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号诗巷】</p><p class="ql-block">【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p><p class="ql-block">【关注】</p> <p class="ql-block"> 景物(风景)是格律诗中最为常见、最为典型、最为常用的一类题材,但是虽然它常见,能将它写好的人也并不是很多。</p><p class="ql-block"> 许多朋友常会问,翻看网上的那么多作品,为什么大多数都没味道,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其实,这就是因为这类作品没有把握好布局、没有用心去使用“技巧”。</p><p class="ql-block"> 那么,用格律诗去写景物、写风景,怎么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耐品的味道、有漂亮的意境呢?下面诗巷就归纳了五个写作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尤其是新手朋友,只要大家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你的作品肯定会上一个台阶;话不多说,简单直接,我们正式进入章节讲解。</p> <p class="ql-block"> 【一、适当缩放空间】</p><p class="ql-block"> 空间对于景物描写来说,可是必须要涉及入诗的,没有空间,就没有画面,而怎么去拿捏好空间角度,这直接关系到诗中画面的美感程度;所以,我们要学会去适当调整空间,比如缩放就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好办法。</p><p class="ql-block"> 举例杜牧的《山行》:</p><p class="ql-block"> 山行</p><p class="ql-block"> 杜牧</p><p class="ql-block">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p><p class="ql-block"> 杜牧的这首诗非常有名气,而它之所以被们喜欢,也是因为写得美,这种美不仅仅来自于色彩,更来自于空间上的缩放效果。</p><p class="ql-block"> 一二句放大空间,把整个画面范围先框起来,读来就有一种很舒展、空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而在后两句中,又将空间缩小,对近处的事物进行勾勒,相当于在大空间中又补充了具体的近处特写。</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远一进的伸缩,有对比、有层次,意境与韵味也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二、景随步移】</p><p class="ql-block"> 很好理解,就是我们让“景”随自己移动起来,让它有不同的转换,这样写的效果就会显得很丰富,就如我们在看电视中的旅行切换画面一样。</p><p class="ql-block">例如黄岱洲的《过桃源》:</p><p class="ql-block"> 桃源盘曲小山河,一洞深深锁薜萝。</p><p class="ql-block"> 行过溪桥云密处,但闻花外有渔歌。</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就采用了景物切换法,随笔者路线的变化而捕捉风景,而且捕捉过来的风景显得很自然,不用刻意去搭配便可以出丰富、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 【三、巧妙跨越时间】</p><p class="ql-block"> 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是说我们可以由眼前之景去从时间上来作生发,比如把时间拉回到过去,让诗渗透出一种“沧桑、深刻”感。来看例子:</p><p class="ql-block">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p><p class="ql-block"> 杜牧</p><p class="ql-block">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从形式来说,此诗不算是格律诗,但不妨碍我们借鉴它写作的方法。因为瞬间想到了这首,也特好理解,所以我就将它直接拿来作例子,大家看方法即可。</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为眼前景,后两句也是眼前景,但只因为加了“南朝”二字,就让韵味多了几分厚重。作者直接把读者的诗思从眼前景引到过去,借时间的跨度达到了这种生发效果。</p> <p class="ql-block"> 【四、由景设景】</p><p class="ql-block"> 这个方法即为:从眼前之景,展开联想,再设想其他新的、并非眼前实际之景出来,与实际景物拼接在一起,这样写也同样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给诗增添精彩。</p><p class="ql-block"> 这里举例杨巨源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城东早春</p><p class="ql-block"> 杨巨源</p><p class="ql-block">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p><p class="ql-block">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诗巷在平时的赏析板块也涉及到过,它的风格很清新、优美,很有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在起句与承句中,是很明显的实景勾勒,把初春的杨柳描写得惟妙惟肖;而在后面两句中,则大胆展开联想,为诗注入更多活力,设了一个“花开”景象,“引爆”春天,全诗顿活,显得更富有春机。</p> <p class="ql-block"> 【五、巧兼理趣】</p><p class="ql-block"> 景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那么如果能在景物描写中兼备一定的理趣,这首诗则变得有了“高度”与“境界”,这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所谓的“巧兼理趣”。</p><p class="ql-block"> 这样写可以让读者久久停留在我们的诗中,去仔细揣摩其中的趣味,收到引起共鸣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例如张旭的《山中留客》:</p><p class="ql-block"> 张旭</p><p class="ql-block">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p><p class="ql-block">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首七绝,诗巷尤其喜欢,那种空灵、容“我”与自然中的感觉岂止一个妙字能形容得了。</p><p class="ql-block"> 作者很简单地勾勒了山中之景,描写了天气状况,我们除了看到春色的美好外,更能从诗句中读出几分洒脱、执着与淡泊。</p><p class="ql-block"> 作者旨在劝来登山的客人,让他不要担心、埋怨天气好与不好,因为在山中,即使不下雨,你走到云深的地方也会被打湿衣襟。</p><p class="ql-block"> 意思就是说,想要看好风景,就要勇敢去探寻,不要浅尝辄止。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你想要做一件事,就要勇于尝试、坚持,要有恒心才能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这是此诗中的理趣,它蕴藏在景中,细品后方觉美妙与深刻之处。而这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笔下的景也与众不同起来。</p> <p class="ql-block">【对联平仄技巧口诀】</p><p class="ql-block"> 名对名,动对动, </p><p class="ql-block"> 实对实来虚对虚,</p><p class="ql-block"> 数字上下两相望,</p><p class="ql-block"> 词类相当结构同。</p><p class="ql-block"> 上下两句字数等,</p><p class="ql-block">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p><p class="ql-block"> 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p><p class="ql-block"> 上句我用仄作尾,</p><p class="ql-block"> 下联他以平来结。</p><p class="ql-block">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p><p class="ql-block"> 对联忌讳不可要。</p><p class="ql-block">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p><p class="ql-block"> 二四六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p><p class="ql-block"> 一三五,</p><p class="ql-block"> 天下汉字任我用。</p><p class="ql-block"> 二四六,</p><p class="ql-block"> 他说平来我说仄,</p><p class="ql-block"> 他说仄来我说平。</p><p class="ql-block"> 细敲平仄费心机,</p><p class="ql-block"> 朗朗上口成好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对联格律的简易记忆方法</p><p class="ql-block"> 一、对句练习,先遵循“135不论,246分明”。</p><p class="ql-block"> 二、判别平仄照例依照“平、上、去、入”四声,不过现在很难区分。先按照普通话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来分辨,“一声,二声”作为平;“三声,四声”作为仄。入声字为短音节EDA,另外考虑。</p><p class="ql-block"> 三、句子平仄两字一变化,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135不论,246分明”就是说单数字平仄随意,双数字平仄严格。</p><p class="ql-block"> 四、这里有两个特例:</p><p class="ql-block"> A\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第一个字不能变,“仄平仄仄平”这样叫孤平,大忌。如果一定要变化,就改成这样:仄平平仄平,叫孤平拗救。</p><p class="ql-block">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第三字不能变,变了也是孤平。如果一定要变就改成这样:仄仄仄平平仄平,也是孤平拗救。</p><p class="ql-block"> B\七言:仄[D平仄平仄,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不符合“246分明”的原则,这个也是特例,算合律了。</p><p class="ql-block"> 五、对联上句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仄”,如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下句一定是平收,如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其实五言就是七言去掉前面两个字)</p><p class="ql-block"> 六、对句一般是“135不论,246分明”就是上句和下句的双数字一定要平仄相反。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芔BD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也是这样的,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 七、特殊句型:仄仄平平仄平仄,作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一样对。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 以上归纳对联的基本方法,照这个方法记忆基本上就可以了。初学平仄难分辨可以用查询工具,熟练就不用查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