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石巧红</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贾雨村和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人物,但他们并无交集,把他们两人放到一起来谈,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我以为作者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在书中本身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人性的善恶。</p> <p class="ql-block">贾雨村乃一介穷困书生,寄居姑苏葫芦庙中,幸得甄士隐慷慨解囊,拿出五十两文银(贾府一般丫鬟月俸只有二两),助他进京赶考,得中进士,踏入仕途,因贪酷,为官不到一年便被革职为民,四处游历山水,结交名士。在扬州林如海家成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通过林的引荐,护送黛玉进贾府,攀附了贾政,在贾家的帮助之下,做了应天府知府,官至从四品。</p><p class="ql-block">贾雨村的发迹,没有甄士隐和贾家的帮忙是不可能的,但贾雨村是如何对待他的恩人的呢?考中之后,一去不返,连登门感谢的话也没有,甚至不愿意提起这段在他看来不光彩的经历(门子因为知道他的底细,被他寻了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才罢)。后来巧遇甄士隐被人贩子拐卖的女儿英莲,也不出手相救,形如陌人。为了巴结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不惜徇私枉法,草菅人命,致使冯渊冤死,英莲受尽薛蟠夫妻的虐待,最终含恨病死。</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贾雨村“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到底是还了贾家一个人情,其实不然,他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而已。你看当贾家大厦将倾大势已去之时,他不但不出手相救,相反却落井下石,把贾家往绝路上再推一把,为的就是投靠新的主子忠顺王,不惜把出卖贾家作为投名状,其忘恩负义冷酷自私的嘴脸为人所不耻。</p><p class="ql-block">后来门子加官晋爵,为了报复贾雨村,搜集了他的罪证,把他治罪流放东北,苦撑几年后病死他乡,果真落得个“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下场。</p> <p class="ql-block">刘姥姥是一个粗俗而谙于世故的农村老婆婆,曹公把她写进奢华之极的荣国府实在是高明之至。通过她,我们看到了大观园的美丽豪华,看到了太太小姐们养尊处优的生活;通过她,写活了贾府一大帮子人,如妙玉的高洁,黛玉的尖刻,凤姐的促狭,贾母的宽厚,湘云的娇憨等等,同时也为后文营救巧姐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一进初识凤姐,求得二十两银子的赞助;二进是为感恩,因收成丰收,带来许多新鲜的瓜果蔬菜给太太小姐们尝尝,讨得贾母上下欢心,游览大观园并设宴款待。临走时除了太太们的赏银,连鸳鸯和平儿也依依不舍赠送衣物。三进则是在贾家败落之后救命而来。刘姥姥探监,担心她们没衣服穿,把当初带走但没舍得穿的衣服又带了来,但此时鸳鸯已在狱中上吊自尽,而凤姐也已到弥留之际,众叛亲离,外人唯恐躲之不及,刘姥姥的到来让凤姐十分震惊和感动。当刘姥姥听说巧姐被“狼舅奸兄”卖到了瓜洲藏春楼时,说:“巧姐的名字当初还是我取的呢,她能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在这巧字儿上。只要知道地儿就行啊,我拼却了这条老命,也要把她救出来。”凤姐跪在地上说:“我一生争强好胜,没少做图财害命之事,如今再没机会积德积寿,只有把巧姐托付给你了。”凤姐没想到的是,仅仅是当初的一点同情心,就换来了刘姥姥如此善良真诚的回报,是刘姥姥身上闪光的人性唤醒了凤姐的良知,令她忏悔,可惜为时已晚,最终凤姐病死狱中,草席裹尸,被弃雪野。</p> <p class="ql-block">刘姥姥旱路兼水路历尽艰辛寻到藏春楼,与老鸨谈妥了价钱,再回家变卖房屋田地,凑足了钱,千里迢迢赶到瓜洲,赎回了巧姐,报答了当年凤姐的救助之恩。巧姐从此过上了普通的农民生活,成就了与板儿的姻缘,也算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p> <p class="ql-block">贾雨村为了追求功名,从一个志向高远的贫寒书生逐步堕落成为一个自私虚伪阴险狠毒忘恩负义的封建官吏。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被封建官场熏黑的政客的心灵;看到了道德的沦丧,司法的腐败;看到了人性的泯灭,世态的炎凉。而刘姥姥虽家庭贫寒,穿着破旧,目不识丁,但她却风趣幽默,勤劳善良,机智老练,谙于世故,特别是懂得感恩图报,在别人落难的时候,不计得失,不顾风险,勇于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种难得而又可贵的品质,是一种人性之美。</p><p class="ql-block">贾雨村和刘姥姥,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强烈的对比,人性的善恶美丑,高下立判,泾渭分明。作者对贾雨村的揭露和批判,对刘姥姥的喜爱和赞美,也就不言而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