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俗之 : 腊月二十三

㱔suǒ

<p class="ql-block">风雨送“牛”,飞雪迎“虎”。情不自禁我又闻到了那久违的家乡年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年味是随着那首熟悉的童年民谣飘过来的。“腊月二十三,灶君爷上了天。先生放了假,娃娃们出了监(学校)。”童年时,就盼着过年放假。因为过年可以吃好的、穿好的。那心情就像东北民谣说的那样:“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就形象准确反映出我们年幼时的那种急切盼望过年的心情。那时,缺吃少穿。对大人来说,年年难过年年过,但对孩子们来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就觉得吃穿就是年的全部。</p> <p class="ql-block">小时不懂,懂时已老。到了年纪大了,才悟到年味不仅仅是吃在肚子里的,穿在身上的。而是有比吃穿更有意思的。这年味里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为保存这种文化的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灶王爷。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临近春节,要过年了。驻村工作队召集(那时有句话叫做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为了教育农民,村村都有上边派来的驻村工作队)村里地富反坏右把村里村外都打扫了一遍,墙上都刷写上了“破四旧、立四新”,“斗私批修”“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等标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轰轰烈烈情况下,在家家都几乎都有“私藏”:供有“灶王爷”的神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节祭灶,这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敕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是一家的保护神而备受人们崇拜。灶君爷的任务主要是保一家人平安、监督这个家庭每个成员多做善事好事,不做损人利己的坏事。</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这天,奶奶总是十分虔诚的要把这神位打扫一下,掸去灰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人家工作队不是不让搞这些了吗?说这是封建迷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小学三年级小妹疑惑不解地问奶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看了她一眼说:“这是灶王爷炉灶,炉灶是干什么的?是烧火做饭的。没有火,没有灶,你吃生东西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妹妹似懂非懂的点点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妹妹爱较真,又去问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母亲是村里大队妇女主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说得错,没有火,做不了饭。不吃饭怎么行?小孩不能多管大人的事。你还小,以后长大你就知道了,一代人有一代的事。”母亲对小妹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答案显然说服不了小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一会儿,可能是奶奶觉得这个答案说服不了孙子,怕孩子出去随便讲而惹来不必要麻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把我们几个孙子叫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奉灶王爷,这是几千年我们农村的风俗习惯了,你们想想,如果没有灶王爷的火,我们怎么吃熟东西,怎么过年吃白面馍,吃好吃的饺子,大烩菜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把这事跟过年吃好吃的东西联系起来,我们自然一下就听进去了,而且马上就明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固执的小妹依然小脑袋一歪,不依不饶地又反问奶奶:“那灶王爷在哪儿呢?我怎么看不见呢?为什么要祭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指了指自己的头,笑笑说:“在这里。在人的心里。凡是对我们人的存活做出有益的事,有恩的,劝我们做好事、做善事的,不管是人或是东西,过年过节我们都要祭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妹睁大眼睛看着奶奶,懵圈了。</p> <p class="ql-block">刚好那天是驻村工作队队长吃饭派到我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工作队长原是地区戏曲学校的老校长,也是个有文化、有知识文化人,是个女的,和我奶奶很聊得来,混得很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队刚进村时,实行 “三同”(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队长住我家,同奶奶同住在一个炕上。土炕烧的热乎乎的,起初是寒暄,聊着聊着,聊起了老戏,奶奶和队长这可是找到聊共同的话题,你一言我一句,聊了一整夜,还意犹未尽。奶奶是个戏迷,一聊起老戏,奶奶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队长也兴奋不已,两人一拍即合,彼此一个忘记了自己是个工作队长,一个忘记了自己是位乡村农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饭间,说起过年的事,奶奶边说边笑问:“田队长,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老脑筋,说的不对,你不要怪。这祭灶王爷是中国农民几千年的传统了,怎么现在过年连祭灶都不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是宣统元年生的,“宣统做了两年半,遍地起了革命党。”奶奶经常说她生不逢时。那时在我们这个小县城里,女孩子不兴读书。奶奶虽然每上过什么学,但出生在在赵城西街段家,父辈里跟着一位姓张的官在陕西韩城作师爷(幕僚)。家里在西门外有一座水磨坊,还开一家糖坊,家境较好。奶奶从小过继给她叔叔,是叔叔的掌上明珠。奶奶的叔叔有新思想,不主张让奶奶整天呆在家,扎花绣叶,更不主张缠脚成“三寸金莲”。她要让自己女儿接触了解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的叔叔爱看戏,是个老戏迷,曾跟着戏班子跑,戏班子到那里他到那里,戏班子演什么戏,他就看什么戏,上霍县,下洪洞,到临汾……直到把这个戏班子新排的戏看完,他才肯打道回府。在当时的赵城县城,他更是有戏必看,而且每次看戏总带着我奶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着这样的父亲,奶奶自小就看了不少老戏。有的不止看了一遍。什么《四郎探母》、《金沙滩》、《杨八姐游春》、《刘延贵卖水》、《郭巨埋儿》、《火焰驹打擂》、《拾玉镯》、《打金枝》、《芦花》、《窦娥冤》、《秦琼卖马》等等,从回本到折子,奶奶不仅讲得头头是道,而且连戏里的戏词都能背下来。而且能够把戏里的道理和知识融会贯通,在生活里有什么事,奶奶总是以戏比人比事。必说,什么戏里怎么说,怎么做。在生产队干活时,奶奶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人,休息时大家总是恳求奶奶:“城里婶给我们讲一段吧”奶奶当仁不让,就开讲了。说奶奶是戏剧人生,一点也不过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队田队长佩服奶奶的戏识渊博和知书达理,对奶奶的这番关于祭灶君的问话,工作队长起先怔了一下,接着对奶奶说:“老婶子,老戏里不是经常在讲,自古就有忠孝不能两全嘛?会上讲得,村里墙上贴的都是国事。而在自己家里祭灶那是家事。家事国事有时是一回事,有时不是一回事。我在会上说,你在家里做,国事家事,我们互不妨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叫家国情怀两不误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对。还是你们这些文化人讲得好,不像有的人一听说是祭灶,一听说是老戏,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说是迷信,一棍子打死。老祖宗就留了这么点东西,劝人行善,老戏不让唱了,灶君不让祭了,这是要折腾什么呀?”这句话仿佛触动了田队长的心思,她深深叹了口气说,“是啊,老婶子,十个指头不一样齐,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和这位工作队长的对话,深深印在了我的脑子里。当时不懂,大了经历了一些事情,才领悟到。后来才得知这位队长,就是因为主张戏校剧团在排练新戏时,不要忘记演老戏,结果被戴上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封、资、修一路货色,一个鼻孔出气,被逐出学校,带队来到农村里搞“斗私批修”运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一晃眼五十多年过去了。奶奶当时与工作队长的对话还言犹在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灶君爷要上天。民谣中有“腊月二十三,糖果瓜子上”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除了祭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是回到天宫玉皇大帝那里去复命汇报工作的。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行和恶行,玉皇大帝再根据灶王爷的汇报情况,将未来一年这家人的吉凶福祸大权交给灶王爷之手。正因为如此,民间老百姓一年里做事都要有所敬畏多做善事好事,不做坏事。掌管这样大权的灶王爷,是个实权派。所以,老百姓就在腊月二十三、四、供上糖果,要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甜话“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叫“官三民四船家五”是说官府是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家一般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是二十五。这其中当属船家的祭灶最隆重,这是有道理的。我想,江南水乡常年行船,居无定所,一家人吃喝拉撒都在木质船上,所以,在船上生火做饭那是最危险的,不小心就会着火。俗话说,水火无情,而船家是在水火之间,所以防火的意识特别强。</p> <p class="ql-block">现在想想,这腊月二十三祭祀灶君传统文化至少有三个积极意义:其一就是对火的崇拜。祖先钻木取火,让人类吃上了熟食,初步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行为,向前进化了一大步。发现火、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难道不值得纪念吗?其二是对家庭及自己的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做好事,做善事,不让灶君抓住把柄,汇报给玉皇大帝,给自己家庭带来灾祸,随时避祸扬善。其三是安全防范意识,消防意识。水火无情,控制好了灶君爷,增强了防范意识,防微杜渐,就能确保一年到头平平安安,和和睦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什么大道理,就是这样对灶君爷的虔诚的祭祀活动,潜移默化把一些道德传统和做人的道理,通过每年腊月二十三的一次拜灶君的仪式,耳濡目染给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几百年来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1年1月25日 腊月二十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文字:原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图片:网络(致谢原创)</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