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湾古镇走出的颜福庆

孺子牛

<p class="ql-block">向抗疫英雄致敬!</p> <p class="ql-block">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p> <p class="ql-block">面对突然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中华大地上产生了一大批医学战线的抗疫英雄、抗疫先锋。</p><p class="ql-block">此时,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颜福庆先生。</p><p class="ql-block">张文宏医生曾经说过:与颜先生相比,我所做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来回忆一下颜福庆先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江湾镇河滩西路。</p> <p class="ql-block">河滩西路79弄。</p> <p class="ql-block">1882年7月28日,颜福庆出生于上海江湾古镇的一个基督教家庭。据考证,他的出生地就是现在的河滩西路79弄。这个地方,老江湾人称之为“耶稣堂”(圣保罗堂)。</p><p class="ql-block">颜福庆2岁时,父亲颜如松自美国学习归来,出任圣公会牧师,主持江湾镇地方的一个教堂。四年后,颜如松不幸感染伤寒症去世,撇下了妻子吴氏和五个孩子。父亲的死,给颜福庆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创伤,他立志长大后学医,当一名医生。</p><p class="ql-block">第二年,颜福庆被过继给时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的伯父颜永京。</p> <p class="ql-block">颜福庆大学毕业时。</p> <p class="ql-block">1899年,颜福庆自圣约翰中学毕业,升入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当时的圣约翰医学院设在虹口培恩路百老汇路口(今塘沽路东大名路口)的同仁医院。同仁医院,由颜福庆的舅舅吴虹玉创办。颜福庆自圣约翰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同仁医院当医生。</p><p class="ql-block">1904年,颜福庆毅然报名,和一批华工赴南非金矿,作为华工们的随行医生。在那儿,他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看到了底层工人们的苦难,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医术的不足。</p><p class="ql-block">1906年,颜福庆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插班直接读二年级。1909年毕业时,颜福庆评为优秀毕业生,是第一位获得耶鲁医学博士的亚洲人。</p><p class="ql-block">1910年初,颜福庆应耶鲁学长胡美(美国人)的邀请,回国受聘为湖南长沙雅礼医院(1914年改名为湘雅医院)的医生。雅礼医院由美国教会传道团体雅礼会创办,颜福庆在耶鲁留学时就加入了雅礼会。</p> <p class="ql-block">湘雅医学院院徽。</p> <p class="ql-block">中华医学会会徽。</p> <p class="ql-block">1911年,为阻止当时在东北发生的鼠疫蔓延,颜福庆赴京汉铁路沿线指导防疫。当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为救治起义军伤员,长沙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湖南分会,颜福庆被推举为会长并兼任红十字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自回国后,颜福庆深感中国医学教育的落后,下决心在长沙办一所医科大学。经过几年的周折与筹备,1914年,由湖南省与雅礼会合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立(1925年改名为湘雅医学院),颜福庆担任校长。</p><p class="ql-block">1915年,颜福庆会同英国剑桥大学归来的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博士(1879-1960)、公共卫生及热带病学家俞凤宾博士(1884-1930)等人创建了中华医学会,被推举为首任会长。</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协和医院。</p> <p class="ql-block">1936年的上海中山医院。</p> <p class="ql-block">1927年,颜福庆离开长沙湘雅,北上就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时年,正值民国政府的第四中山大学计划设立农、工、医、法、商等8个学院,颜福庆与校方商议将医学院设在上海。</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正式开学(1928年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颜福庆任首任校长。这家医学院于1932年独立为上海医学院,1952年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院。</p><p class="ql-block">1936年,经过颜福庆等人的不懈努力,在上海枫林桥边,上海医学院新院舍、中山医院先后建成。</p><p class="ql-block">1933年,经颜福庆悉心筹划,上海工商业名人叶澄衷家属捐出占地80亩的江湾叶家花园,用于成立上海市结核病医院,即今天的上海肺科医院。颜福庆为首任院长。</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13日,日寇大举侵犯上海。颜福庆奋勇投入抗战行列,担任上海市救护委员会主席,组织救护队抢救中国伤员。</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人民政府筹备召开市科学会议,颜福庆任筹委会委员。7月,市军管会卫生处宣布接管旧上海医事中心所有财产,颜福庆将相关帐册全部上交。</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期间,颜福庆担任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领导。他虽已是70岁高龄,仍亲赴东北慰问我志愿医疗队。</p><p class="ql-block">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颜福庆作为一名中国医学教育大家、中国民主党派九三学社的领导人,积极参与新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工作。</p><p class="ql-block">颜福庆所创办的上海医学院,先后援建了重庆医学院、大连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新疆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解放军医学科学院等等,为中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颜福庆任团长,率上海医务界慰问团赴东北,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p> <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颜福庆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期间受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宴请。</p> <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30日,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宴请了全国知识分子代表,颜福庆就是其中之一。宴请时,颜福庆就坐在毛泽东右边的主宾席,这是一次有意的安排。宴会上,毛泽东一坐下就对身边的颜福庆说:“三十年前,在湖南湘雅医院时我就认识你了。”颜福庆大吃一惊,有点拘谨地回答说:“我一点印象也没有。” 毛泽东风趣地说:“当时你是大名鼎鼎的大学校长,我还是一个无名小卒。”</p><p class="ql-block">事情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30多年前,颜福庆已是湘雅医学院院长、湘雅医院副院长。一天,颜福庆正在办公室,助手进来告诉他,有位青年要见颜院长。这位青年的妻子刚生了孩子,得了妇科病,需要住院,但是没有钱。所以来请求院长帮忙,希望给予免费治疗。颜福庆在办公室见到了这位拿着油布伞的青年书生。听完来由后,颜福庆答应了青年的请求,分文未收治好了他妻子的病。这位青年就是毛泽东,他的妻子便是杨开慧。</p><p class="ql-block">这是颜福庆在长沙经历的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类似无偿救治的事,颜福庆不知做了多少回,所以,这件事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可是毛泽东一直没有忘记30多年前颜福庆对杨开慧的帮助,始终心存感激。在宴会上,两人边吃边谈,气氛十分融洽。摄影师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的颜福庆。</p> <p class="ql-block">颜福庆先生于1970年11月29日在家中逝世,终年88岁。</p><p class="ql-block">1994年,颜福庆半身塑像在湖南医学院(原湘雅医学院)落成。</p><p class="ql-block">1997年,颜福庆全身塑像在上海医学院落成。2005年,塑像前东西向道路命名为“福庆路”。</p><p class="ql-block">2004年,又一尊颜福庆半身塑像在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新校区落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997年,颜福庆全身塑像在上海医学院落成。</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4年4月2日与9月28日,江湾镇街道有关部门人员曾两次拜访了颜福庆的长孙颜志渊。</p><p class="ql-block">颜志渊是与颜福庆一起生活最久的孙辈,在拜访交谈中,颜志渊说:祖父颜福庆出生于江湾镇。祖父为了医学事业,长年奔波在外,晚年时十分怀念家乡。直至年逾古稀,祖父的乡音及许多生活习惯都没有大的改变……</p><p class="ql-block">本照片摄于2014年9月28日。照片中,颜志渊;照片左、右,江湾镇街道有关人士。</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13日,《新民晚报》登载了张文宏医生记念颜福庆的文章《何以颜福庆》。称赞他:颜福庆先生,一个普通的中国医者,未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气魄,但孜孜矻矻所做的一切,始终都是为国为民,乃是真正的侠之大者。</p> <p class="ql-block">上海虹口江湾镇、新市南路万安路口,《江湾源》牌坊。</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颜福庆先生诞生一百四十周年。特撰写此文,以志纪念。</p><p class="ql-block">说明:</p><p class="ql-block">1. 本文的撰写,得到了《江湾源•书友会》陆金生先生提供的帮助。在此表示致谢!</p><p class="ql-block">2. 文中照片,江湾镇照片为作者拍摄,采访颜志渊的三人照为陆金生先生提供,其余的均下载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撰文:孺子牛。2022年1月21日。</p><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17日,修改补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