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三朵奇葩,也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唐诗宋词熟悉的人已经很多了,然而元曲上尚不为大众所了解。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唐诗宋词之外,希望学习元散曲的人也在不断增加。在中华散曲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影响下,各省市的散曲组织,散曲创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河南地方散曲已经落在了其他省市的后边,没有官方的组织,散曲作者也比较少。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河南散曲群在散曲工委委员兼办公室主任李宏弟老师的建议和帮助下,也成立了起来。现在就是元曲的起源,以及写作知识,作简单介绍。希望对广大散曲爱者有所帮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通常所说的散曲萌生于金代宋末,流行演化成熟于元代的一种新诗歌体,因此,也称为元曲。他与唐诗宋词并立前后辉映。是我国元代文坛上曾经普遍流行的一种韵文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的分类:从地域上语言上唱调来分,分为南曲和北曲。从篇幅长短来分,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又称叶儿,包括普通小令,带过曲,重头小令。套数分,散套,和剧套。散曲是指:小令和散套。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剧套),诗歌写作上咱们只讲散曲。散曲的学习探讨咱们从北曲开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曲,通常指北曲。散曲虽然与词很相似,但却有很大区别。首先,词与词之间是独立的,只要有谱便可填词。而且词谱一般是固定的。字数也是固定的。而曲谱去却不然。除了“普通小令”之外,还有带过曲,散套。曲和曲之间都有某种关联,填曲者必须懂得这种关联关系才好动笔。同一支曲谱除了基本谱之外还可以加衬字,有些曲谱的字句还可以增加或减少。一首曲有幺篇和幺篇换头之说。另外还有带过曲散套,剧套,都有很多曲牌组成,这些曲牌的使用都有一定的规则,顺序,位置,不能乱套,不能乱用。而且一个曲子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不管是小令还是套数都是如此。同一套数一般是只在同一宫调中选曲牌,但还允许借宫,也就是把其他宫调中的曲牌,借过来使用。而这种这种借宫也非常严格,不能随便使用。由此可见,元曲和宋词有着本质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用《平水韵》词用《词林正韵》元曲则用《中原音韵》。目前当代也使《中华通韵》《中华新韵》但是需要标注。元曲和词另一个不同点为一韵到底中途不换韵。包括普通小令,带过曲,套曲都是如此。散曲讲究平上去并用,北曲没有入声字,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已经把入归入了平上去三声了,也叫入派三声。同一个韵部内,平上去三声平仄通押,比诗词宽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散曲是宋词过分追求典雅形式而失去普通大众之后,于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街市所唱小曲。散曲语言泼辣,机敏诙谐,尖刻,直接,不拐弯磨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感。同时具有较高的音律美和对称美。今人写作散曲应避免历史上的词化现像,词化现象犹如“蜂蛊鸩毒”碰都不要去碰他。用南广勋老师的话讲写曲当:趋俗尚趣。用徐耿华主任的话讲当有:奇语,奇思,奇趣。今天写曲语言上要通俗,且忌不是照搬口语,要声音悦耳,意思会心。要率真,要有味道。要用平常字词,不用生字生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词解释:</p><p class="ql-block">1.小令:元曲中最小的单位,指由一支独曲,构成的散曲作品。</p><p class="ql-block">2.带过曲:指由两支,或三支,按照固定顺序组合而成的新的曲谱。带过曲有二十七支。</p><p class="ql-block">2.幺篇:一个曲谱,写一遍没有尽兴,还有内容要写。将曲谱重复一遍使用,中间的连接处标注幺篇,或么。哪支曲谱可以使用幺篇,不可作者随意使用。有时干脆把一到两个幺篇与前面写在一起并不标出幺篇,而将其看成一个新的曲牌。依曲谱说明。幺篇一般只用一次,但也有3幺篇者。</p><p class="ql-block">3.幺篇换头:幺篇往往需要换头。即在重复使用一遍使用该曲谱时,前面一句或者几句改变句式,后面不变。称作幺篇换头。幺篇换头只有一次。</p><p class="ql-block">4.重头小令:类似于联章诗词。多支单曲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分开又各自可独自存在,叫重头小令。可以同韵部,也可不同韵部。有一个大题目,也可以各自有小题目。</p><p class="ql-block">5.同调重头小令。同一个曲谱组合成的重头小令,则同调重头小令。</p><p class="ql-block">同调重头小令和幺篇不同处:同调重头小令虽为同一个主题服务,各自叙述一个分标题,而且可各自成韵,分开可独自存在,且重复次数无限制。幺篇与原曲谱组成了新曲谱,要一韵到底。</p><p class="ql-block">6.异调重头小令:由多个曲组合循环的重头小令,叫异调重头小令。相当于散套。</p><p class="ql-block">带过曲与异调重头小令不同点:带过曲已变成了一个新曲谱,要一韵到底。异调重头小令,可各自成韵,每个曲调可以有一个新题目。带过曲最多三支,异调重头小令曲子数,重复次数可以无限制。</p><p class="ql-block">7.散套:由多支曲谱,按照一定顺序,一定位子,多个故事组合成的曲子叫散套。配上音乐可以轻唱。</p><p class="ql-block">8.剧套:指更多曲谱,按照固定顺序,位置,组合成套,且加有科范(动作、表情和其他舞台上介绍文字),宾白(说话念白),舞蹈,等内容的,叫剧套。一个剧套是杂剧最小单位。一个剧套称为一折多个折子,组合剧本,在戏台演出。</p><p class="ql-block">9.宫调:与宋词的区别之一,指元曲音乐归属。因为曲子当时是要歌唱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虽无善谱,目前大家使用的曲谱有唐圭璋的《元人小令格律》,可以用搜韵在线校验。但是只有小令,带过曲。另一个是台湾郑骞《北曲新谱》,以及《元北曲曲谱简编》(元曲鉴赏大辞典附谱),后面两个可以满足小令,散套的写作。散套组合参考郑骞《北曲套式汇录详解》。还有易于初学者较宽松的《常用小令参考谱》等。另外参加各赛事,应该不要想当然以为和自己用的谱一致,当仔细对照,以防个别地方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曲平仄比诗词要求严格。尤其是仄声一定要分上声和去声。上声和平声则往往可以通融,互相替换。上去两声却不可以互相替换。这种情多出现在尾部,尾部要求严格。</p><p class="ql-block">诗词曲赋对联皆讲究对仗。周德清有句名言为:“逢双必对”。意思是两个或以上字数相同的句式用对仗。元曲对仗可平仄相对,也可同声相对。逢双必对,也适用于词。</p><p class="ql-block">1.两句时(合璧对)。</p><p class="ql-block">如:琵琶恨青衫乐天,洞箫寒赤壁坡仙。</p><p class="ql-block">2.三句对(鼎足对)</p><p class="ql-block">如:一帘风,三月雨,五更寒。</p><p class="ql-block">3.扇面对</p><p class="ql-block">如:黄道烟迷,瑞霭盘旋下凤椅;紫垣风细,御香缭绕衮龙衣。</p><p class="ql-block">4.重叠对</p><p class="ql-block">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p><p class="ql-block">5.除了领字后面构成对仗的</p><p class="ql-block">如:正山河一统,皇家全盛。</p><p class="ql-block">6.联珠对</p><p class="ql-block">在一首曲子中绝大多数都用对仗,只有少数句子不对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曲的套数是将同一宫调若干曲牌,按照一定的顺序,位置,并且有头有尾有过曲,组合而成,并且一到底。适合表达大主题,多故事情节内容。套数分为散套和剧套两种。</p><p class="ql-block">套曲的组合原则:</p><p class="ql-block">1.至少要有一支首曲加一支过曲,加一支尾曲,三个曲牌构成。</p><p class="ql-block">2.曲牌之间组合,哪一支做首曲,哪一支过曲,哪一支尾曲,顺序,位置,不能颠倒,错误。</p><p class="ql-block">3.套曲必须一韵到底。一般使用同一宫调。即所有曲牌在同一宫调中选用。一般不借宫。</p><p class="ql-block">煞,即每个宫调的结尾。表示将要完成,刹住的意思。各宫调都有自己的煞。北曲煞尾有四种,即南吕煞,越调煞,般涉调煞,黄钟煞4种。其中正空煞和南吕宫煞可以独用。越调煞可用作代收尾。般涉调煞只用于耍孩儿后面,多个煞重复使用。有时多达十三支。顺序可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排列。即:一煞,二煞…或八煞,七煞…</p><p class="ql-block">借宫,目前只能依元人套式,今人不可自行借宫。</p><p class="ql-block">套数用谱:白雀大奖赛终级评委王兰琴老师建议组合形式用郑骞《北曲套式汇录详解》,各曲谱从郑骞《北曲新谱》,或《元北曲曲谱简编》中选。从哪本书中选,就统一出处。不可以出处不一致。各电子版,或者加入了编者自己主观意思改变的曲谱书籍慎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编撰人简介</p><p class="ql-block">于红宁,男,80后,河南省通许县人。自幼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开封市梁苑诗社会员。</p><p class="ql-block">特别说明本参考引用了刘长年老师《元散曲格律新编》,吕荣健老师《无争斋散曲杂谈》。</p> <p class="ql-block">河南散曲微刊编委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邀顾问:</p><p class="ql-block">折殿川 吕荣健 李宏弟 瘦 丁</p><p class="ql-block">马笠峰 郭顺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编委:</p><p class="ql-block">王兰琴 王文福 于红宁 章 巧 </p><p class="ql-block">胡凤琴 韩桂云 李国锦 吴海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刊物题字:</p><p class="ql-block">刘忠国</p><p class="ql-block">本次制作:</p><p class="ql-block">于红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