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去卧虎岭景区游玩,参观了农家民俗馆,当看到犁、耙、叉、连枷、升、斗等农具时,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父亲,眼眶顿有湿润。</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多年了。他的前半生我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个乡村小学教师,父亲一生半工半农、半父半师,我的清晰记忆是从他40多岁时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父亲伟岸如山。家里六个孩子,全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和母亲的勤劳操持,这在六、七十年代,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但父亲硬是“细发”的不仅让孩子们活下来,而且更让我们接受了尽可能的教育,这在我们那个小山村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家是村里孩子们最早考上大学、大学生最多和在外工作最多的,在当时荣耀乡邻。父亲多次说过:“只要你们能学会,好好学,我就是抓呀、借呀都要把你们供给到底”,父亲说到做到了。我清楚的记得我上初三,那时候父亲已60多岁了,一次临近中考要回家取个证明,大中午灼热的太阳下,父亲硬要用那辆快要散架的加重自行车载着我送我回学校,坐在后货架上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脊背和后颈的汗珠,只觉得父亲如一座伟岸的山!途中碰到几个乡亲说怎么不让娃带你呢,我羞愧的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但没办法呀!我何尝不想载着父亲,无奈那时候家里穷,只有一辆自行车,我也一直在上学,也就没有机会学会骑车。九十年代初,我到省城上大学,大学四年每月月初,父亲都会寄上一封信和一张100元的邮政汇款单,虽然和同学们相比我的生活费有些少,但我知道父亲已经倾尽全力了。那时候,我也会每月给家里写封信,当然信是父亲拆开并读给母亲的,每每想起父亲给母亲读信的画面,心头既温馨又戚然。</p><p class="ql-block"> 父亲威严有加。父亲于我既是严父、更是严师,大到做人做事,小到生活习惯,父亲都是言传身教、操心操劳。他时常教育我们要正直善良,要守孝道,要自力更生,要勤奋努力,要养成好习惯,要凭能力安身立命,这让我们受益终生。放寒暑假了,每天清晨天微亮,都能听见父亲督促起床的“号声”,及至参加工作后我们兄弟逢年过节聚在一起有时打打牌,父亲也是严肃批评。对孩子们的教育,父亲更是近乎严苛,学生时代我最怵父亲的食指,每逢寒暑假回家,如果考试成绩不好,那简直就是战战兢兢、轻言慎行,生怕父亲举起那被烟熏得黑黄的食指,父亲的威严和手指敲打脑壳的疼痛终生铭记,兄弟们都“享受”过。我印象深刻的是,姐姐上中学时,一次回家后不愿再去上学,父亲非常生气,一顿呵斥,手拿棍棒硬是将姐姐赶去了学校,姐姐在哭着在前面跑、父亲在后面呵斥追赶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多年后每当提起这件事,姐姐常泪眼湿巾,后悔当初没有听父亲的话上好学。</p><p class="ql-block"> 父亲勤劳一生。父亲常说,自己动手,万事不求人。我的印象中,父亲是勤劳的全能型生活大师。父亲一会是泥瓦匠,修补房子、修建牲畜圈舍、盘火炕,一会是木匠,做个板凳、椅子、簸萁、连枷、笼等农具,一会是农艺师,热心帮乡邻嫁接柿子树、桃树等果树;春秋农忙时手扶犁把、挥鞭赶牛翻地播种,逢年节又变身成大厨,忙前忙后在灶台上做红烧肉、做豆腐、炸馃子、烧菜。家里房子漏了,父亲爬上房子换椽、抹泥、插瓦;凳子等家具坏了,父亲砍、锯、刨、凿,休休补补;孩子们的鞋底烂了,父亲烧红烙铁粘、压、割、磨,鞋子又能穿一阵子……,这样的生活场景太多太多了。从父亲身上,我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如那时候我也学会了编笼、做小板凳等一些简单的家庭用具,还有学会了一些农活技艺,更重要的是继承了父亲的勤劳本性,这是父亲给我的莫大的一笔“财富”,以至于到现在都觉得任何时候自己都能独自面对生活。</p><p class="ql-block"> 父亲忠孝传家。爷爷去世早,打我记事时奶奶也去世了,听母亲讲,奶奶在世时,父亲每周末从学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奶奶跟前嘘寒问暖,逢年过节都会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点钱给奶奶做身新衣服、买点吃的。奶奶过世后,父亲常常自责,没有条件给奶奶医好病,没有让奶奶享上福。奶奶过世30年后,家庭经济宽裕些了,父亲筹划给奶奶重修墓碑,几千块砖和沙石、水泥等建筑材料,父亲一担一担的肩挑,整整一个冬天,三四公里的山路上留下了父亲的汗水和足印。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祭祀先祖,印纸钱、焚香父亲都会自己动手,带领我们跪在祖先的牌位前行祭奠仪式。每次去给祖先上坟祭奠,父亲都要步行或骑自行车,跑十几里山路,就为了给先祖坟上培锨土、栽棵树、挂个纸钱、点亮油灯,几十年间从未间断过。80多岁后,父亲腿脚大不如前,已不能亲自上坟了,但每次都会提早反复叮嘱我们记着给先祖上坟。小时候,父亲常给我讲孝道故事,埋儿奉母、亲尝汤药、割臂疗母、尝粪心忧等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父亲坚忍倔强。父亲身上有一股从不服输的劲头。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父亲教书的学校,虽已过去40多年了,但当时的情形仿佛就在昨天:我坐在教室最后排,父亲站在讲台上,不大的教室坐着一到三年级的孩子,父亲先给一年级学生讲课,然后再给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上课,放学后学生们都回家了,父亲还要生火做饭,饭后批改作业一直到深夜。虽然大队安排父亲轮流到村民家吃饭,但父亲不想麻烦乡亲,就极力推却了。那时候常听父亲讲,他教书生涯待过的几所小学,全是偏远的山村小学校,甚至只有他一名代课老师,但他从不埋怨、退缩,每到一个新学校,他都会到每个学生家做家访,会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他教过的学校教学质量都名列前茅。生活中父亲更是要强,他秉持自力更生,任何事情、困难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包括经济上也极少向别人求援,他常说“宁愿别人欠我,我也不欠人”,甚至是对自己的子女。母亲去世后,我们商量让父亲到孩子们家轮流居住,父亲起初坚决不答应,后来大病一场行动不便后,他才勉强到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但身体稍有好转便倔强的回到了老家,“你们要上班,要管孩子,我能跑能走,一个人自由方便”,我知道他是嫌给我们添麻烦。就连父亲生命的最后,遭遇车祸绝然离去,没有留给我们兄弟姐妹一句话,以如此“要强”的方式不再“麻烦”孩子们了!</p><p class="ql-block"> 逝者如斯,万唤不回。父亲去世已五年多,每每想起,我都懊恼不已。父亲在世时,常念叨想出去游一游,可自己总是因工作忙、孩子没人照看、有哥哥们陪着游等理由,总想着等自己工作顺了、孩子大了、不忙了再好好陪他,没能常回家陪他说说话,没能给他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没能陪他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痛心的是还没等到在他跟前好好服侍,他就永远的离我们而去,空留遗恨!</p><p class="ql-block"> 触景思亲泪潸然,</p><p class="ql-block"> 独怆父爱重如山。</p><p class="ql-block"> 含辛茹苦育儿女,</p><p class="ql-block"> 慈父严师一肩担。</p><p class="ql-block"> 刚正不阿性良善,</p><p class="ql-block"> 忠孝节义家风传。</p><p class="ql-block"> 松柏呜咽,天地失色,日月无光。子欲孝而亲不待。望天下为人子女,早尽孝,莫待空嗟叹!</p><p class="ql-block"> 愿窗外纷飞旳雪花捎去我的思念!愿父亲在天之灵安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