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阅读而美好

郝玉琴

<p class="ql-block">时光微步,岁月静美,平凡的烟火生活因读书而岁岁常新。在每一个忙完家务或工作的闲暇时刻或夜晚时光,手捧一卷心爱之书,沏上一杯清茶,任茶香氤氲,任书香漫溢,在阅读中与先贤对话,与榜样同行,生命因阅读变得蓬勃有力,书中的智慧如一束束明亮的光照彻每一个未知的生命角落,让生命在觉醒中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说起阅读,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许是学生时代,我的案头早已收藏了《张晓风散文》《泰戈尔诗集》……我喜欢毕淑敏、林清玄、纳兰性德、李煜,他们的诗意唯美又富含哲思的文字,他们对生活深刻认识之余仍葆有一颗浪漫之心,都让我深深地欢喜,让我在烟火味的时光里永远怀揣诗意和浪漫。</p><p class="ql-block">为人师、为人母,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在繁忙的工作杂务中不断地迷失着最初的自己,曾经喜欢的那些书也弃置一旁,我的阅读开始变得功利而单一。为评职称而写论文,参加课赛,我的书架上取而代之的是教材、教参、教学杂志,每次论文大赛开始的时候,我便一头扎进这些书中,模仿推敲,复制搬运,将他人的思考“拿来”改头换面,偶尔也因包装成功,斩获县里的大奖。除此之外,再没有去进行过任何深度阅读,我的论文或课赛也因没有太多创新的认识,无法在省市评选中获大奖,我深刻反思这其中的问题所在,我渐渐明白没有阅读去丰盈的生命是荒芜的,没有阅读去充实的思想是苍白无力的。</p><p class="ql-block">行是知之始,让我真正迈出阅读之步并急切渴望成长的是源于身边榜样的引领。女儿开始学琴,我结识了身边的榜样老师刘智琴——我们县内的音乐名师。她将我带入叙事者这个读写组织,看到群内比我优秀的老师每周笔耕不辍,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挤时间阅读大量书籍,写读后感,一直囿于乡村学校,眼界狭窄的我犹如一只井蛙终于跳出了那口监禁的水井,目睹着天空的辽阔,惊喜又兴奋。我跟着叙事者中的六安燎原成长团队一起开始了共读共写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这一年,阅读让我更加理解和敬畏生命。2020至2021年,恰逢儿子初三遇上叛逆期,我的生活是错乱和疲惫不堪的。从小乖巧听话的儿子变得桀骜不驯,学习成绩波动起伏不定,我说教、责骂、逗哄,任我使尽各种招束,儿子不跟我交流,以最能让我生气的方式——故意交白卷,向我宣战。每次等我耐下性子要去劝说他时,他总是回应我一个冷冷的眼神,然后转身离开。这一年我大多数时间是在失眠中度过的,现在想来,在那段痛苦的日子里,是阅读让我拨开了眼前的迷雾,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让我开始关注生命成长的密码。在叙事者共读引领下,我读了孙瑞雪教授《完整地成长》、玛丽亚.迪哈曼的《脑科学与课堂》,艾丽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这些书教会了我接纳成长,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园丁与木匠》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一个雕刻生命的木匠,还是一个维持生命成长良性环境的优秀园丁,很显然,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性,不可能按同一模式去雕刻,只有做智慧的园丁,培植生命自由生长的良性土壤,才能让每一个生命郁郁葱葱,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尤其是当我读到《完整地成长》中关于接纳儿童情绪的相关理论时,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苦口婆心的好言相劝,儿子却无动于衷。孙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儿童是情绪的主人,也警醒我们让儿童做情绪的主人。儿童所有的情绪都在于如何协助孩子自己的成长,协助孩子创造一个自我。情绪是儿童用以调节自我的一种手段,没有好坏之分,喜悦和悲伤同等重要,如果在持续的喜悦中生活,人就会获得稳定的幸福感和快乐感。相反,如果让痛苦的情绪流动出去,生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支持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所以无论是让孩子保持喜悦的情绪,还是释放痛苦的情绪,都是对孩子生命的一种滋养。反思自己从小对儿子的教育,说教太多,对孩子情绪和行为评判太多,总是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对孩子的行为贴标签,还沾沾自喜以为儿子听话乖巧,殊不知不愉快的情绪没有及时流淌出来,生命成长的通道被阻塞,淤积的情绪问题如隐藏在冰山之下的暗流,在青春叛逆期一发不可收拾地抱复性宣泄出来,所以才有了跟我对着干的种种行为。读了《完整的成长》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脑科学与课堂》则让我从脑结构的层面了解儿童学习的秘密。书中告诉我们要为学习营造积极地情绪氛围,要经常改变学习的物理环境以适应大脑追求新异刺激的需求……书中还告诉我们大脑的可塑性很强,改变可以伴随终生,只要给予经常性地刻意训练,大脑就会越来越灵活;青少年时期是大脑结构发生巨大改变的时期,有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有人会变笨。在我生命最困惑的时期,幸好有这样专业化的阅读引领,让我及时调整与儿子的沟通方式,我开始用爱和忏悔之心真诚地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我开始学会接纳和理解儿子、学生身上的每一个不完美的行为,用爱去守护,用心去等待。今天,儿子如愿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成绩平平的他今天能在数、理、化学科表现出色,成为班级的优秀者,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叛逆不讲理,亲子关系又恢复如初,从儿子的成长轨迹中,我再次印证了书中的理论,深感大脑的神奇,也深刻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更值得每一个教育者永远不停地探索,只有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才能进行有智慧的教育。</p><p class="ql-block">这一年,阅读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自师范毕业,一直在边远乡村任教。边远学校很难留住人才,分到学校的老师不出五年都会调走或考走。而留下来的教师要么年龄偏大,早已放弃学习,要么入职不到三年,年纪太轻,学习意识不强,所以我一度在这种没有学习氛围的圈子里荒废生命。虽然内心从未停止过与现实的抗争,但苦于没有专业的引领和指导,我像一只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荡,随遇而安。然而,当我认识了六安燎原团队的组织者董艳老师,我才知道有一种教育叫“新教育”,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一直致力于为师生创造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研究而努力!朱老师在《致教师》中,通过一封封有温度的书信与青年老师促膝谈心,如和风细雨般解答一线教师的种种职业困惑。在这里,我读到了一位长者的谆谆教导,我更读到了一位智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思考。教育的使命是什么?教育的对象应该是谁?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教师?朱老师在《致教师》《我的教育理想》等书中做了很好的解答,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孩子都热爱学校,都热爱学校的教育,要创造一间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长的幸福教室,要做有温度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也说道:“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音,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出的话发出共鸣,你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育手段为什么有时候会不起作用,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做教育,没有致力于为创造孩子们的幸福教育生活的研究,没有用心去拨动那根能与教师同频共振的琴弦。而这一声弦动,所奏出的美妙音乐,必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天籁之音。然而,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有些孩子几乎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这是生命成长的悲剧,这也是教育的不幸。幸好,在我两鬓尚未斑白,热血未冷的年纪里,我认识了这一群扎根土地而仰望星空的教育人,被岁月风干的理想又重新点燃,生命犹如被注入了一股力量,我不再困惑和迷茫,我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新教育的征途需要从现在开始出发,背起行囊,充实自我,用学习的姿态,向心中的教育理想阔步迈进。</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我利用碎片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背诵经典,背诵了《道德经》全文和《论语》大半部,背过的内容并未全部记得,但古圣先贤的思想早已融入生命和血液。于是,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子女,我都警醒自己在无为和有为之间把握适当的度;在处理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时,我更喜欢用中庸之道以不变应万变。有了经典的滋养,生命变得更有内涵和充满力量,不再困于小事的纠缠中,而能以一种更大的格局包容身边的人和事,以更智慧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矛盾,阅读早已成为了快乐生活的源泉。</p><p class="ql-block">在新教育理想的驱使下,我开始寻找优秀的榜样,借力成长,逐光而行。我了解到了“新网师”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好平台,怀揣着梦想,写下如此拙劣的文字,只求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打磨自己,让现实与理想更近一步。朱永新教授曾说:“接近优秀的人如同接近光一样,优秀的人常常拥有温和的力量……”而我正是在一群群优秀的人中被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它让我重新构建了对教育生活的认知,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也许,这一年我还在蹒跚徐行,无法平衡工作的忙碌与阅读的矛盾,所读之书并不多也不深。然而,聊胜于无,只要在路上,终将遇到自己的盛典,遇见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