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我和老伴经安徽前往南京,在南京铁道学院工作的老战友原阜新市委党校金榜教授的陪同下,首先游览了繁华的古秦淮河和夫子庙名胜。</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孔庙前的水池一般称为“泮池”。鲁国学宫设于泮水之畔,周朝时“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以后相沿成习。夫子庙建庙前将流经广场的秦淮河一段河道改造为泮池,从而使夫子庙成为中国孔庙中仅有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高大雄伟,全长1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与全国各地孔庙显著不同的,它以秦淮河自然河流为泮池。</p> <p class="ql-block"> 素有“六朝古都,天下文枢”之称的天下文枢坊,是步入文庙的第一道大门。天下文枢,意思是天下文化人相聚的地方,人才荟萃之地。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流连于此,留下了3000多首名篇佳作。这里,曾经是绵延一千多年的学宫、书院和科举考试场所,为国家输送过大量经世济国之才。</p> <p class="ql-block"> 进入棂星门,迎面便是大成门。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此门因名“大成”。门前石狮雄踞,门左右辟角门。</p> <p class="ql-block"> 入大成门循甬道丹墀而上,便是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在秦淮河畔夫子庙大照壁附近,有南京大学吴为山教授精心创作的《秦淮流韵》25位历史人物的浮雕群,“总长80米,高2.2米,由青铜和花岗岩材料构成,以恢宏的气势展现了秦淮历史上25位历史人物,再现了秦淮河所孕育的文化和历史。《秦淮流韵》浮雕由数百块大小不等的花岗岩组成了背景墙,象征着石头城的片片历史记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贯穿于这80米石墙的是一条蜿蜓流动又波澜起伏的秦淮河,中间刻载着金陵的历史。石壁上镶嵌着范蠡、秦始皇、孙权、周处、谢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李白、刘禹锡、辛弃疾、唐寅、朱棣、柳敬亭、石涛、李渔、吴敬梓、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卞玉京、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等25位青铜浮雕人物肖像。从中国第一个皇帝到著名的宰相,从伟大的文学家到永载史册的画家、书法家,从说书的旷世奇人到生不逢时但心不染尘、才华横溢的秦淮八艳,每个人物形象都个性分呈、神韵非凡”。</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p> <p class="ql-block"> 乌衣巷位于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也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王导、谢安纪念馆就坐落在乌衣巷内,是一座展示六朝文化艺术及王、谢两大家族家世的专题性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李香君故居陈列馆是晚明所谓“秦淮八艳”的名妓之一的故居,位于王导谢安故居西一百米。</p> <p class="ql-block"> 李香君,秦淮名妓,与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等人,被称为“秦淮八艳”。这个故居占地不太大,是唯一幸存的河厅河房建筑,是一栋两层的木质结构楼房,上挂一快“媚香楼”的大匾 背依秦淮河,靠河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私家码头。</p> <p class="ql-block"> 李香君故居与以前看过的安徽民居的格局有点相似,楼上楼下各有四五间房,还有一个天井。进院有一个李香君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在李香君故居的展厅里,陈列着李香君的事迹,放置着几把扇面和琵琶之类的展品,在房柱、墙壁上挂着一些后世文人所写的歌颂李香君的诗和对联。</p> <p class="ql-block"> 崇祯年间,烟花三月,桃叶渡口,绿柳桃花竟妖娆。江南才子侯朝宗,和友人陈定生、吴次尾漫步在河边,大家谈笑风生,总论国家大事。行至桥边,一袭冷艳的罗衫,映入了侯朝宗的眼帘,女子回眸,看见一翩翩公子也在注视自己,她巧笑低眉,匆匆离开。后来侯朝宗打听到,她便是秦淮河畔的名妓李香君。</p><p class="ql-block"> 一日,他慕名而去,一见倾心,再见倾城,香君得知对方是“东林党”后,当时的文坛领袖,不由得心生倾慕。两人郎情妾意,男才女貌,后来在朋友杨龙友的撮合下,二人结为连理。只是香君为秦淮名妓,侯朝宗想要娶她,就要给老鸨一大笔银子。可侯朝宗作为一个穷书生,手里怎么拿得出这笔彩礼,正当愁眉不展之际,老朋友杨龙友送来了三百两银子。于是在朋友的见证下,两人拜别天地父母,被送进了洞房。</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杨龙友过来道贺,香君提及彩礼钱,对朋友的资助深表感谢。这时杨龙友才说出,三百银子并不是他的,而是阮大铖送给候朝宗的人情。原来阮大铖也是一个文学大家,奈何他人品低劣,投降了阉党魏忠贤,后魏党落败,他如过街老鼠,抱头鼠窜,于是想拉拢复社文人,摆脱目前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侯朝宗觉得欠了阮大铖人情,啥时候想办法还回去,这时站在一旁的李香君言道:“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费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李香君卖掉自己的钗环首饰等,还清了阮大铖这笔钱。</p><p class="ql-block"> 一个女子竟然如此明是非,侯朝宗顿觉惭愧,同时更加敬佩喜爱香君。李香君作为秦淮名妓,本可以选择达官贵人,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她却听从自己的本心,嫁给了爱情。</p> <p class="ql-block"> 候朝宗拿出一把家传镂花象牙扇子,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李香君,并在扇面题诗一首,表达自己对娘子的爱意。</p><p class="ql-block"> “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p><p class="ql-block"> 李香君看着精致的团扇,发誓今生只爱候郎一人。</p> <p class="ql-block"> 据说李香君是一位卖艺不卖身的名妓,她那些出污泥而不染、愤世嫉俗、坚贞节烈的故事,被写进了《桃花扇》里,让后人传诵。</p> <p class="ql-block"> 媚香楼的二楼据说是当年李香君的生活场所,有一间卧室,是当年李香君和侯朝宗的新婚洞房。朝对花,夕对月,妾唱曲,郎作诗。两人在秦淮河边,度过了一段神仙岁月。</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供应的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不下200种。夫子庙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远溯到六朝时期,明清两朝尤盛,各派菜系和小吃争奇壮举胜,风味独特,形成了以“秦淮八绝”为代表的秦淮风味小吃。1.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2.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3.六凤居的豆腐涝和葱油饼。4.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5.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6.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7.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8.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而内秦淮河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指的是以夫子庙建筑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东起东水关淮青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还有秦淮夜市和金陵灯会、民俗名胜、地方风味小吃等。</p> <p class="ql-block"> 位于学宫东侧的“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它是当时建康府、县学考试的场所,范围甚小。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乡试、会试于此,考生众多,不敷应用。明成祖永乐年间在此重新兴建,贡院始具规模。虽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迁都北京,但此地仍为江南乡试所在地,清承明制,一如其旧,道光年间曾重新修建。咸丰年间文庙、学宫俱遭兵火,贡院却独能幸存。同治时又重扩建,范围更大,考棚号舍有2万余间,居中国各省之冠。</p> <p class="ql-block"> 明远楼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处于江南贡院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复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虽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p><p class="ql-block"> “明远”二字,取自于《论语》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意。此楼高三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在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南京总统府位于玄武区长江路292号,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总统府建筑群的主轴线,由门楼、大堂、二堂、八字厅、会客厅、麒麟门、政务局楼、子超楼组成。建筑风格前半部分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西式居多。</p><p class="ql-block"> 南京总统府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此兴建规模宏大的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 红柱灰瓦、方砖铺地的大堂建于太平天国荣光大殿原址,大堂正中悬挂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横匾。</p> <p class="ql-block"> 大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一,其后由封闭的西式通体方格毛玻璃封闭穿堂与二堂相连。穿堂东面是一清代四合院,西面是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二堂位置是洪秀全处理军国大事的真神天父殿,内有4根粗壮红柱,拱形的北门上部是空格窗,天棚、四壁、屋顶、门窗皆为木结构,加上重檐青瓦,粗看是标准中式建筑,其北面外部却又是典型的西式风格,硕大的拱形门上嵌有拱心石,并饰以西式花纹。</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今总统府为当时德侯府和汉王府。清军入关后,明汉王府旧址被辟为江宁织造署、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均以此为“行宫”。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居住在当年的江宁织造府,因此就把江宁织造府所在地称为大行宫,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用汉白玉精制而成,碑身是“万”字回纹。碑阴刻有碑记,由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文,共322个字。在1951年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00周年之际,南京“百年纪念筹备会”决定勒石立碑,建议中共中央主要导人为纪念碑写碑文。毛泽东提议由时任政务院副院长的郭沫若书丹,郭欣然命笔,11字一气呵成。该碑于1952年1月1日竖在总统府大门南面大照壁的花坛前。2002年8月31日,因长江路拓宽,碑从总统府大门前移走。2006年12月在东苑内重竖。</p> <p class="ql-block">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暂住藩习衙署,不久后开始修缮两江总督署,5月开始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基础上修建天王宫(今天王府),随即以原两江总督署为中心,扩建为天王府。</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会客室是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时期,在举行正式仪式前,蒋介石、林森或李宗仁等在此短暂休息的地方,同时也兼作内宾接待室。内有一套间作为蒋介石的临时办公室,有时蒋介石不到总统办公楼而在此办公。1946年国共谈判也曾在这里举行。1949年2月27日,“代总统”李宗仁曾在此会见由北平归来的“上海和平代表团”颜惠庆、邵力子、章士钊等一行。</p> <p class="ql-block"> 煦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石舫、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印心石屋等。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与东花园相对称。清军破城时被毁,曾国藩予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牌坊亦称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墓道,由博爱坊至陵门,全长440米,宽36米,分辟三道,中间的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条道路,各宽4.6米,植桧柏各二行。在墓道两侧之间,由南相北,对称地排列了五对长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桧柏对称地种植在每一对花池里,紧紧地护卫在中道两侧,显得高洁峻拔,气势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谒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产生一种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从博爱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p> <p class="ql-block"> 孝经鼎位于中山陵正南面,1929年,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中山陵后,戴季陶和国立中山大学全体同学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决定捐资铸造一尊铜鼎,安放在中山陵前。</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陵门建筑在中山陵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对称的十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陵门的外面,两边有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把中山陵墓拱卫在里面。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较大,两边稍小,由于两边门略为小点,觉得中门有了尺度感,显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门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铜双扉,北面三扇门,则仅有门洞而无门扉,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p> <p class="ql-block"> 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颈毛光滑柔软,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用这对石狮分列建筑物的两侧,从而使建筑物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为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平面近似方形。</p> <p class="ql-block"> 墓碑为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p><p class="ql-block"> 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位于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个大平台上。大平台东西宽137米,南北深38米。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由张静江书写六个鎏金篆字,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 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像,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 墓室进门为圆形的浩气长存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处,与起点平面距离700米,上下落差73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街道两侧,由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 周恩来铜像、周恩来图书馆等组成,属于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南京明故宫曾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甚至还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的明故宫是刘伯温设计的,1366年,刘伯温凭借自己的堪舆术选定了这块地当“帝王之宅”。1367年1月17日朱元璋祭祀山神开始兴建宫城。这个故宫完全建立好没多久,朱棣就即位了。</p><p class="ql-block"> 1406年,朱棣下令以南京明故宫为蓝本,在北京建立新宫殿,也就是北京故宫。1420年基本竣工后,就将明朝都城迁到了北京,此后南京故宫就被作为了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p><p class="ql-block"> 虽说朱棣在北京新建了个紫禁城,但是依旧比不上南京的宫殿,公元1600年时,传教士利玛窦曾逛过南京和北京的两个故宫,并作了一番比较,得出结论,北京的规模远逊于南京。可想而知,南京的明故宫规模有多大。但是真的很可惜,南京明故宫被毁了。</p><p class="ql-block"> 明末时出现了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其弟朱由崧去了南京,把南京内备府当行宫,后在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即位称帝,史称“南明”。这个时候的南京已经被毁坏的差不多了,大多数宫殿都以坍塌,太庙也被焚毁,虽然朱由崧做了一些修复,但于事无补。</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入关灭南明后,把南京故宫改为了八旗驻防城,对南京故宫又进行了一波破坏,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南京明故宫已经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 公元1699年,康熙帝时期,南京故宫宫殿部分被拆取运往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建九龙大殿。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建立新宫,又拆取大量石料和砖瓦,太平天国灭亡之时,南京宫殿基本就没有了。1864年,南京故宫再次遭到破坏,太平军和湘军分别到处纵火。1911年,英国人从南京故宫遗址上搬走了七块石刻和三对石狮。如今南京明故宫遗址仅剩一些残破的石墩子。</p><p class="ql-block"> 从曾经的“世界第一宫殿”,到如今残垣断壁的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南京明故宫经历了它不该经历的一切。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现实。</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南京前,听说原阜新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阜新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韩伟功夫妇也在南京女儿家,因为我和金榜当时也是阜新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我们就共同在古都小酌了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