农村生活过的都知道,农村孩子小时候几乎都会先起一个小名,长大了再改一下办身份证用,当然也有用小名办了身份证的。小名叫狗旦,身份证就加个姓,比如张狗旦,王狗旦,李狗蛋,赵狗蛋,甚至还有叫粪勺的。反正叫啥都是个称呼,喊习惯叫顺嘴后想改都不好改了。那时候还有个说法,说这孩子们的名字起的越贱就越好养活。六七十岁的老头了,见面一张嘴还是狗旦狗旦你吃饭了吗?</p> <p class="ql-block">  我是70后,像我们这代人的父母辈差不多都是40、50后,也就是说我们生于70年代,童年生活在80年代。那时候还谈不上经济落后这个词,只是温饱刚勉强维持。条件差一点的还挣扎在吃不饱饭的尴尬中,比如我家。所以农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民甚至一个村都没几个念过书的人。孩子们起名字也就没那么讲究了。有的就随口那么一说,开个玩笑就算起名字了。什么大军二军三军,什么黑蛋白蛋毛蛋。邻村有一对夫妻,一口气生了九个姑娘,名字起的那叫一个容易,老大叫大妮,跟着二妮,三妮,四妮……一直到九妮。简直现实版的电视剧家有九凤。</p> <p class="ql-block">  我写啥不按套路,也没章法,眼看写头猪,写着写着就又跑偏了,写起了人起名字。咱还回到猪的话题,那时候只要不是懒汉二溜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能养一头猪对于一家人可是件大事。农民种地,粮食收成要看天,风调雨顺还好,交交公粮有点赢余。遇着干旱或者雨水大了,粮食减产,收的粮食都不够交公粮,所以说靠种地赚不到钱。当时,养猪收入成了许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家养猪的“主力”是母亲,母亲无论是种地养猪都是村里的一把好手。但凡家里老人有点学问,都会告诉子孙后代,“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以此激励自家孩子再穷也不能不读书,再富贵也不能忘了劳动。</p> <p class="ql-block">  爷爷在的时候也经常说“即是养猪不赚钱”家肥能养几亩田。为此小时候没少跟着爷爷,一大早上提个箩筐去拾粪。爷说拾粪得趁早,完了捡不着。社会始终是在不断努力进步 不断发展的;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制到人到户,不再吃大锅饭,农民有了自己发挥耕种土地的自由和热情。积极性一高,活干的就快。闲暇时间家家开始靠养猪提高收入。条件差的养一头两头,条件好的养三头五头,更聪明的养老母猪,下崽卖猪崽子。那时候喂猪其实更像是存钱,日积月累。有的是喂大了卖掉盖房子,有的是孩子快该结婚了,养大了给孩子娶媳妇待客使,有的是年底杀了能卖一疙瘩钱,还能落一套猪杂碎或者肥肉炼油过个肥实年。</p> <p class="ql-block">  其实那时候老百姓日子真是很苦很苦,一年劳作顾个温饱,总是攒不住啥钱,养猪算是副业 。粮食便宜,猪价也不高,我记得最便宜的时候,猪崽子一毛多钱一斤,毛猪几毛钱一斤,猪肉也还不到一块钱一斤。</p> <p class="ql-block">  养猪这活儿,看似简单实则累人。记得那时母亲常说,别看这东西傻乎乎的,如果猪圈里不经常给垫草,就会又湿又臭,那样连猪都嫌脏,嫌窝里不舒服,它就不肯睡觉,夜里直哼哼让人烦的睡不好。因此,母亲会经常去猪圈里,把垫了一天的杂草清掉,垫一些干土进去,再换上点干燥的麦秸,这样猪才会安心睡觉。</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给猪打算吃的,也是养猪人家必须处理好的一大问题。 那时,乡下农家的灶台旁,都会放一个泔水桶,说是剩菜剩饭留着可以用来拌糠麸面。其实谁家有剩的,只不过是一些清汤寡水的刷锅水。“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会叫我们提个篮子去地里割一些薯藤、青草,或到河沟边捞几把水草扔给猪吃。要是到了冬天,就不能一拌了之了,要在大铁锅中烹煮加热一番才行,否则暴食生冷的东西猪很容易拉稀得病。得病就得找兽医,一旦治不好,这全家一年的存钱罐可就泡汤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