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随笔(十)

春水荣川

<p class="ql-block">十 大足石刻</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包括洞窟、摩崖造像和圆雕,大致发端于晚唐,兴盛于南宋,多为佛教题材,亦有部分道教和儒教造像,大足境内的石刻遗迹有七十四处,造像有十万余尊,现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本篇介绍的是大足石刻的精华部分,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一)北山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  △北山古名龙岗山,在大足城区两公里之处,海拔为五百多米,一直想来,今日得遂心愿。</p> <p class="ql-block">  △因治理山体滑坡上山公路被封,只能沿旅游栈道爬,好几公里呢,自然是气喘吁吁,游客中心楼前,重点文物标志碑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  △标志碑前两条道,往左是看多宝塔与二佛,还得爬山,往右是北山石刻的一众石窟,那么,继续爬山先看多宝塔吧,山顶上,白塔巍然,多宝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高约三十三米,为十三层八角形密檐楼阁式砖塔,得名大约是缘于塔下的多宝佛吧,此塔与安徽泾县大观塔多有相似之处,与四川泸州报恩塔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说这塔就是南宋时的泸州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修的,虽不尽然,但的确是冯楫捐修了第六层。</p> <p class="ql-block">  △塔下开凿一大石窟,窟中并坐着高约十米的释迦牟尼佛(托钵者)与多宝佛,为南宋绍兴年间所刻凿,人说川渝多大佛,果然是如此,佛家经典中记有释迦佛讲《法华经》时,忽从地里涌出宝塔,宝塔中端坐着东方宝净世界教主多宝佛,这窟中的造像说的就是这个典故。</p> <p class="ql-block">  △看过多宝塔与二佛,再回头来看北山诸多的摩崖造像,北山石刻依岩而凿,造像的崖面宛如新月,长约300米,龛、窟密密麻麻,状若蜂房,整个造像崖面分为南北两段,最初由唐末昌州刺史韦君靖于景福元年(892年)开凿,至南宋绍兴年间(1162年)结束,营建时间近三百年。本篇尽可能祥细地介绍一下北山石刻的主要造像,使没去过的人亦有身临其境之感。图中的孝经亭即为北山石刻南段入口,北山石刻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最有价值的均在孝经亭内,一是大约刻于南宋淳熙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蔡京所书,宋书法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后来嘛说他是奸臣,于是被除名用蔡襄顶替了,蔡京的书法还真是精妙,时人有评,"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只因特殊情况,他的书法存世极少,此碑自然成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是《孝经碑》,山岩上所刻的是古文孝经中的二十二章,摩崖石刻《孝经》全国仅此处有存,所以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p> <p class="ql-block">  △《赵懿简公神道碑》及碑刻拓片(拓片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孝经碑》。</p> <p class="ql-block">  △北山石刻北段窟龛实景。</p> <p class="ql-block">  △图为十六罗汉(局部),为五代造像。</p> <p class="ql-block">  △毗沙门天王龛,为唐代所刻,龛中的天王是北方多闻天王,头戴牛角顶光大鹏胄,身披连环山纹甲,左右有力士侍从拱卫,胯下的一有冠者为主掌大地之神地天,脚踩住的是两个罗刹女,天王左手边有男女供养人像,左脚前有一抱酒坛的小童,传说此天王在库车现身救援陷于困境的唐军后,唐玄宗曾下诏让各地塑像奉祀,于是毗沙门天王自此便成了唐军的守护神,此像脸庞饱满,身躯伟岸,姿态威严,这哪里是天王,活脱脱就是一英武的唐朝将军。</p> <p class="ql-block">  △图为千手观音龛,此龛刻于唐末892~895年间,观音合掌端坐金刚台,身姿自然,宝相庄严,身体左右和身后刻有诸多手臂手掌,呈扇形展开,象征着观音的千手,观音座位下有两位持布袋持钵的贫穷之人正在接受菩萨所赐甘露,两壁对称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和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诸神。</p> <p class="ql-block">  △释迦说法龛,刻于晚唐,龛中额宽颊丰的佛祖结跏趺坐于莲台,颌首下视,佛相沉稳平静,两侧是弟子阿难、迦叶,左右两壁立有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通常两位菩萨是和阿弥陀佛在一起,是谓西方三圣,和释迦佛祖在一起,还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三世佛龛,刻于晚唐光化二年(899年),中壁刻有按时间排列的竖三世佛,正中托钵者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左边是过去佛迦叶佛,右边是未来佛弥勒佛,释迦牟尼身边有阿难、迦叶二弟子,左右壁刻有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象的普贤菩萨,诸天王护法以及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  △1940年,梁思成先生在三世佛龛前留影,看过北山石刻后,他留下了这样的赞叹,"(佛像)皆靓装冶容,如暮春花发,夏柳低枝,极逸宕之美……"(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造型与多宝塔下的大佛相似,为宋刻。</p> <p class="ql-block">  △诃利谛母龛,为宋刻,龛中诃利谛母凤冠霞披,慈眉善目,一副诰命夫人模样,传诃利谛母自己育有五百子女,却专去吃其它人的孩子,悟道后改邪归正,成了儿童的守护神,这个……,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她这是放下碗筷立地成佛。</p> <p class="ql-block">  △数珠手观音龛,刻于南宋绍兴年间,此尊观音长期被泥土遮盖,1933年才被发现,是北山石刻中的珍品,龛中左右壁刻有两飞天和两侍者,主壁是观音菩萨,高约一米出头,头戴宝冠,胸佩璎珞,衣带飞扬,赤足站立于莲台,身姿极其妙曼,菩萨手捻佛珠,檀口轻抿,浅笑嫣然,似乎是正在迎接解脱了苦难的世人,这龛中观音<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造型俏丽妩媚、动感十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span></p> <p class="ql-block">  △摩利支天女龛,为宋刻,极为精致,传说中的摩利支天女是佛教的护法神,这位三头六臂的女神脚踏彩云战车,手执各种兵器,在英姿飒爽地指挥作战,左右壁立有八位护法金刚,皆为武士装束,面容粗犷剽悍,形体孔武有力,北山石刻造像有浓郁的密宗风格,所刻凿的一些神佛在禅宗居多的内地寺庙,不容易看到。</p> <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龛,据考证为南宋绍兴年间所刻,水月观音的造型,是中唐画家周昉首创,取意菩萨静坐水边观看水中之月,在此种造型中,菩萨的坐姿一般非常随意,通常是一腿上跷,菩萨单手搁放或双手环抱跷腿的膝盖,在我的印象中,像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抱膝观音、四川安岳毗卢洞的紫竹观音以及在浙江金华出土的鎏金铜观音都是绝美的水月观音。本龛中的水月观音,头戴有飘带的桂冠式花冠,胸前有疏密有致的璎珞环饰,身披彩帛,极放松的盘腿坐于金刚座上,背光周围是绵延不断的群山,山中有一净瓶,观音的扬眉微笑动人心魄,有如春风拂面,感觉极其温暖。观音两侧,侍立有龙女和善财童子,令人有点忍俊不禁的是,这里的善财童子竟是胡子拉碴的老者,龙女也是中年妇女模样,想必是资助开凿此龛者,要求按他们夫妻模样施工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水月观音龛左右壁,刻有四位护法金刚,内侧两位为一头四臂,外侧两位则是三头六臂,金刚们身披铠甲,但样式有所区别,有的是山纹甲,有的是梅花状片甲,有的是井字形扎甲,使用的兵器也各不相同,有的持斧、鞭,有的持矛、剑,有的持刀、锏,有的持风火轮(乾坤圈?),个个作昂首怒目状,相貌倒是威严得紧。</p> <p class="ql-block">  △这是转轮经藏龛,央视(CCTV)来大足做节目时,称之为宋代石窟艺术之冠,龛中有明确纪年是刻于南宋绍兴年间,龛正中为一缕空石刻转轮藏,转轮藏在如今一些寺庙中仍可以见到,如河北正定隆兴寺,是存放经书之地,石柱上有胁侍菩萨像和缠绕的蟠龙,柱础为六角雕花露盘,八根石柱支撑上部六角形顶盖,顶盖每面均有精致的楼阁宝塔浮雕,整体造型为八柱亭式法轮形制,寓意法轮常转。</p> <p class="ql-block">  △由于石刻转轮藏的遮挡,窟正壁所刻已经是看不到,但左右壁造形秀美、雕刻精细的佛像还是可以看到,左壁有文殊菩萨、玉印观音、如意珠观音、护法天王(上图),右壁为普贤菩萨、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护法天王(下图)。</p> <p class="ql-block">  △图为日月观音特写,六臂造型的观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头戴花纹宝冠,胸前有成串璎珞,面如满月,鼻棱高挺,秀眉星眸,托举日月的手臂如纤纤玉笋,衬托出宛如少女肌肤的细腻,唐人有"菩萨似宫娃"的说法,实在是最贴切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  △北山石刻南段窟龛实景。</p> <p class="ql-block">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刻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如意轮观音为密宗所奉观音,一般造型为六臂,此窟中则化为三身,居中的观音左手持莲,右手在胸前结印,左侧观音一手手捧净瓶,一手举柳枝,右侧观音双手捧着玉如意,在窟中正壁以及左右壁雕刻有数十余身神佛,文武兼备、男女皆有,取如意轮观音身边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之意。</p> <p class="ql-block">  △孔雀明王窟,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孔雀明王为密宗本尊,也称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传说曾将释迦牟尼佛祖吞入腹内,后佛祖剖其腹而出,故有佛母之说,孔雀明王造型通常是一首四臂,乘金色孔雀,右边第一手执莲花,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执孔雀尾,身边有过去诸佛及未来佛环绕,本窟孔雀明王亦是此种造型,主壁及左右壁的佛陀造像有千尊之多。</p> <p class="ql-block">  △弥勒下生经变相,亦是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所谓经变相,简单地说就是把佛经的文字变成了图像,《弥勒下生经》为鸠摩罗什所译,说的是弥勒从出生到成佛的过程,弥勒生于生活条件极优渥的翅头末城,却觉得人的物欲太多,于是心怀忧虑常想着出家,后来他经过修行,成了未来佛。窟中雕刻的是弥勒一生中的部分故事,窟正壁所刻弥勒佛造型简洁生动,颇有几分唐风,佛头之上有涌出道道毫光的华盖,寓意光明普照,左右壁刻有大量的生活场景,看是在描述人们修行得道后居住的弥勒净土,其实却是宋代日常社会风俗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泗州大圣龛,刻于北宋,泗州大圣本名僧伽,是唐初在江淮一带云游的西域和尚,渐有盛名,景龙二年(708年),被唐中宗召入长安尊为国师,于两年后圆寂,其肉身被送回泗州临淮县(今安徽凤阳地界)造僧伽塔供养。</p> <p class="ql-block">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为九世纪末的唐刻,《观无量寿佛经》主要内容是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尽善尽美,同时根据凡人到达极乐世界的不同可能将其分成三类九品,即所谓九品往生,是净土宗崇奉的三大经典之一,现仅存南朝时的一种译本,龛中主壁上部是极乐世界,中部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观世音菩萨,下部为九品往生的种种类型,左右两壁刻有八功德池和十六观,工艺精湛无比,42座楼塔和578尊人像均刻画得精妙绝伦,为大足石刻中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观音地藏龛,为五代时期造像,正壁刻有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立像,据专家考证,观音地藏合像仅在大足石刻中出现过,龛中两位菩萨身后有水滴形背光,左右壁各有六朵祥云浮雕,内有十王、两司(十位阎王和速报司现报司)造像,两菩萨的造型是头像饱满,眉目清隽,构图雍容大气,承唐代造像风格,而身材却十分窈窕,衣饰开始繁复,有宋代造像韵味,五代为承唐启宋之期,造像上的过渡色彩自然也是十分浓厚。</p> <p class="ql-block">  △药王净土变相龛,刻于后蜀(五代十国之一)广政十七年(954年),此处的药王指的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不是孙思邈哦,造像的依据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药王经),其主要内容就是说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一样的极乐,本龛造像</span>分成两大部分,形式较独特,左侧为陀罗尼经幢,右侧是药师佛(已残)及日光、月光菩萨,即东方三圣,三圣下面是十二药叉神将。</p><p class="ql-block">(二)宝顶山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离大足城区有十多公里,海拔也是五百多米,这里的石刻和北山一样,也是地处一弯弯的山崖,只不过北山是新月形而宝顶山是U形,像这种刻有佛像的地形,当地人称之为佛湾,游客观瞻大足石刻,一般只是在宝顶山看看,这地方我来过几次,都是跟随大队人马集体打卡,想单独去北山是不可能的,此次终于有机会一个人蹓跶了,由于疫情防控人比较少,到达景区又早,两道新修建的入口我都是第一个进去,这包场的感觉还真是爽。</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年三月,国务院正式规定了文物保护单位三级保护管理体制(全国、省、县),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百八十处,宝顶山和北山摩崖造像均在名单内,抚摸着这六十多年前设立的标志碑,感叹岁月不居,倏忽,一甲子过去了,顺便说一下,本篇对宝顶山造像的介绍是从U形佛湾的左端(老入口)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  △甫入佛湾,首先看到的是两组道教雕像,宝顶山造像基本上是南宋时期的,但这两组则不早于清代,雕刻于此是要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吧。图为道教祖师老子与伏虎山君像,石刻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p> <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p> <p class="ql-block">  △图为正觉像,正觉在佛教中,是觉察悟道、修正成果的意思,一般认为这尊造像是柳本尊的成佛像,此像头顶两道毫光间的端坐者就是柳本尊,柳本尊在晚唐时出生,为五代时期流行于川渝一带的金刚界瑜伽部密宗(柳教)的创始人,他原名居直,俗姓柳,本尊在密宗中是坛城主神的意思,亦是信众对其的尊称,此尊造像手施十指相交的外缚印,密宗风格明显。</p> <p class="ql-block">  △牧牛图,南宋时期所刻的禅宗修炼理念造像,整幅造像约三十米长,刻有十个牧人十头牛,表面看是展现田园风光的放牛,其实在这里,牧人代表的是修行者,牛代表的是修行者难以驯服的心,牧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逐渐调整心意,悟禅入道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牧牛图终结部分附有偈语八句,"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炤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从野性难羁到终被驯服,从人牛相忘到人牛无踪,修炼过程至此,牧人也好,牛也好,二者已不再存有名相,不再露出痕迹,这就是佛家要告诉人们的禅意,世间万物都不是什么客观存在,无非是瞬息万变、刹那生灭的虚幻光影而已。</p> <p class="ql-block">  △佛湾最大的石窟圆觉洞的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雄狮此处含义有三,其一,是佛教的象征,其二,是佛家的保护神,其三,狮吼是如来说法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圆觉洞内,正壁为结跏趺坐的三尊佛像,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长跪的合掌菩萨为左右壁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寓意圆觉菩萨们轮流向三身佛礼佛问法。</p> <p class="ql-block">  △左右壁的十二圆觉造像,神采光艳照人,雕刻得极为精美,衣衫的皱褶无比逼真,璎珞上的珍珠似乎颗颗可数,菩萨前的香案竟然雕出了木质的效果,令人惊叹。所谓圆觉,即圆满觉悟,源于《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萝蜜。"根据佛经记载,十二圆觉的名次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普善首菩萨,由于窟内光线很暗暗,有的圆觉菩萨无法看清,实在是拍不出照片,各位见谅。</p> <p class="ql-block">  △护法神龛,刻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佛教丛林的入口处都有护法神,如一般寺庙进门即见四大金刚,此处为宝顶山佛湾的最初入口,护法神有九个,中间一位是释迦牟尼佛化身,左右分列的四位怒目金刚,称为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中,天龙八部是似人而非人并参与修行的神道怪物,共有八部,因以诸天及龙众为首,故被称为天龙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p> <p class="ql-block">  △护法神龛全貌,我觉得旁边的卧虎有点像憨憨的熊猫,嘿嘿。</p> <p class="ql-block">  △图为六道轮回龛,佛教认为,世界上生存的众生可分为六类,即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六类也叫六道,六道中的形体不是永远固定而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天人道的天福享尽堕落到畜生道就变为畜生形体,本龛中央是一个圆形巨轮,此轮是承载六道形体进行运转之轮,叫六趣轮,蓬头獠牙的扶轮者为无常大鬼,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在生存时都有善业和恶业,于是都会处于因果轮回之中,循环反复,无终无了,而唯一解脱轮回的办法就是修行,只要勤修戒、定、慧,断除无明烦恼,息灭三毒(愚贪嗔),就能修得正果而成佛,比如佛祖释迦牟尼的前世也曽是一只鹦鹉。</p> <p class="ql-block">  △图为广大宝楼阁,相传某宝山中曾住有宝髻、金髻、金刚髻三位仙人,他们效法佛祖菩提树下悟道于竹下修行,得道后地上重生三杆翠竹,竹内又各生出一童子继续结跏趺坐等待正觉,三仙下面的"宝顶山"三字为南宋大臣杜孝严于嘉定十六年(1223年)题书。</p> <p class="ql-block">  △华严三圣龛,是佛湾唯一的一龛站像,中尊为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左尊一般为文殊,但此处却是手捧金刚台的普贤,传毗卢遮那佛是密宗始祖,他直接传法给普贤菩萨,继而普贤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传法给其弟子龙智,龙智又传法给唐开元年间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其后经一行、慧朗、惠果等发扬广大形成唐密(汉密),但经唐武宗和周世宗灭佛后,唐密在汉传佛教中基本消失了,至五代时,柳本尊又自创了柳教,把汉密的历史延长了三百年;右尊为文殊,左掌托举七重宝塔,右手扶持塔身,普贤、文殊菩萨均头戴卷草花饰的天冠,三尊佛像高约七米,历经千年仍完好无损,实乃宋刻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华严三圣的高大。</p> <p class="ql-block">  △华严三圣身后有许多圆形小佛龛,里面的的佛像造型、神情、莲台都有所区别,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刻的华彩部分之一千手观音像,此像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崖面造像达八十多平方米,刻有近千只菩萨手眼,由于八百多年来风化水蚀等病害影响不断,历代对此像多有修缮,上一次是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开始的,用现代技术对千手观音像进行彻底整治修复,根据电脑成像,先模拟出修复对象的全貌,再用3D打印技术对对象缺失部位进行复制,复制件填充完毕后再修饰贴金,整个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复过程充满着高科技含量,漫步</span>新建的观音殿中,一幅楹联映入眼帘"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普渡众生,看殿上菩萨千支金手炳世界;修大手印,彻悟六字真言,欲登彼岸,问座下施主几许功德留人间。"不少游客驻步联前,低声辨读,似有所思,也似有所得。</p> <p class="ql-block">  △修复后的观音像有一千零七只手眼,美轮美奂,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刻华彩部分之二大卧佛,为南宋时刻凿,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半身卧佛像,卧佛是借用人们通俗的叫法,佛家则没有这种称呼,一般称为涅槃,就是去世的意思,但佛祖的涅槃又不是通常的死亡,而是修行圆满,脱离苦海,从此不再受生老病死困扰以及各种欲望的煎熬,进入永生不灭、尽善至美的极乐净土,所以此雕像正确的称呼是《释迦涅槃圣迹图》。</p> <p class="ql-block">  △《释迦涅槃圣迹图》的构图十分独特,造型处理上非常大胆,虽说涅槃之佛完全按照佛经所示的头北脚南,面西背东雕凿,但整个佛祖只有上半身,右肩还埋在地下,下半身则干脆隐入岩间,佛像身边有十多个造型各异的弟子,云端上的九位女像则是佛祖当年的内眷。</p> <p class="ql-block">  △我佛神态安祥,一卧千古。</p> <p class="ql-block">  △图为九龙浴太子,讲的是佛祖降生后,天上九条金龙为他沐浴洗身的故事,在印度原来的佛教传说中,为悉达多太子洗浴的不是龙而是蛇,但中国人认为蛇是邪恶的象征,不喜欢,于是把蛇改成了象征权威和吉祥的龙,九龙浴太子造像整体不好拍,分两部分吧,上图为上部,下图为下部。</p> <p class="ql-block">  △孔雀明王经变相,开凿于南宋,在北山摩崖造像中对孔雀明王作过介绍,此处就不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  △毗卢道场,宝顶山石刻的华彩部分之三,这里很长时间处于关闭状态,不开放,之前我两次来大足都没有看到,毗卢道场,就是密宗始祖毗卢遮那佛讲经说法之处,窟内造像表现的就是毗卢遮那佛给菩萨、僧众讲经说法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石门两边有天王护法,看其相貌和装束,就是英武的南宋将军嘛。</p> <p class="ql-block">  △石窟正中,凿刻有一座六角飞檐三层塔,塔的首层有四根镂空龙柱支撑塔檐,塔中头戴天冠的毗卢遮那佛手结密宗外缚印,口吐文理之光,正在庄严肃穆地给一干菩萨、僧众说法。</p> <p class="ql-block">  △窟中左壁在清代时坍塌,造像已然毁损,但右壁造像保存依然完好,有众多毗卢遮那的化身像和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以及金刚、天王等等,雕刻细致,非常精美,每一个角度构图都是绝妙,极其耐看。</p> <p class="ql-block">  △图为父母恩重经变相,本龛为南宋雕像,分上下两部分,共刻像四十四尊,上部为过去七佛半身像,下部为众生像,下部中央部分为投佛祈求嗣息图,其左右各有五组雕像,表现的是父母十恩,分别是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苦恩、推干就湿恩、哺育不尽恩、洗濯不净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以及究竟怜悯恩。《父母恩重经》是完全中国化的佛经,上面的造像自然也是佛教中国化后的产物,非常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摩崖石刻是柳本尊的弟子,南宋名僧赵智凤于淳熙六年(1179年)主导开凿的,历时七十余年营建成现在的规模,在投佛祈求嗣息的文字说明碑下面的文字碑中,镌刻着他的誓言,"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p> <p class="ql-block">  △图为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龛,造像表现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各种前世的修行、行孝、报恩的故事,龛壁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的半身像,周围共雕刻着佛祖不同前世的故事十二组。</p>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半身像下的石碑叫《三圣御制佛牙赞》,碑文为北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个皇帝写的佛牙赞颂文,石碑两侧镌有一联"唯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此联是宋仁宗赞文的最后两句。</p> <p class="ql-block">  △这龛造像是根据净土宗的净土三经内容雕刻的,属净土宗造像,名为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亦称西方净土变,全龛有二十多米长,造像面积达一百六十多平方米,规模相当大,本<span style="font-size: 18px;">龛构图可分为两部分,上部是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即西方三圣,下部及左右壁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核心内容"三品九生"及"十六观",</span>此龛正在维修,脚手架林立,全景没有办法拍到,图为西方三圣中的主尊阿弥陀佛和左尊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下部造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  △图为地狱变相龛全貌。地狱观是佛家思想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地狱的描绘日渐完整,主要内容是,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有报,戒恶向善,在唐代,吴道子等人都画过地狱变相,可惜作品今已不存,在摩崖石刻中倒是保存着更早的地狱造像,比如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以及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等,川渝地区也保存有为数不少的五代石刻和宋代石刻地狱作品,但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当数在南宋时凿刻的宝顶山地狱变相,此变相图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上方的十佛,即定光佛,药师佛,普贤菩萨,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第二层为中间的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王,十位阎王的左侧为速报司,右侧是现报司,共同构成了冥界十二殿;第三、四层则是下方的十八层地狱。</p> <p class="ql-block">  △在十位阎王中间端坐着地藏王菩萨,手托的摩尼宝珠放出道道佛光,其中两道上天,两道入地,表达了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要度尽六道众生的坚定信念,</span>其超度之心上达天堂,其怜悯之心下及地狱,"地狱不空不证菩提",此乃菩萨的大愿。</p> <p class="ql-block">  △十殿阎王。(局部)</p> <p class="ql-block">  △十八层地狱分别是,寒冰地狱、镬汤地狱、刀山地狱、铁轮地狱、拔舌地狱、粪秽地狱、鍪戟地狱、毒蛇地狱、剑碓地狱、锯解地狱、铁床地狱、黑暗地狱、饿鬼地狱、刀船地狱、截膝地狱、阿鼻地狱,阿鼻地狱是最底一层,打入此层则永世不得超生。本图显示的是其中的铁轮地狱、粪秽地狱、鍪戟地狱。</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刻的最后一龛是柳本尊行化事迹图,描述的都是他自残身体的惊世骇俗故事,龛壁正中为头戴毗卢遮那佛化像帽作居士装扮的柳本尊坐像,他右眼已眇,左耳残缺,左手断臂,右手结密宗手印,坐像两侧上层各有一胁侍菩萨,下层两侧各有一侍者,右侍者手捧耳朵,左侍者手捧断臂,耳朵和臂膀都是柳本尊自己割下的。</p> <p class="ql-block">  △唐光启二年(886年), 柳本尊于佛前发愿要通过"十炼"进行苦修,随即以束香烧灼手指,此乃十炼之第一炼"炼指",其后还有立雪、炼踝、 剜眼、割耳、炼心、炼顶、 舍臂、炼阴、炼膝等九炼,当他完成十炼之愿时,离大唐灭亡只剩一年了(906年)。</p> <p class="ql-block">  △柳本尊行化事迹图全貌。</p> <p class="ql-block">  △大约在三世纪时,古印度的阿旃陀佛教石窟文化,越过葱岭传入中国新疆的克孜尔和柏孜克里克,继而是敦煌,然后在其后的三百年里(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我们如今看到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中原王朝政治经济中心在唐宋时期逐渐南移,沉寂已久的石窟造像在中国南方的川渝地区掀起了又一轮高潮,九世纪末到十三世纪下半叶,大足石刻的开凿历史一直延续了近四百年,在南宋中后期,由一代高僧赵智凤主导营建的宝顶山石刻,更是将中国的佛教石窟文化推向了顶峰,大足石刻据考证是在1249年完工的,真是完工了吗?我看没有,请看图示的这尊大秽迹明王和身边的几尊明王,只雕凿完上身,下身则还是留着些许斧凿痕迹的石块,我们不知道最后一声锤凿的撞击声何时消失在大佛湾的山谷,但基本上应该在1279年之前,因为在这一年,最后一面大宋的旗帜从合川的钓魚台墜落,大足的摩崖造像当然也会画上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