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钟山风景名胜区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始</span>建于公元1381年,到公元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经32年之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p> 神道部分-摄于2022 年1月 阴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是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自下马坊至孝陵正门(文武方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楼(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p> <p class="ql-block"><b>下马坊是明孝陵真正的入口</b></p><p class="ql-block">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所有与下马坊有关的文物都聚集于此,中断了多年的下马坊至大金门神道再次恢复,保证了明孝陵陵寝的完整性和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梅花零星开放</p> <p class="ql-block">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此碑原有方形碑亭,已倒塌,尚存石柱础4个。</p> <p class="ql-block">龙纹石雕构件,呈卧碑状,现残存三块,三块总长5.1米、宽1.18米、厚0.4米。疑为神列山碑亭的遗物,2007年出土。</p> <p class="ql-block">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高约 9米,净宽 5.12米。建于明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目前处于修缮中。</p> <p class="ql-block">坊额上方的正反面横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字,即批示各级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和尊崇。</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雕像</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750余米处,是明孝陵外郭城的正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向朝南,面阔 26.66米,进深 8.09米,有三洞券门,中门较高大,高 5.24米,左右侧门较低。门顶部已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金门正北70米处便</span>是神功圣德碑楼。</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楼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span style="font-size:18px;">俗称“四方城”</span>楼顶已毁,于2013年6月修复完毕。</p> <p class="ql-block">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共2746个字,碑高8.78米,驮碑的龟趺高2.0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p> <p class="ql-block">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第一道御河桥便进入孝陵神道的第一段石象路神道。</p><p class="ql-block">石象路长615米,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二对,共十二对二十四件,每种两坐(或卧)两立,夹道迎侍。使帝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同时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p> <p class="ql-block">狮-兽中之王,显示帝王的无上威严和势力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獬豸-传说中的神兽,熊目独角,如遇二人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取“正直不阿”之意。</p> <p class="ql-block">骆驼-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有炫耀国力强盛,象征西域安宁、国家繁荣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象-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p> <p class="ql-block">麒麟-是古代人民想象出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为帝王仁德才出现的瑞祥之物,是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p> <p class="ql-block">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似在炫耀帝王生前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进入孝陵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神道。</p><p class="ql-block">翁仲路长250米,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一对青年、一对老年。文臣、武将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二根石望柱高6.25米,相距5.20米,顶端为双层圆柱形冠,柱与柱础均呈六棱形,柱身浮雕云气纹,柱头则雕琢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身披甲胄、手持金盾的武将。</p> <p class="ql-block">头戴朝冠,手持朝笏的文臣。</p> <p class="ql-block">神道向北18米的尽头为棂星门,存石柱础6个,已重新修复。</p> <p class="ql-block">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即到第二道御河桥,也称金水桥。</p><p class="ql-block">御河桥为石砌桥,原为五孔,现存三孔,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是明代原物。通过御河桥向北,顺缓坡而上,便是陵寝的主体建筑。</p> 主体部分-摄于2021 年12月 晴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是明孝陵陵寝主体建筑—陵宫。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黄瓦、朱门、红墙建筑就是明孝陵陵宫区的第一道门—文武方门。</p> <p class="ql-block">1998年重新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设五座门道,中间三孔正门作券顶,两侧掖门各一,作平顶,彰显出明显的等级区分。门为朱红色,正门上有横九排、竖九排共计八十一枚门钉象征了皇帝专用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东西两边接有陵宫围墙,向北作长方形延伸,把后面的陵宫建筑围绕在内。</p> <p class="ql-block">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透过门洞向外看</p> <p class="ql-block">门内红墙腊梅,暗香浮动。</p> <p class="ql-block">往里走就是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毁于战火,清代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成碑殿。内有五座石碑。</p> <p class="ql-block">碑殿正中一块大石碑,叫“治隆唐宋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是1699年康熙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立碑。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p> <p class="ql-block">穿过碑殿</p> <p class="ql-block">碑殿之后便是享殿,原名孝陵殿,是陵宫内最重要的祭享殿堂。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用来供奉朱元璋及其皇后、嫔妃的牌位。这是一座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木结构殿宇,规模宏大,原建筑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现殿基上仍遗留56个石柱础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残存的三层石质须弥座台基。现</span>有的建筑初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规模比原建筑小很多。</p> <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份来时尚在修缮中,现已完工开放,摄于2022年1月。</p> <p class="ql-block">殿内是“明孝陵史料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遗留的石柱础。</p> <p class="ql-block">残存的石质须弥座台基</p> <p class="ql-block">神帛炉,位于享殿之前,东西各一座,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p> <p class="ql-block">享殿正北有一道过门,通往陵寝墓主魂灵所居之地,俗称阴阳门,也称内红门。原为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2006年恢复其原貌。</p> <p class="ql-block">内红门内,甬道两边腊梅凌寒盛放。</p> <p class="ql-block">甬道尽头的石桥,是第三道御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p> <p class="ql-block">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之上就是明楼。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p> <p class="ql-block">由54级台阶而上。</p> <p class="ql-block">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p> <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以北直经400米左右近似圆形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周围砌有砖墙。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p> <p class="ql-block">在南墙石壁上于民国时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p> <p class="ql-block">明楼为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制,建造在方城顶部。楼顶重檐九脊,覆黄色琉璃瓦,南面开三孔拱门,其余三面各开一孔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九行,每行九颗,以显示九五之尊。清咸丰年间,楼顶毁于兵火,现仅剩砖墙四壁。</p> <p class="ql-block">站在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明楼上,远望来时走过的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