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一座文化荟萃的历史名城

依恋

<p class="ql-block">  宁波,它是一个古城,也是一个港城,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为宁波这座城市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余姚“河姆渡”古遗址的发掘,让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宁波被称为“鄞”,春秋时这里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唐时称为“明州”。</p><p class="ql-block"> 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称宁波,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宁波,因港而生,因港而兴,以“港通四海”而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 宁波,简称“甬”,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成甬江,东流入海,唐时,就成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来“甬”之前,对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知之甚少,不过,非常驰名的“宁波汤圆”却早为我所熟知。</p><p class="ql-block"> 说到汤圆,超市里比比皆是,小小的糯粉夹馅丸子,是宁波最具代表性的中华美食,从宋元时期始,宁波人就时兴吃汤圆了。</p><p class="ql-block"> 栩栩如生的一组《宁波汤圆》雕塑,定格在中山东路天一广场旁,汤匙耸立,黑芝麻馅滋润欲滴,诱人馋涎。</p> <p class="ql-block">  天一广场,被誉为宁波的商业航母,它是宁波这座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p><p class="ql-block"> 广场四周的主体由20多座风格迥异、设计上极具特色的低层建筑组成,使中心广场显得更加宽广,气势恢宏,让广场周围的高楼得以凸显,更加高大壮丽。</p><p class="ql-block"> 广场东侧是一条以水为主体的水晶街,楼、水、光影在这里交相辉映,令人惊奇。</p> <p class="ql-block">  爱旅游的我,虽不信仰宗教,但会把教堂当成一种别样的风景来景仰;每到一个城市,我便会去寻觅,一睹建筑界的瑰宝,享受建筑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 天一广场的南侧,就坐落着一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药行街天主堂。</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十字塔尖,直指蓝天,十分地醒目,教堂始建于1845年,1918年增建了钟楼,外观为罗马式,哥特式造型,钟楼高66米,为中国目前最高的教堂钟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余姚江、奉化江在此汇流成甬江,造就了一个美丽、亮眼的三江口。</p><p class="ql-block"> 三江口,宁波的标志,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宁波最为繁华的地方,素有宁波“老外滩”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一提到外滩,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上海的外滩,虽然它是中国最为有名的外滩,但上海外滩的出现要晚于宁波三江口老外滩20年。</p><p class="ql-block">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三江口成了欧美商船云集之地;中外商家也争相在岸边兴建店铺门面,于是这里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滩。</p> <p class="ql-block">  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外商洋行、银行、海关、老码头等建筑林立,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成了外来宗教的集散地,在这块区域里,修道院、耶稣堂、天主堂遍布。</p><p class="ql-block"> 尚存的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又名“圣母七苦主教座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钟楼。</p><p class="ql-block"> 教堂具有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堪称一座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相较于上海外滩,宁波老外滩的名气没有那么大,可是,当你来到了老外滩,很快就会为这百年风情的外滩文化而折服。</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老外滩,已不是“五口通商”口岸时的模样,但是,历经了百多年的风雨,这里仍保存着很多漂亮的欧式、民国老建筑,依旧保持着当年十里洋场的洒洒风貌。</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老外滩,徐徐的江风拂面,眺望三江口风光,让人很是浪漫。</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老街上,欣赏着洋房,望着摆设的老物件,品读着当年宁波人驰骋商场的点滴故事,感受着那个时代的印记,让人很是感悟。</p><p class="ql-block"> 拍拍老建筑,找个小店坐坐,品品美味,也会让人很是惬意。</p> <p class="ql-block">  入夜时分,漫步老外滩,三江口上这一座座桥,成为了欣赏宁波夜色的绝佳观景地。</p><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后,徜徉于桥下滨江步道,欣赏着三江口迷人的夜色,别有一番风情。</p><p class="ql-block"> 望着江水,起伏涌动,倾洒下的五彩缤纷的“颜料”、将江水染得绚烂多彩,别有一番情调。</p><p class="ql-block"> 举目远眺,岸边,林立高楼流光溢彩,霓虹闪烁,繁华无限;江上,一架架江桥犹如一道道彩虹横跨于江面,神采飞扬,绚丽多姿的夜色,让人为之别有一番赞叹。</p> <p class="ql-block">  当年,王安石和他的诗友曾在这月湖之上泛舟荡浆,诗赋连连;如今,历经了千百年时光的月湖,依然诗意般镌刻在宁波这块土地之上,碧水涟漪,仍存一片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时值27岁的王安石,当年来到了宁波鄞县任县令,于月湖办起了县学,在他的倡导下,官学、书院、蒙学在月湖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在任期间,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整茸月湖,他对宁波的贡献“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 ,是留给后世人永远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来宁波,月湖一定要去转转,她犹如一面镜子,照耀着千百年来宁波的文化灵魂。</p><p class="ql-block"> 月湖,又名西湖,它开凿于唐贞观年间,宋时,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形成月湖十洲胜景,此外还修建有有三堤七桥,与十洲景色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宋元以来,月湖成了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唐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著名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史学家万斯同等,于此,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都在月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  宁波素有“书藏古今,港通四海”之誉,“书藏古今”,赞的就是天一阁。民间流传着,来了宁波,不来天一阁,算是白来了一趟宁波。</p><p class="ql-block"> 宁波的藏书文化名冠天下,拥有众多的藏书名楼,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素有“南国之城”之称的天一阁。</p><p class="ql-block"> 它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命名来自《龙虎山天一池记》碑,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取以水制火之意。</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主,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鄞县(今宁波)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退隐的范钦始于宅东建藏书楼,并命名为“天一阁”,随之天一阁便名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来到天一阁正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门前一对钟鼎文对联: “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是著名古籍版本学家顾廷龙先生为天一阁所书。</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的藏书处,因范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p><p class="ql-block"> 范钦性喜藏书,自嘉靖九年开始,宦游四处,悉心求购,后随着藏书的增加,东明草堂已不堪容纳,范钦再建,便有了著名于世的天一阁。</p><p class="ql-block"> “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天一阁享有这样的盛誉,这是因为天一阁创造了一个中国藏书史、文化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之奇迹,奇在庞大的藏书数量,珍本充牣;奇在上乘的藏书质量,版本精善;奇在独特的楼阁形制,天一地六。</p><p class="ql-block"> 然而,天一阁最堪称奇的是,在于它传承十三代,历经四百余年,阁与书岿然遗存,使它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藏书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国古代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四库全书》启动,乾隆皇帝向藏书家征书。</p><p class="ql-block"> 范钦八世孙范懋柱向朝廷进呈天一阁藏书六百四十余种,近六千卷,其中96种藏书收入《四库全书》,377种列入存目。</p><p class="ql-block"> 由此,天一阁进呈图书为全国之冠,而受到朝廷嘉奖,乾隆御赐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和《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金川战图》铜版画各一套,并赞扬天一阁藏书之富之精及在保存文献上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为庋藏《四库全书》,乾隆皇帝特派专员学习天一阁形制,仿建了著名的“南北七阁”以贮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也因此而风闻全国。</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藏书楼,又名宝书楼,这是天一阁最早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月洞门上书“天一阁”三字,过了月洞门,一座不太起眼的建筑——宝书楼,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楼前,一方形水池,名“天一池”。这是一座消防池,池旁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月湖水相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p><p class="ql-block"> 宝书楼,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坐北朝南,楼上为一个单间,楼下六个开间,这种上一下六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天一阁即宝书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不能进入观赏,稍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林木荫翳,规模丰敞。</p><p class="ql-block"> 古时,司马掌管军政与军赋,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为掌管军政的人员,故其府第称为司马第。</p><p class="ql-block"> 司马第处于高墙环绕的藏书楼之外,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除了藏书楼之外,其实也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它以东园为中心,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山、水、石、亭、廊、榭等,明池、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堪与苏杭园林媲美。</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园林小径上,品味书香气息之际,又感受着清幽雅韵,让人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中国的藏书楼不下千百,最终或楼倾颓,或书流散,皆未避免覆灭的命运;只有天一阁穿越了四百余年的风雨,岿然独存,这要归功于完善的藏书管理制度和严格执行制度的贤孝子孙。</p><p class="ql-block"> 古代书楼多为木质结构,最怕火灾,范钦在书楼的设计上,就非常注重“以水克火”;在防火的管理上,制定了祖规,如“烟酒切忌登楼”等等。</p><p class="ql-block"> 其次,防火尽到了细节,夹道的一侧为藏书楼,另一侧为生活区,高大的防火墙(如上图所示)将其彻底隔绝,防患于未然。</p> <p class="ql-block">  历代藏书家无不期望辛勤收藏之书能够久而不散,久而不失。</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让藏书离散,范钦和后代制定了很多规矩,并留下祖训“书不出阁,代不分书”。</p><p class="ql-block"> 至范钦晚年时,防止藏书分散的问题,日益迫切,继承与分家已不可避免。</p><p class="ql-block"> 范钦有二子,长子名大冲,次子名大潜,不曾料到的是,大潜先范钦三月而死;范钦在其油尽灯枯之际,召集长子、次媳,将遗产一分为二,一是白银万两,二是藏书七万余卷。</p><p class="ql-block"> 范大冲继得书后,体察父辈的心情,从此便“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藏书归子孙共同所有,共同管理;为此制订了非常严格的藏书管理制度,代代遵守,历经了四百余年十三代贤孝子孙,有效地防止了天一阁藏书的离散。</p> <p class="ql-block">  宁波鼓楼,在过去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这里曾经走过鄞县县令王安石,走过知宁波府蔡贵易,也有可能走过宋高宗赵构。</p><p class="ql-block"> 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迁到宁波“三江口”,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p><p class="ql-block"> “谯楼鼓角晓连营″,这是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说的就是宁波鼓楼,这一诗句体现了鼓楼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  鼓楼,初名谯楼,谯楼上设有刻漏,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古人用刻漏计时,而鼓楼上的刻漏,则是老百姓心中的标准时间。</p><p class="ql-block">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王安石站在这雄奇巍峨的鼓楼上,特意为鼓楼刻漏作了一篇《新刻漏铭文》,赞美刻漏,也隐喻自己,要以刻漏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事。</p><p class="ql-block"> 宋时,鼓楼又被称为“奉国军楼”,当年,金兵入侵,赵构落难逃到宁波鼓楼躲藏,幸免于难,之后,他成为宋高宗时,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p> <p class="ql-block">  鼓楼,唐宋子城的南城门,城门里历来就是一个商贸和文化融合一体的热闹街市,是一块商贸繁荣、文化气息浓厚的热土。</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被辟为鼓楼步行街,整体为明清建筑风格,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既具有宁波传统商业街的风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质感;它融文化商贸于一炉,集购物休闲于一体,成为宁波市内的游乐胜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来到宁波,景仰千年鼓楼,逛逛步行街,品品宁波特色美食,领略宁波风土人情,也是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南塘,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在江南水乡很多地方,都有一个叫做南塘的小镇。</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在宁波也有一处老街,它也叫南塘。</p><p class="ql-block"> 南塘老街,位于宁波古城南门外,它的起源为一条河流,唐太和七年(833年)县令王元在小溪鄞江开浚了南塘河,始称“甬水”。</p><p class="ql-block"> 其时,甬水之旁商人往来,“逢三逢八″为市集,俗称“南门三市”,是当时宁波城最繁华的集市。</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座甬水桥,建于元符三年(1100年),原名“夏家桥”,俗名“下驾桥”,民间传言,宋高宗赵构避金兵到此,停过銮驾,之后,所有大小官员到此都要下马。</p> <p class="ql-block">  只知道宁波汤圆人人熟知,却丝毫不知道宁波“缸鸭狗”汤圆,在宁波更是妇孺皆知。</p><p class="ql-block"> 在南塘老街一家汤圆店铺前,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驻足良久,一口缸,缸里装满汤圆,左边一只鸭,右边一条狗,相向而立,十分有趣。</p><p class="ql-block"> 传说,百年之前,姓江的小伙,父母给他取了个小名“阿狗”,宁波人爱吃汤圆,十八岁的江阿狗便在城隍庙前卖起了汤圆。</p><p class="ql-block"> 汤圆卖出了名气,江阿狗不识字,取店名犯了难,时遇一老秀才吃汤圆无钱付账,便合计着代写了个店招“缸鸭狗”,取“江阿狗”在宁波话里的谐音,“缸”同“江”,“鸭”同“阿”,至此后,“缸鸭狗”汤圆生意红红火火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江南的美,美在水乡,美在古镇,也美在江南众多城市的老街里。</p><p class="ql-block"> 对于江南城市老街,我很是喜爱,上海的七宝、南京的古秦淮、苏州的山塘、无锡的南长等,我都曾去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宁波南塘老街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南塘,老街的建筑风格透着江南特色的韵味,犹如一副穿越百年的立体画,走进南塘,让人恍若瞬间穿越回到了古时的宁波。</p><p class="ql-block"> 踱步在青石板间,穿行于小巷古街,徜徉在南塘的历史文化街区中,也许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它独有的韵味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深感来宁波,不枉此行。</p> <p class="ql-block">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