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书京之福乐无穷(3)

邱宗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楼书院浓厚的书院文化深刻影响着整个山村,光裕堡、瑞庆堡、桂山堂、聚庆堂、槐茂堂、聚星堂等堡厝中均设有书房。光裕堡二层内设 “天六堂”和书房,房内清代破碎读本俯首可得,儒风兴盛,人才辈出。据记载,书京村元代中进士 2 名,清代耆宾 2 名,贡生 5 名,太学生 8 名,武生 7 名,九品 1 名;民国时期任县参议员 1 名,卢部少校营长 1 名,南平师范生 5 名。解放以后,书京村考取中专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大学生 65 人,硕士研究生 4 人,博士 2 人。教授、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 10 人,厅级干部 3 人,处级 3 人,科级 6 人,在中、小学任教的有二十多人。近年来,在考入高等院校的人数中,按人口比例名列全乡前茅。</p><p class="ql-block"> 8、下岭“聚庆堂”</p><p class="ql-block">聚庆堂,座落在福建省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下岭垄上,它建于清朝同治壬申十一年即公元1872年,是书京村书山邱氏成强公率子孙们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成强公,字大勇,太学生名朝和,生于嘉庆戊寅廿三年二月十九日未时,卒于光绪丙申廿三年七月廿二日戌时,享年79岁。妣余氏月使,福廷坑横洋星光公之次女,生于嘉庆丁丑廿二年四月三十日卯时,卒于光绪甲申十年正月十二日午时,享年68岁。成强公夫妇生三子一女,长子荣兰、次子荣荐、三子荣茂,19个孙,38个曾孙,41个玄孙。在成强公79岁时即光绪丙申廿三年喜获五代同堂,是年蒲月间挂匾于祖祠、光裕堂和聚庆堂共三道。</p><p class="ql-block"> 成强公自幼勤劳好学、爱家孝亲、为人仁厚。成家后持家有方、门风中正、团结互敬、阖家和睦。成强公继承邱氏优良家风,重文兴教、名扬梓里。成强公胸怀远大,在家财略有盈余之际就为子孙后代谋划发展,连年增置田地山场,广开财路,经年努力财力大增。公自小就宅心仁厚,有了点钱粮之后就修路架桥,乐善好施闻名梓里,至今仍广为传颂。</p><p class="ql-block"> 聚庆堂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35平方米。该建筑为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前方后圆,喻意天圆地方之理念。整屋宏构依山而建,与周围和谐相融,既保留了古民居实用的特点又展现了本宅独特风格。聚庆堂由正堂、中堂、下堂、书院、天井、过水亭、护厝及围墙等部分组成。房子巧设了10个厅、58个房间、6个过水亭、2个大仓库、2个加工房、2个大天井及房前一广场。远望可见后花台三级构成呈半圆状,在花草的点缀下别具特色。经前门亭穿过下堂和中堂就来到本堂的正厅,环顾房内正堂、中堂、厢房、天井四周通道地面,你可以看到地面均由三合土精心打造的,虽经百年仍依旧如镜,闪烁着铜光。俯视那一根根大柱子下的柱础,色呈青绿、雕刻精美、古朴典雅。抬眼看那左右厢房的挡雨墙,设计精美、彩绘生动,寓教于图文之中,彰显家教文风。正堂上安放着案几和三张八仙桌,靠左右墙边放置了厚实的长条凳。大厅正堂上并排悬挂着“五代同堂”和“桥梓联辉”鎏金匾额,是时任知县为旌表成强公持家有方、人丁兴旺、仁心宽厚、乐善好施而亲笔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聚庆堂历代承祖训以耕读为本,亦农亦商、崇文善学、儒风兴盛、人才辈出。当年的科举捷报至今仍可在大厅墙上依稀可见。清代出贡生2名;太学生4名;武生3名;现有高级职称人员3名;博士1名;硕士2名;大专以上学历32名。现有人口280多人。</p><p class="ql-block"> 聚庆堂不仅仅是一座有特色的清代古建筑,也是一座极具文化内涵的古建景观。同时,它也与中国革命斗争密切相连。1935年2月,陈潭秋率领的中央办事处独立团曾在聚庆堂进行休整,后继续在邻近地区进行革命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亦在聚庆堂停驻进行剿匪活动。总之,聚庆堂与中国革命斗争密切相关,可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