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笔墨文化不可荒漠化

翰林修撰

<p class="ql-block">  我小学忘记了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时,老师偶尔讲一堂 “学写毛笔字”的课,只是臨摹几个字而已,什么 真,草,隶,篆 全然不知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首先每位学生要有砚台,用来研墨,那时没有成瓶的墨汁。用的砚台其实就是一块黑石头中間凹下去,砚台有圆形有方形,无论圆形还是方形中间一定是凹下一部分圆圆的相对柔细的研墨池。中间加点水用一块长方形的墨,慢慢研磨,直至粘稠浓密,在毛头纸上不洇就正好了。老师告诉你如何握笔和下笔,我用力太大写了个 “人”字,一撇儿一捺,又粗又短,整个毛笔头都着纸,结果写出的 “人” 字像个西瓜地里看瓜人临时住小草房子一样,而且弄得手上脸上都是墨,很尴尬。后来才知道应画上方格子,在格子里边写。大概四年级后我才能写不满意的小楷,还要画格子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就是自己有时偶尔还练练毛笔字,在学校里已不上写毛笔字的课了,学校用铅笔,蘸水笔,钢笔,到圆珠笔、炭素笔是后来才有了,上班后在单位出黑板报,出传刋,单位开大会用排笔写横标,仅此而已。毛笔很少用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墨是由象形文字开始的,而后到殷商时烧制在陶瓷上,刻画在甲骨上称甲骨文,战国时的帛书,秦时秦简,到汉代竹简木简。我见到古代甲骨,钟鼎,石碑上都是很难看懂的篆书,非要你恭恭敬敬站在大钟,方鼎面前细致入微观察、辨认,判断,猜测,顺着文路连蒙带冲,句子完整了自己认为才真的读懂了。这些文字由秦朝时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官位至丞相的李斯等人对各地繁缛怪异的象形文字进行了简化,从此中国文字由篆体开始辉煌,简约,骨骼肌肉润泽精练。</p><p class="ql-block"> 由于军事,政治的需要,聚集文人快速书写,为了写的更快篆书此时向隶书转型。久而久之为了更快速书写,隶书逐步显示章草雏形了。</p><p class="ql-block"> 传说故事,秦代一个叫 程邈 的人在狱中趁着无事,在狱中简化了篆书而成隶书,隶书的名字,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隶书始于秦而盛于汉,汉代讲究书写隶书要 “蚕头燕尾”,“燕不双飞”。由篆而隶是一种进步,中国文字更加解放,更加抽象,率真,幽默,写意,灵动,活泼,悠悠笔墨古老而潇洒。</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感觉隶书并不难学,有一至两笔隶书规律性写出来,看上去满像样的。极盛于唐代的那段历史中隶书曾硕果累累。掌握规律隶书得形马上有模有样,如果和楷书比较隶书局限明显,单薄,联贯性差,钝滞,华丽形表,失去生命力。尽管如此这般,至今隶书除古人牌匾,碑刻外常常见到旅游景点,单位用隶书书写,这说明隶书有独到之处,彰显华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边说一说楷书,说起楷书历史上有俩个人,一个河北人叫 王次仲,都说他“以隶字作楷法”,其真实性不敢恭维。第二人是三国时代初曹操官渡之战,正在打的难分难解时,出来一个人叫钟繇,他支援曹操一千多匹战马,此人后来战功赫赫,后被魏文帝曹丕称为 “一代伟人” 。这样一位将军我判断他一定喜欢有棱有角的方块字,于是乎钟繇承担起了由隶书转型为楷书重担。楷书的鼻祖就是钟繇了,钟繇 “创造” 了楷书,或者叫真书,正书,均是楷书。如若不是文武双全的将军创造,也可能今天的楷书方块字,说不定是什形状的了。</p><p class="ql-block"> 曹操也是书法家,有人评论他的书法 “尤工章草” 。说明曹操仍然是隶书部分多一些,所谓 “章草”了。没有往楷书方向倾斜。章草即隶书的直接衍伸,就是隶书的快速简化书写,就成了章草。章草的横笔捺笔保持了隶书的华丽波荡状态。汉代的张芝是章草的首席大家,造诣很深。楷书取代隶书,也就顺从楷书而转变成了今草,也就是小草。今草即草书。到了唐代出现了书写狂草的俩个人,这俩个人,一是张旭狂草第一人,第二人是怀素。该二人是狂草鼻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草书和楷书依融,就成了行草。行书中,楷的比例大的或者多的,就是行楷,草的比例大而多的为行草。无论什么比例,只要二者结合了,就成为艺术,游丝引带的笔墨间,仿佛出现漂亮的自然风景,自然界写生画的美丽流畅。</p><p class="ql-block"> 如清山飞瀑,如云海雾松,如雁排蓝天,如竹筏漂流,如架上藤蔓,如碧海白帆,如细雨润泽,如春风摇草,如唐诗宋词。 </p><p class="ql-block"> 那黑色流动的线条组合成方块字,遒劲有力,骨骼精练,大书法家王義之和他的 《兰亭序》是代表作。王義之在我国赫赫有名,若想深入了解他的书法,需驻进王家,仔细研究王家书法和书法外潜藏着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義之的祖父 王正 生了八个儿子,其中四个是杰出的书法家。王義之的父亲叫 王旷 算一个,伯伯 王导和叔叔王廙书法比王旷高得多。到王義之一辈,堂兄弟中的 王恬,王洽,王劭,王荟,王茂都是大书法家。王洽有俩儿子,王询和王珉都是笔墨出众的书法大家。现在可见到王询手迹的《伯远帖》藏于博物馆内,可一睹风采。</p><p class="ql-block"> 王義之的故事: 在学校里语文老师大概都讲过,有一个太尉叫郗鉴,他的女儿叫郗璿。一天太尉派门生为女儿择婿。王家知道门生来的意思,于是王家男子们一个个整理衣服,都穿戴上最华丽的衣饰,展示翩翩风度,笑容满面迎接门生,可东边床上有一个青年,袒胸露背,不修边幅,怡然自得地一手吃胡饼,一手扇扇子,完全没有在乎太尉的这位门生。门生回去后向太尉描述了王家所见男子们,由其是东床上袒露肚子的男子,还吃东西,太尉听罢说:“就是他了!”</p><p class="ql-block"> 而这个袒露肚子的男青年就是王義之,他也就成了太尉的女婿了,而东床则成了此后中国文化对女婿的美称。东床 因太尉嫁女这段婚姻名扬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 王義之和郗璿婚后生了七个儿子,七个儿子书法个个出众,其中五个儿子书法载人史册。凝之,微之,操之,涣之四个书法天才。而小儿子王献之和其父亲一样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东观金论》评论 : “凝之得其韵,操之待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源~王義之真传,根本也。王献之和其父王義之齐名。</p><p class="ql-block"> 王家的女性书法也非常了不起,王義之妻子郗璿 称为 “女中仙人”,王義之的儿媳妇,王凝之的妻子是谢道韫,这个女子可了不得,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儿,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谢道韫的名言 : “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称许,谢道韫的书法,被评之为 “雍容和雅,芳馥可玩”。谢道韫与汉代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物。而 “咏絮之才”也成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词语。</p><p class="ql-block"> 王洽的妻子荀氏,王珉的妻子汪氏,也都是书法高手,脂粉裙钗间,被家庭气氛的熏染下笔墨典雅,如溪流潺潺,如芦苇风荡,如微风佛岸草,如南山秋色,如翡翠镶嵌碧水之中,她们是大自然的笔墨纸砚,清澈而又奔涌。</p><p class="ql-block"> 王家的留下的名帖。太多了 ,只能记住王氏父子留下的部分代表作,王義之的 《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平安帖》,《奉橘帖》,《丧乱帖》,《频有哀祸帖》,《得示帖》,《孔侍中帖》,《二谢帖》等王献之的 《鸭头丸帖》,《廿九日帖》,以及草书 《中秋帖》《十二月帖》等等</p><p class="ql-block"> 王家祖籍山东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浙江会稽山阴,是今天的浙江绍兴。山水绍兴,风光旖旎,美景醉人,处处可见粼粼波光,耀眼而令人惊艳,经常看到在岸边如清水芙蓉般的当地女子,温婉美丽。水波流转绝色风华的美景映衬窈窕女子是一道靓妹风景线。你在池边散步,便感觉到阵阵微风拂过脸颊,十分舒适悠然。离开茂林修竹,宁静优雅,气候宣人,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户户临水,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象征深遂渊博,端庄肃穆之风格的浙江山阴王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仰望碑刻,凿窟的 “铁马西风塞北”。一南一北,却是中华笔墨与碑刻,凿一窟传承文脉重要的连接,就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虽然是汉唐子孙,但是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我偏偏喜欢鲜卑族人建立的北魏,你看在塞北,黄土漫天,战火狼烟,冷兵器碰撞火星四溢,从长白山麓杀出一队人马,踏过肥美呼伦贝尔草原,在托克托,杀虎口,广袤蒙古草原大战匈奴,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建立北魏,后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推进汉化,崇尚佛教,揉合胡风,(把匈奴编入鲜卑族中汉化),凿窟建庙,这是一系列的气魄雄伟的文化重建工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魏把中国文明,世界文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把这一系列可触摸的艺术形态融合贯通,彻彻底底揉搓掉少数民族文化,又实实在在从中央到地方推进汉化。于是,兴盛碑刻,刻经,墓志,像记,山诗,摩崖,在坚石上凿窟,刻像,碑刻,刻字,坚石上凿出书法大博览。我们把这个时起碑刻称 “魏碑”,多为楷书。魏碑是承隶启楷的过渡时代。楷书仍有隶书痕迹,这从魏碑中可明显看出来。但是魏体还是逐步楷书化了,因此彰显山石之力。在书写技术上,内圆外方,雄峻伟茂,高浑简穆。</b></p><p class="ql-block"><b> 唐代那些大书法家,面对王義之,一点也没有盛世之傲,只有崇拜,临摹,再临摹。一篇由唐太宗亲自写序,由唐高宗撰记的《圣教序》刻石就是按照王義之的字一个个对照着来的。唐太宗自己书法很好,但刻石用字,全由怀仁和尚一个字一个字地从王義之遗墨中去找,去选,去集。皇权对王義之谦逊到让人感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唐初有俩位老人,是书法大家,一位是欧阳询,另一位是虞世南,在唐朝前二位已颇受欢迎,后人赞美甚多,有人评: “纤秾得体,刚劲不挠”,欧阳询做到两全其美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颜真卿,(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p><p class="ql-block">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p><p class="ql-block"> 唐代草书大家,按等级排列应是张旭,怀素,孙土庭。</p><p class="ql-block"> 张旭被称为 “草圣”,怀素也被称为 “草圣”,一草两圣,可以吗?借李舟的口气反问 : “谁曰不可?”</p><p class="ql-block">草书歌行,唐 · 李白</p><p class="ql-block">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p><p class="ql-block">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p><p class="ql-block">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p><p class="ql-block">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宋代著名代表书家有: 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p><p class="ql-block"> 元朝不到百年,汉人地位低下,本以为不会有什么汉文化了,没想到例外迭出。不仅出了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用戏剧填补中国文化缺憾的大家,而且还出了个 黄公望,一支画笔超越宋代皇家画院全部画家,书法却也有个赵孟頫,大大超过黄庭坚和蔡襄。</p><p class="ql-block"> 明代书法有两人了不得,上海人董其昌,河南人王铎。董其昌的字,萧散古淡,空灵秀美,等级不低,只是有点太随意了。</p><p class="ql-block"> 王铎,创造了一种虎奔熊跃的奇崛风格,让委靡的明代精神一振</p><p class="ql-block"> 清代书法,邓石如的篆隶,伊秉缓的隶书,何绍基的行草,吴昌硕的篆书。 </p><p class="ql-block"> 清朝难成大器,历史已入黄昏,文脉已入梦幻,打盹不醒,笔墨焉能重振。</p><p class="ql-block"> 今日书法谁敢大言比王義之,王献之。狂草谁敢比张旭,怀素,孙士庭。</p><p class="ql-block"> 毛笔字已被校园暴力了,小学铅笔,中学圆珠笔或钢笔了。</p><p class="ql-block"> 谁还用毛笔,荒瘠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