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欢乐过大年 喜迎冬奥会</p><p class="ql-block">梨园春秦腔戏曲村晚</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塔城地区文化体育广播</p><p class="ql-block"> 和旅游局</p><p class="ql-block"> 塔城市委宣传部</p><p class="ql-block">承办单位:塔城地区文化馆</p><p class="ql-block">录像制作</p><p class="ql-block">抖音直播:塔城市融媒体中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次演出聚集了克拉玛依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塔城市、沙湾市、额敏县、托里县、以及生产建设兵部分团场的秦腔戏友【此像册为演出现场剧照剪辑】</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秦腔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经历代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行变,蔚为大观”。</p> <p class="ql-block">眉户,陕西省甘肃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又称“眉鄂”或“迷糊”,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眉户戏抗战时期,在党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晋南名艺人李卜到达延安传授眉户,当时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眉户形式反映边区人民斗争生活,编演了《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为新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艺术条件,也为眉户演出现代戏打下</p><p class="ql-block">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成立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华阴县眉户剧团,山西临汾地区眉户剧团,临猗县眉户剧团以及四川广汉县剧团等专业团体。创作和改编了不少现代戏和历史故事戏,以现代戏《梁秋燕》最驰名。</p> <p class="ql-block">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山西省孝义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孝义碗碗腔流传在孝义市及周围市县。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有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由山西省孝义市申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碗碗腔,灯碗腔,阮儿腔,前者因小铜碗主奏击节和皮影灯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而得名;板腔体结构,唱词通俗典雅,音乐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该剧种起源于陕西省华山北麓的华阴、华县一带,清初时就已经形成并且成熟完善,历史剧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戏形式演出流行于民间。</p> <p class="ql-block">任福元</p><p class="ql-block">塔城地区文化馆馆长、国家二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塔城地区曲艺家协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村晚主持人</p><p class="ql-block"> 李超 张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