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认知桎梏,助力专业成长 —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语文学科研修基地2021下专题研修班

紫炎星辰

活动背景 <p class="ql-block">  “双新”背景下,中学语文学科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上的独特价值,中学语文教师在走出大学课堂之后,如何将学科前沿动态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有机融合,当下的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生态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育人方式转变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沪上中学语文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语文教师队伍,助力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学科专业和教学技能双提升,上海大中小学教师语文学科研修基地于2022年1月20日至1月22日开展了中学语文教师专题研修活动。此次培训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全市各区的近四十位高中、初中语文教师汇聚一堂,汲取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拓展学科视野,体验学科实践,交流科研经验。此次研修活动丰富了教师对语文学科新发展的了解,打通了初高中学段壁垒,将学科前沿知识融于教学内容,以学科理论提升引领教学实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学员合影</span></p> 开班仪式 <p class="ql-block">  开班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培训部袁进主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齐红书记致辞,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高教与职教部杨洁主任作动员讲话,并介绍了本次研修班的班主任和助教团队,以及四个小组的组长。杨主任指出,学科基地地开设旨在联合高校的师资力量,打通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通道,通过学科研修活动培养教师的学科思维,跳出教学框架,反思学科价值。研修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齐红书记致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杨洁主任开班动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专题讲座 <p class="ql-block">  培训第一日上午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朱兴和副教授带来的专题讲座—《如何理解根植在&lt;诗经&gt;中的中国文化基因》。朱教授把《诗经》置于人类文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指出《诗经》是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在人类文明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基因。朱教授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篇章,同时以《论语》中孔子对《诗经》的理解为佐证,深入解读《诗经》中多重伦理智慧和存在感受,他认为《诗经》正是在这些最基础的层面上,在天地神明、宇宙自然相通之后,获得了一种饱满的“诗意的存在”,这种诗意的存在就是中国人感知世界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兴和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培训第一日下午的讲座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以“《论语》与口传文化”为题,探讨中国文化元典的人类学解读,并以四重证据法的路径,述说大传统视野下的“万年中国说”。叶教授以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方法,在大传统视野下提出解读《论语》的新认识和新思路。大传统指先于和外于文字书写的文化传统;文字传统则为小传统。《论语》作为“口传文化”和语录体范文,用“圣:口耳相传”的办法,近取譬,远采象,以“诗意栖居”和“生命交流方式”,传达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人生价值观和美学理想,而孔子是这一大传统的最后代表。在谈到口传文化的重要性时,叶教授指出从全球文明史的视野看,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仅五千年而已,但在此之前,是至少延续了十万年的口传文化的深厚传统。这一传统的整体虽然在文明发生后逐渐被书写文化所取代,但是其20倍悠久的影响力却没有即刻停止,早期文明中曾经有相当长的一种过渡阶段——口传文化与书写文化并存并重。只有到书写工具和书写条件在技术上达到相当的社会普及程度以后,口传文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才被正式取代。讲座的最后,叶教授以“万年中国说”的宏大视野,使用四重证据法科学地解开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他把传世文献看作是探究古代真相的一重证据,把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简帛文书看作是二重证据,把民间口传类和民族学考察的活态文化资料作为三重证据,将考古发掘和传世的古代文物及图像视为四重证据。通过这四重证据法,叶舒宪的研究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等著作,向我们展示出他完成了神话学宗教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系统对接。叶教授的讲座借助人类学视野,将纯文学的神话研究,向四重证据和五种叙事的文化整合性研究范式转化,超越疑古派,提示重新进人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之源的门径:历史叙事的开端总是由神话和象征来编码的,圣物叙事的编码早于文字叙事编码,不破解前汉字时代中国神话的独特编码,难窥中华文明的本源与特质;历史又是断裂的:文字小传统孤证难补,需要发挥非文字符号的解读和重构作用,相对地找回失落的链条,重新连接“大传统”和“小传统”,重建中华文明发生的主脉。</p><p class="ql-block"> 叶教授对《论语》全新而深度地解读,一次次刷新我们传统的认知,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叶舒宪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叶教授图片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专题研讨 <p class="ql-block">  为了增进学员对彼此地了解,以更顺畅地沟通和交流,在嘉宾的组织下,各小组以游戏形式开展了破冰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破冰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破冰活动,打开了组员们心灵的壁垒。在组长的带领下,围坐在一起,就教学中的困惑、思考和对策展开积极而热烈的讨论。组员积极踊跃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座右铭、设计logo以及教育教学智慧交流。活动现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智慧气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思想碰撞</span></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小组的智慧分享环节。每个小组代表阐释了小组的取名的出处、含义,基本上结合了当天的收获和感受;各小组分为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分别交流,我们既然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的共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不同学段的差异性,为我们的教学带来许多思考和启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智慧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第三组精彩案例分享 </b></p><p class="ql-block">组名:言笑晏晏。 </p><p class="ql-block"> 出自《诗经• 魏风• 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毛诗序》对“晏晏”的解释是“和顺也”。我们9位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每位都非常的和顺,温柔,和成语海清河晏,日字下面一个安就意味着每天平安,我们希望我们组包括今天所有的学员能够每天平安,新年幸福。和前面两种不同的是,他们取名是落在金石器物上,我们是把我们组的思想落实在我们的一言一容之中。</p><p class="ql-block">座右铭:观其会通,窥其堂㝔。</p><p class="ql-block"> 这是王国维先生赞美宋元戏曲的话,他认为学问的最高境界应如是,把学问之道融会贯通,做一个平面的谱系性的研读,有了这个面上的融会贯通之后,你一定会往深里挖的,学问无非这几个字,纵横交错。今天两位交大的教授就给我们做出了这样最好的垂范,让我们感受到了话语和精神中非常强大而丰富有趣的灵魂,让我们有了精神的洗礼。</p><p class="ql-block">教学智慧:带着一颗赤诚之心</p><p class="ql-block">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p><p class="ql-block"> 困惑一:关于初中整本书阅读的做法。以前是任务布置,只要学生交手抄报,最好有图文并茂的形式就行了。你到底读了没有?读的又如何?没有有效的检测形式。现在听了我们第3组组员的讨论,吸取到了经验。首先可以先按照学生的阅读水平,成立共读小组,其次是任务驱动可以先有一个大的任务,在大的任务的统领之下设置许多小的任务,由各个共读小组分别承担,再次让各小组制作PPT进行成果的分享,最后老师要在这个小组当中树立一个榜样,发挥引领作用。</p><p class="ql-block"> 困惑二:如何有效批改和评价作文?今天听了小组讨论,特别是李琳老师讲到的三批三改,让我受益匪浅。第一要有敬业的态度;第二要注意方法。针对学生作文中的核心问题,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选材和主题的提炼,争取每一次进步一点点。第三是分层实施,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 困惑三:高中三年的学习习得如何贯通?高中的整个语文知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化?对策:在教学设计上要有以始为终,培养学生的研习意识,任务驱动力,增强学生的研习动力、研习收获。</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可能会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团队给我们归宿感,更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和勇气。让我们一起在教育之路上勇敢前行,努力探索。</p> <p class="ql-block">制作:刘明霞(体院附属金山亭林中学)</p><p class="ql-block">撰稿:楼 宇(吴淞中学)</p><p class="ql-block"> 伍文林(致远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摄影:刘晓秋(七宝附属鑫都实验中学)</p><p class="ql-block"> 朱慧静(古美高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孙伟菁(建平实验中学)</p><p class="ql-block"> 苏哲伦(南洋模范中学)</p><p class="ql-block">审稿:张 丹(上海市实验学校)</p>

文化

小组

教学

学科

口传

传统

教授

教师

中学语文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