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普通话版三十五)芦席墙(干梨巴)

爱的奉献(顾从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笔:记住乡愁(普通话版三十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芦席墙(干梨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顾从林&nbsp; 江苏响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芦席墙,在我们家乡叫干梨巴,顾名思义,它是用芦席做的一面墙,也是在上世纪六、七年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墙体。它既反映了当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又或多或少的折射出当时艰难生活的无奈。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农村基础建设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首先就是反映在建房上,过去只要建房,肯定是草房。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要么建瓦房,如果家里的物资和现金不够建瓦房,那么,他们宁愿再等两年,也不急着建草房。由于不再建草房,芦席墙也就逐渐被抛弃,已在草房里搭建了芦席墙的人家,逐渐折除芦席墙而改用砖头砌墙。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基本上没有看到过芦席墙是什么样子。</p> <p class="ql-block">  芦席墙就像现在屋里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隔墙,过去草房子都是用烂巴垒的墙,非常厚,所建房屋的长度和宽度很有限,如果在房间与房间之间再垒上泥巴隔墙,那么房间的空间基本上就没有了。房间与房间之间是有山梁的,这个山梁都是用木材做的,这一间与那一间之间都是连通的,没有任何遮挡。为什么要建芦席墙呢?因为,儿子大了要结婚,结婚后,老俩口和小俩口,晚上睡觉很不方便,每个人做什么事都看得清清楚楚,说什么话都听得清清楚楚。如果还有未成家的小女儿、小儿子,那就更不方便了,所以,要做芦席墙隔一下。</p> <p class="ql-block">  芦席墙是用芦柴篾做成席子,席子的大小要跟隔墙大小相对应,然后,用粗芦柴最好是旱柴搭成架子,把席子用小铁丝或者小绳子扎在旱柴架子上,要扎得非常紧、非常牢固,如果用小竹杆做架子那就更好了。芦席墙的四周要用粗一点的小树棍扎,保证不会倒塌下来,芦席墙的上端要与房屋的横梁扎紧,在横梁上最少要选四到五个点扎,确保牢固。在与靠土墙的一面连接时,一般在横梁靠土墙向下都有一根立柱,立柱是用槐树棍做的,芦席墙与立柱在垂直方向也要选四至五个点扎紧。芦席墙靠地面一端都是和土坯接触,土坯码在地面上,一般码两层,芦席墙与土坯之间用夹板夹住。</p> <p class="ql-block">  芦席墙上留有小房门,小房门悬挂一个帘子叫房门帘,房门帘一般都是用白色的布做的,显得既素静又干净,与小房门的宽度是一样的。房门帘是从小房门的顶子上即房门顶与横梁结合部挂下来,在房门帘上端还配一幅红色的布,红布下边缝上金黄色的穗子,这样,帘子不仅能起到安全遮挡作用,还美观喜气。当然,也有人家用花格子布做房门帘或者用蓝布做房门帘,主要是看房主人的喜好。横梁与山尖之间有的人家用三角形的芦席墙隔开,有的人家没有隔。其实,芦席墙仅仅起到遮挡作用,一点也不隔音,稍微有点动静,屋外的人都能听见,尤其是刚结婚的小夫妻,没有办法说悄悄话。而且,还不太安全,因为没有锁,所以,只要把房门帘一掀就可以进去,所以,小夫妻最怕有人冒冒失失地闯进来,让他们措手不及。</p> <p class="ql-block">  我家过去的草房子也是用芦席隔的墙,逢到过年,我会把大人给的压岁钱拿到街上去买好多年画贴在芦席墙上。当时的年画都是样板戏图画,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等等。除了贴年画,还会把每年在学校得的奖状贴在上面。每天看着年画和奖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后来农村再建房子,把芦席墙改用土坯砌一面隔墙,因为土坯跟现在的砖头基本上一样大小,再加上一副木质小房门,这样既安全又隔音了,从此取代了芦席墙,八十年代以后,全砖墙代替了土墙,全瓦覆盖代替了全草覆盖,芦席墙理所当然地被砖头隔墙代替了,干梨巴也就进入历史博物馆。真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片芦苇一扇墙,下牵土地上牵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轻声说句悄悄话,惊动叔姑和爹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