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符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走过了几十年,每年年三十春晚陪伴已成习惯。83年第一届电视直播春晚算起春已整整四十载,如果追溯算56年的那一次非电视春节联欢晚,更是66年了。春晚已然成为现代中国高速发展历程的精神文化坐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56春晚</p> <p class="ql-block">83春晚</p><p class="ql-block">再过10天,第40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又将登场,上世纪1983年主办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始作俑者,谁能想到春晚的文化价值含量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要说起第一次全国性的春节联欢,并非1983年的春晚,得追溯到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由于当时的中国没有电视,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文字媒体牵头,聚全国各行业英才联欢,庆幸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制成了黑白纪录影片,让我们记住了先辈们的英容笑貌。</p> <p class="ql-block">84春晚</p><p class="ql-block">这台大联欢,场面和阵容盛况空前,不少经典之作。中国著名艺术大家梅兰芳与京剧大师周信芳同台,郭兰英演《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技惊四座,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启儒相声《夜行记》,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吕瑞英、周信芳、新凤霞、白杨、赵丹等。1956年《春节大联欢》大咖云集,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物理学家赵忠尧、数学家华罗庚、真菌学家戴芳澜、老舍、文学巨匠巴金、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悉数参加。当中任意一个都举足轻重,这届春晚是艺术与科学的殿堂!这样的场景空前绝后。1956年正是过渡期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完成军衔受勋,一批全国闻名战斗英雄也受邀参加春晚,他们的地位崇高而光荣,是那时的全民皆知的“网红”。</p> <p class="ql-block">留下精典</p><p class="ql-block">这台晚会空前绝后。27年后的1983年,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逐步成为陪伴中国人年夜饭的一道特殊风景,今年正好40届,已到不惑之年。春晚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难忘今宵》、《我的中国心》、《相约九八》、《常回家看看》、《当你老了》等等歌曲,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全民狂欢</p><p class="ql-block">春晚已成为年三十的精神大餐,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看与否已不重要,但有没有很重要,如果过年三十没有了春晚,就好像出门忘带了手机。中国几千年年三十的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家庭团圆意识逐渐谈化,外出旅游也已成常态,年三十大吃海喝已点到为止,过节穿新衣变成了新衣日常化,三十春节联欢会变成频道周周综艺联欢,年三十的爆竹声渐行渐远,已无声无息、小孩子的节日红包已微信化了,再大的红包已成数字,毫无感觉了……年三十的形式内容都发生了好大的变化,年味也淡了,回忆也淡了。想想天天大鱼大肉,何盼节日打牙祭,周周歌舞综艺,何盼春晚再精彩,尴尬也属正常。守住文化的内核是关键!春晚要不断丰富守岁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逐步成为合家守岁的粘合剂,中华文化自信的展示平台,中外文明的交融舞台,中华软实力的沟通窗口。问题很简单,众口难调和,知行合一难啊!</p> <p class="ql-block">饕餮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