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楹联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长开不谢的奇葩。金牛辞岁,萌虎迎春,虎年春联就要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开封市禹王台区南郊乡西柳林小学二一中队辅导员赵淑娟与大家聊聊楹联。</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楹联</p> <p class="ql-block">楹联俗称对联,又叫对子,因它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故称“楹联”。发展到后来楹联就成了对联的一种雅称,与之相对应,对联便成为楹联的俗称了。</p><p class="ql-block">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用途广泛的传统文学形式。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楹联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上联(或出句)、下联(或对句)。简单地从语言角度来说,一副楹联就是两个字:一是对;二是联。对,是相对的意思;联,是联合的意思,表明两句话形式、内容都是有联系的。</p> <p class="ql-block">桃符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p><p class="ql-block">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楹联的普及</p> <p class="ql-block">在楹联真正出现之前,房门左右悬挂的是桃符,桃符其实就是桃木板,上面写着“郁垒、神荼”,传说中的桃符就是用来镇压恶鬼的,而郁垒与神荼就是两位专治恶鬼的神将,每逢春节人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郁垒、神荼”悬挂于大门左右,以驱鬼辟邪,时至今日有的祖祠大门还有这种做法,“郁垒、神荼”就是两位门神。</p><p class="ql-block">到了隋唐时期,楹联从之前的骈句到了成熟,唐朝是诗的国度,特别是律诗的兴盛,诸多骚人墨客喜欢对句,在知名诗人的参与推动下,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p><p class="ql-block">五代时期,“郁垒、神荼”的神像逐渐从桃符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后蜀主孟昶是公认的春联鼻祖,他亲笔在桃木板上题写: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p><p class="ql-block">到了两宋时期,民间新年时悬挂春联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王安石有诗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宋代时期楹联的范围有所扩展,已普遍应用于名胜古迹、寺院、书房等,比如陆游自题书房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其工巧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到了元朝,楹联经历了短暂的冷落,这是大环境造就的,元朝统治者为外族,对汉族文化不够重视,加之长期征战,国无宁日,文化自然受到打击而显得冷落。</p><p class="ql-block">而到了明朝时期,楹联可谓迎来了春天,由于统治阶级对楹联的重视,还曾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中,因此楹联盛极。朱元璋是楹联高手,笔下有许多佳联,如曾写一联赠与徐达:</p><p class="ql-block">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p><p class="ql-block">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p><p class="ql-block">这样便自上而下跟风,楹联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普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寻常百姓,无不知晓楹联。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把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p><p class="ql-block">清代可谓是楹联的繁荣期,是前所未有的,此时期也涌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楹联可谓长盛不衰,联人承先启后,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朵奇葩,散发着芬芳。</p> <p class="ql-block">春联之设,始于明代</p> <p class="ql-block">据说中国第一副春联始于五代时(918—968年)后蜀主孟袍的桃符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而后,文人学士群起仿效,把题春联视为雅事,春联之俗传入民间。春联的正式命名从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南京,除夕那天突然下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红纸春联。经朱元璋提倡,贴春联从此成为春节习俗。</p> <p class="ql-block">迎新春,帖春联</p> <p class="ql-block">传统习惯,春联的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什么时间贴春联最好呢?通常来说,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贴最好。贴春联之前要撕掉旧春联,不然没法贴新对联但这里面很有讲究的。</p><p class="ql-block">民间有个传说:春联即为天上的神仙,当春联撕掉并烧毁之后,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民间的情况,希望天神能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如果撕早了烧掉,神仙也会上报。但还没到过年呀,玉皇大帝以为这家出问题了;如果撕晚了,天神就来不及祝福了。</p><p class="ql-block">因此,撕掉春联最好是在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贴最好,撕掉之后就可以贴新对联了,表示有除旧布新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送上几对春联,希望新冠疫情尽快成为历史,希望北京冬奥顺利举行!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可爱的人民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欢欢喜喜过新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