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轨迹:6.小城日月

刘炳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第六章:通辽岁月 ——走上从教之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命运和我开了个大玩笑,高中毕业七年后的1973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时,我被人莫名其妙的顶了下来,哲盟招办的那顺主任安排我补录进入哲盟师范学校,高中毕业七年后又进入中专,可以说那时候我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低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在逆境中不应消沉,不该怨天尤人,更不要向命运低头,我要像贝多芬说的那样“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和命运抗争,为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来。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从容来到通辽,步入哲盟师范学校,迈出了我人生之路的关键一步,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确定了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1.我来到了通辽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3年12 月8 日我离开插队的科左中旗东扎布斯大队来到通辽市,到哲盟师范学校报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辽市是哲盟(相当于地区)所在地,是中国北方一个不大的小城市,但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交通的枢纽。上山下乡那会儿通辽就像知青心中的圣地似的,想要上趟通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跟出多远的门到大城市似的。虽然我们东扎布斯大队离烟灯吐车站只有七里地,花上一元钱坐上一个小时的火车就到通辽了,可我们每天都要参加劳动,没有机会去,也没有闲钱去溜达,在农村待久了,偶尔找机会去一趟通辽就像朝圣似的不易。现在我就要生活在这里了,不管怎么说这里也算是城市,我终于离开了农村,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总是向前迈出了一步,多少对我受伤的心灵带来些慰籍,人还是要随遇而安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通辽相当落后,用现在的眼光看那里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城市。当时知青当中流行一首对通辽调侃描述的顺口溜:“七十一条马路(其实一条马路),九十一座楼(就是一座楼),一条马路走到头,一个警察俩岗楼,一辆公交跑两头,一个公园两个猴,一步一个驴粪球。”说得虽然夸张些,但也基本上是对当时通辽市的写照。其实通辽当时也不仅仅有一座楼,还是有那么十来座楼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辽那时候主要大街两侧有不少市民居住的低矮土坯平房,毛驴车随处可见,市民家养的猪可大街的乱跑,根本不像个城市的样子。1975年有一次丁建宇来通辽出差,走时候我找学校老师借辆自行车驮他去火车站,路上躲闪不及撞到一头过马路的猪身上,猪倒是没什么事,站起来就跑没影儿了,倒是差点把我们俩摔倒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到了冬天,家家烧煤和柴禾取暖做饭,从黄昏开始远远望去通辽市区仿佛飘在黑色的烟雾中,由于气温低,煤烟升不上去,久久在低空滞留,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煤烟味,直到后半夜黑烟才慢慢消散。毫不夸张地说晚上要是在街上待时间稍长些,脸上鼻孔里都挂上一层黑油油的脏东西。那时候的通辽也算是地级市了,和现在的通辽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不过通辽那时候物价很低,三个人下趟小馆子花上个三五元钱连吃带喝挺尽兴的,牛羊肉凭票供应每斤才五角钱,冬天可大街都有卖牛羊下水的,四十斤一坨,每斤才七分钱,后来工作留在通辽,我们几个单身凑一块买来一坨,洗干净用大铁桶放炉子上炖熟了,就着牛杂喝点小酒,大快朵颐的吃起来,挺过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通辽市政建设虽然不怎么样,显得挺落后的,但在通辽生活的三年半总的感觉这座小城还是挺温馨的。通辽人对人很热情、友善,乐于助人,我们周边的人对我们这些知青都很好,让我们这些异乡人感受到了温暖。我们平时上街都是找组里的老师借自行车骑,他们总是二话不说的任凭我们使用,尽管他们家里供应的肉票有限,但每个月总是挤出一些分给我们,凡此种种令人动容,温馨的通辽留给我美好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在通辽市生活了三年半,从农村集体户来到城市,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由农民知青变成人民教师,我还是挺知足的。尽管这座小城市有着种种不如意,但它给我留下来的却都是美好的记忆和深深的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1975年通辽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1975年通辽市站前旅社)</p> <p class="ql-block">  (通辽市唯一的一座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张照片摄于通辽市唯一的一个小公园里,里面确实是只有两个猴,除了这两个猴再也没有其它的动物,也没有任何娱乐设施,小的可怜,没什么可溜达的。不过和同学、友人徜徉其间,畅叙闲聊也不失是一个消遣的好去处。有一次周日我们班里六个天津男女知青实在没什么地方可去,在小公园里待了大半天,席地而坐聊天打扑克,中午在附近小饭店买来点包子权当午饭,坐在公园里边吃边聊,大家在这里过了一个开心的周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步入哲盟师范学校</b></p> <p class="ql-block">  哲盟师范学校位于通辽市的北部,从通辽火车站一直往北走上半个来小时就到了。通辽市当时只有两路公交车,从火车站到主要街道往东西各一路,每路可能只有一辆公交车运营,一天也见不到它的影,反正我在通辽三年半从来没坐过公交。平常我们外出不是步行就是花上两三角钱坐毛驴车,火车站和大街上到处都是毛驴车,坐它很方便,就跟现在打的一样,我们称它为“驴吉普”。</p><p class="ql-block"> 哲盟师范校园挺大,但建筑很一般。学校没有一座楼,(整个通辽才七十一座楼,😄)教室和办公室以及学生宿舍都是一排排的平房,但很整齐划一,主路两旁几排白杨树高大挺拔,校园操场有四百米的跑道和足球场,教师办公室前面有几个篮球场和排球场,课余时间男女老师们常常出来打打球活动一下,我当上代课老师后也常和他们一起打球,几乎每天下午打一场篮球。</p><p class="ql-block"> 我到哲盟师范时候已是12月份,我是补录的,比正常录取的学生晚来了两个多月。那一届学校共招了十二个班六百来人,我被分到了七班,我是老高三的,在班里岁数最大,班里有十几个天津和北京知青。上课讲的都是从初中内容讲起,我根本不用听课,但我从来都是按时上下课,老老实实坐在位子上,别让人觉得和大家格格不入、傲气十足似的,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班集体中。</p><p class="ql-block"> 学校没有暖气,各屋全靠烧煤取暖,学生宿舍屋里对面是两铺土炕,每屋住十几个人,跟集体户里差不多,睡觉时也是人挤人的,好在下乡几年已经习惯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师范学校,食宿免费,学生食堂挺大,可同时容下上千人用餐,每十个人一组,围着一张长条桌站着用餐。几百人吃的菜都是两口大铁锅熬的,大师傅用铁锹当炒勺,少油无酱的,可以想象出那个菜的滋味;每周两顿细粮,其它各頓都是做成园台状的窝头。每月每人定量30斤,男生普遍不够吃,好在同一餐桌的女生吃不了,剩下的都让给男生了。到了吃细粮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人家女生吃不了把自己的那份馒头拿走,或者让给关系近便的男生。不管怎么说总比集体户吃了上顿没下顿强多了,到饭点别管好坏总能吃上饭,我还是挺知足的。</p><p class="ql-block"> 学校为了省煤节约开支每年冬天早早就放寒假了,或者安排二年级的学生下去实习。我1973年12月8日到学校报到,1974年1月5日学校就放寒假了,我和班里同学相处了不到一个月,基本上算是熟识了,班里六七个天津知青虽然共同语言多一些,关系自然亲近一些,但我们对当地农村来的同学从不轻视,和他们相处的挺好,在同学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寒暑假我们回津时不少当地同学都去火车站为我们送行。</p> <p class="ql-block">  (和班里部分同学在校门口合影,后排右二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  (和同一小组同学在教室前合影,后排中间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  (和班里同学在篮球场上,前排左二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  (摄于1974年1月学校放寒假回天津期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当上班级体育委员</b></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春节过后返回学校不久班里进行改选班委会,全班投票选举,原来的体育委员落选,其余人员继续当选,我荣幸的被大家选上了,我多少有些意外,我跟班里同学仅仅相处了一个来月,有不少人还不太熟悉,没想到大家这么信任我,我一定努力工作回报大家的抬爱。班委会分工时别人都是留任,只有体育委员空缺出来,我只得当体育委员了,不管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好,这是我人生的信条之一。</p><p class="ql-block"> 班里同学和党团支部及班委会对我的工作大力支持,我刚接手体委工作不久,学校就下发通知5月份要举办田径运动会,这是我施展组织能力的机会,接到通知我立即行动起来,动员有运动天赋的同学报项目,看他们的能力帮着参考报什么项目适合他们参赛,把这些同学组织到一起组成班级运动队。每天早上六点之前我挨宿舍的叫同学们起床,我跟着运动队的同学按项目训练,其它同学随意锻炼身体,这样坚持训练了一个来月。由于下手早,准备充分,在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别的班的老师见到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纷纷说老张这回你露脸了,张老师高兴的合不拢嘴的一个劲的笑,他当了多年的班主任这可是他的班级开天辟地的第一次拿到前三名的好成绩,他能不高兴吗!</p><p class="ql-block"> 暑假后学校组织篮球赛,我们班奋力一搏获得第二名,我是班级篮球队的一员,既参与组织又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我特别开心。</p><p class="ql-block"> 听到学校要组织排球赛了,班里会打排球的没几个,我赶紧把同学们组织起来,抓紧训练,一些从来没摸过排球的愣是练成了班里排球队的主力。在学校组织的排球赛上,我们班男女队双双获得第三名,我同样是排球队的成员,每场球都下场参加了比赛。</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在各项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接连取得好成绩,离不开全班同学的努力和大力配合,也离不开我为之付出的心血。对于我的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组织能力班主任张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张老师一举扭转他以前班级体育活动的劣势,别提多高兴了。</p> <p class="ql-block">  (班级篮球队训练之后,前排右一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  1974年7月底学校放一个来月的暑假,我们班的几个天津知青结伴回津过暑假。</p><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张照片摄于1974年暑假回津期间,和同班的几个天津知青同游水上公园。这是我自1968年下乡以来,头一次夏天回津。天津还是我熟悉的那模样,但心情却是不一样的了,“少小离乡老大回”,早已物是人非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集体中毒”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哲盟师范学校在通辽市西大桥的西边有个面积不小的农场,从学校走到农场大概得一个小时左右。农场主要是种各类蔬菜,供学校食堂食用,每学期各班轮流去农场劳动十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4年秋天轮到我们七班去农场劳动,大家背上行李兴冲冲地出发了,我那时被学校安排到数学组当代课老师而没有随班级去农场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刚刚到农场劳动了三两天班级的同学们就被学校用车拉回了学校,我挺奇怪的,忙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班级发生了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同学们到了农场见到有太多的新鲜蔬菜,顿感兴奋,平时在学校食堂用餐都是水煮菜,且十人一盆每人分到一小碗,这回菜有的是可以敞开了吃。上午大家摘回来了一堆豆角,天津知青王玉堂自报奋勇要给大家做回炒豆角改善一下伙食。哪成想锅里豆角放太多了,炒时没炒透,个别的没炒熟,大家吃了之后,一会儿的功夫不少人都吐了,当时谁也不知道豆角没炒熟吃了会食物中毒。赶紧送到医院就医,医院也没查出原因来,后来市里防疫站对食物化验后才得出食用没炒熟的豆角引起食物中毒的结论,不然还怀疑是否有坏人投毒呢!好在中毒都不太严重,休息了一两天同学们又都返回农场劳动,虚惊一场,不过大家也长了点见识,增加了些生活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初登讲台</b></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暑假归来,我们班级升入了二年级。新学期上了两个来月的课同学们就要返回各自的公社和大队实习去了,实习直到寒假结束。在同学们准备实习前的10月16日学校通知我到学校数学组担任代课老师,准备给新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讲数学课。这个消息来的太突然了,我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学校六百个学生中只留下我和另一名天津老高三的张炳耀两个人当代课老师,不知是谁推荐的我?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内情。</p><p class="ql-block"> 学校对我们两人按正式教师对待,给我们安排了一间教师宿舍,在教工食堂吃饭,每月发给我们26元的生活费(代课费?),数学组给我们每人配备了一张办公桌,各种办公用品齐备,我有点不敢相信我真的成了师范学校的老师啦?可这是真实的,摇身一变我真的由学生变成学校的“老师”了,待遇有了很大的变化,身份突然间改变我一时半会儿还没醒过味儿来,却招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要知道这可是向将来毕业分配时能留在通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谁不想将来毕业分配时能留在通辽市里,这是每个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事,可这毕竟是可望不可及的,能留在通辽市里工作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在众人眼里我们是幸运的,是命运眷顾了我?我不这样认为。我一直是在和命运抗争,在我人生低谷中来到了哲盟师范,我没有沉沦,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从不消极,更没有虚度光阴,而是脚踏实地的去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为自己赢得了一片新天地。</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16日我开始到哲盟师范数学组备课,10月23日我就要登上讲台开始讲我的第一节课了,留给我的备课时间仅有一周,我对初登讲台既期待又紧张,更多的是紧张。这对我来说是新的开始,从何处着手准备,我有些茫然。教务处发给我一套吉林省中学数学1——9册教材和配套的教辅书,发给我几本教案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几张表格,剩下的事就由你自己看着办了。至于一学期讲多少内容没人过问,全由我自己订计划,至于一节课能讲多少内容我当时也不知道,没实践过只得摸索着来。也许是当时处在“文革”中,没有人愿意多管闲事,我到数学组的时候,正赶上数学组原来的组长刘玉厚调到总务科当科长去了,从市里调入的新组长王文泽老师还没来,所以组里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反正是交给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初来乍到数学组,不知就里也不好问别的老师,别让人看不起你,什么都不知道还给学生讲课,只得自己摸索着干了。</p><p class="ql-block"> 备第一节课时,我不清楚一节课到底能能讲多少内容,我怕到时候别没得讲了晾在讲台上,我就尽量多备出些,事后到下课一看我准备的内容够讲好几节课的。害怕初登讲台紧张忘记该讲的东西,沾在黑板上,我是备课+背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把课上该讲的内容反复背下来,好在记忆力是我的强项,我把课上该讲的例题都背下来了,以致我讲课时可以不看教案,一气呵成连贯的讲下来。后来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做到讲课时从不看教案,挥洒自如,我讲的课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当然这里面付出的心血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好评、喜欢和拥戴,你就要尊重学生,认真地备好、讲好每一节课,这是不折不扣的良心活儿,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敢偷一点懒,教师是“人样子”,爱岗敬业、心存敬畏、时时鞭策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督促我必须兢兢业业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对初登讲台的第一节课准备的十分充分,当我真的登上讲台开始讲课时,面对几十双眼睛紧盯着我,难免有些紧张,多亏了我准备的是充分、充分,再充分,学生们没觉出我是初登讲台的新教师,可我的手心里已经冒汗了,一度心跳也加快了,但我很快就稳定下来,我圆满地讲好了我的第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越来越喜欢教师的工作,讲课有些上瘾了,要是几天不上讲台总觉得缺点儿什么似的。</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段时间教导处的姚主任和驻校“工宣队”人员先后听了我的课,他们事先都不打招呼,我走进教室上课时发现他们已坐在教室后面了。我已经讲过一段时间的课了,每节课我都认真备好,准备的特别充分,见此情景我并没有紧张,我清楚这是我表现的好机会,于是我挥洒自如的讲起课来,事后他们一致认可我的课,认为我讲得挺好。</p> <p class="ql-block">  (在数学组里备课。精雕细琢,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p> <p class="ql-block">  (虚心向班主任张树芳老师学习。)</p> <p class="ql-block">  代课期间闲暇之余时而到通辽师院溜溜,我们集体户的谢鸿冀是师院73届物理系学生,我时而去他那看看,打打乒乓球什么的。元旦转天晚上闲来无事我又到他们那转转,刚好赶上他们庆元旦活动屋里有一些乐器,我拿起两样比划一下,其实哪样我也不会,摆摆样子而已。</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摄于1975年4月份,原来的七班同学分开后合影留念。这学期面临毕业,学校为使毕业生适应教初中的需要在这学期开始时重新分成数学、语文、物理、和化学几种不同的专科班,任由学生自己报名选择。第三排左边第五人为班主任张老师,最后排左四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  1975年毕业前夕和同班天津知青王玉堂在学校礼堂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留校任教</b></p> <p class="ql-block">  我任课的第二个班的学生即将毕业了,其实他们是与我同届的同学,随着他们毕业我也即将结束代课生涯,也面临着毕业分配。这个班学生的年龄和我相仿,班里有三十多个天津和北京知青,这个班的数学课全部都是由我一个人教的。学生们和我关系特别好,我只是一名代课老师,和他们又都同是知青,感情相近,他们感到我平易近人没什么架子,对我的讲课评价特别高,此刻我有一种成就感,经我的手培养出了一批人民教师,桃李初绽放,我感到无比的欣慰。祝同学们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有所作为,青出于蓝胜于蓝!</p><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是我教的数学四班的毕业照。 第二排左二为本人,左四是数学组长王文泽老师,左五是教学副校长白淼,左六是校长陶克套。</p> <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份我们这届学生毕业了,面临分配问题,留通辽名额少的可怜,可毕业生有六百人,人人都渴望能留在通辽,学校怕分配时候纠缠不清,找的人太多不好办,于是想出妙招,让所有的毕业生全部回到自己原来的旗县等候通知,学校把分配通知书邮到各旗县,再由各旗县把分配通知书发到学生手中。这样少了好多麻烦,你赖在学校找人托关系也没用。</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学校之前学校政工组织部长找我和其他几个人分别谈了一次话,主要是了解一下个人情况,有没有对象什么的,然后让我们回各自旗县等候通知。虽然他没明确告诉我们学校要留下我们,但心照不宣,我们几个人心里清楚如不出意外的话我们几个人将返回学校工作,只是怕引起不必要麻烦,才让我们回旗县等候通知。</p><p class="ql-block"> 离开学校后,我回到科左中旗的保康等候通知书。到保康几天后很快我就接到学校发来的通知书,让我到哲盟师范学校报到。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我还是激动了一番,毕竟我是从六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专学校的一名正式教师了,众人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纷纷向我表示祝贺,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不得不说哲盟师范学校的风气还是很正的,学校领导大多是学者型的,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不开后门,不任人唯亲,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拔人才,确实是难能可贵。这些方面我通过自身的经历体会的太深了,作为一名知青,在当地举目无亲,无人可托,也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像我这样的能留校任教靠什么?只能是靠我的努力工作,靠我的人品及各方面表现赢得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我感谢哲盟师范学校领导给了我发挥自己能量的舞台,让我有了这么好的发展空间,我要对得起“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出一番事业来。</p><p class="ql-block"> 10月6日接到分配通知书,我急忙赶回东扎布斯大队,收拾一下我存在于会计家里的物品,告别了于会计和村里的乡亲们,10月8日我赶到哲盟师范学校报到,从此我正式的开启了我的教师生涯,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为之庆幸,为之骄傲!</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我这个人动手能力太差,如果到工厂工作,我一定不是一个好工人,幸好我当了教师,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我如鱼得水,一路顺风,成长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直至担任学校领导工作,正如我1973年接到哲盟师范录取通知书心情郁闷时做的那首打油诗自嘲的最后一句“塞翁事孰料?”因祸得福,我从事了自己有发挥空间的职业,有了挥洒自如的舞台,接下来就全看我自己如何表演了!</p> <p class="ql-block">  留校工作半年多了,1976年5月1日学校放假,我闲来无事准备上街溜溜,走到校门口处正遇上同组天津知青张宗桓和他哥哥在那拍照,他哥哥从上海出差顺路来通辽看他,盛邀我和他哥哥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工作期间除了搞好教学讲好课以外,指导学生教学实习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哲盟师范学校每届二年级的学生都要有两个多月的教学实习期,一般的实习都安排在冬季,学生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公社大队,自行接洽实习学校,哲盟师范往各旗县派两名年轻的带队老师,下到各个旗县,到各实习点看看,指导学生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十分辛苦,两个月的实习期间几乎马不停蹄地跑遍整个旗县,奔走在各个实习点之间。1975年我被学校派到科左后旗当带队老师,1976年冬我到扎鲁特旗当带队老师。扎旗在哲盟最北边,那年月坐长途汽车得五六个小时才到,早六点多就从通辽汽车站发车,汽车四面漏风,那时汽车哪有空调,一坐好几个小时,腿脚冻的僵硬,我穿上军凤给我邮来的石油工人劳保发的大头鞋,感觉好受些。至于路况就别提多差了,从通辽开出一个来小时过了舍伯吐镇路况是越来越差,沿路是越来越荒凉,还有挺长一段路是土路,沿着大车道行进,一路颠簸,下车时我差点吐了。实习期间我往返学校几趟,汇报实习情况,每次我都特别怵头坐这个车。</p><p class="ql-block"> 至于下到各个实习点那就更不容易了,扎旗地广人稀,各个点之间相距甚远,有的地方不通车,我们两个带队老师只好步行几十里前往。有一次到了扎旗最北边,翻过一座土山时见到一只不知是狼还是狐狸的站在雪地里和我们僵持着,吓得我们俩赶紧绕道走开。到了公社听人家说这地方再往北就到蒙古了,这里是纯牧业地区,学生交学费就是每人交给学校点牛肉干。想不到在学校工作还遇到这样传奇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7.畅游莫力庙水库</b></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16日为了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通辽市要求市里和盟直属单位分别组织游泳队到莫力庙水库参加游泳活动。学校把我们十来个会游泳的组成一个队,用学校的大解放拉着我们去几十里外的莫力庙水库,我们来回坐在车上兜风,感到挺惬意,一路上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到了水库,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下水,我们学校的游泳队一字排开,前面有一个大横幅木制标语牌子,我们在牌子后面边游边推着牌子前进。通辽这地方会游泳的人少,一般单位出不来游泳队,估计参加活动的游泳队也就是一二十个,每队也就游了二百多米,很快活动就结束了,接下来自由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学校游泳队部分队员合影留念,后排左一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不少人感到不尽兴,大老远的跑来没用一小时就结束了,有些恋恋不舍,纷纷留在水库里继续游着。特别是有些单位的知青职工,平时在市里没地方游泳,这回好不容易来到这么开阔的水面可得好好游上一回。于是他们向着水库深处游去,有几个人越游越远,离开岸边有好几百米了,人们只能看到一个个小黑点。突然之间狂风大作,天昏暗下来,倾盆大雨瓢泼而下,人们望向那些游向水库深处的几个人,不禁为他们担心起来。仅仅过了几分钟雨过天晴,这时不幸的消息传来,有一个知青在这阵雨中不幸遇难了。一场挺好的活动,让这场灾难搅了人们的好心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8.调往吉林油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军凤1972年11月21日选调到吉林省扶余县的吉林油田(七0油田)工作,我1975年10月份留在内蒙通辽市哲盟师范学校工作,我们两人工作就绪,该考虑成家了。1976 年1月份军凤来到通辽,我们办理了结婚登记。两地生活了一年多,无奈油田不放人,只得考虑我往油田调动了。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办成了调动。1977年4月份的一天,我拿着学校开的介绍信到哲盟组织部开工作调动介绍信时,负责开介绍信的人拿出厚厚的两大本已开过介绍信的存根对我说:这是今年我经手开的所有工作调动的介绍信,都是从县里往市里调动的,只有你这一份是从市里往县里调动的,太可惜了,你要不要再考虑考虑。我说不用再考虑了,油田工作艰苦人们都想调走,油田那边不放人,但是想调入也不容易,费了好大劲才办成的,为了生活我只好调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所教的班级听说我要调走了,学生们都恋恋不舍,我和这个班的同学感情特别深。他们班的班主任是个五十来岁的老太太,身体不太好,家里还总有这样那样的事,学校经常安排我代理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1976年春天我曾带队跟他们一起去开鲁县劳动,和他们男生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听说我要调走了,班里为我举办欢送会,会上不少同学热情洋溢地发言,对我都是溢美之词,班长代表班级把全班同学凑钱给我买的脸盆等一些生活用品交到我手上时,我眼眶湿润了,东西有价,情义无价,这是同学们和我的至深情谊,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从心里舍不得离开我的学生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学校也专门为我举办了欢送会,各组都派代表参加,会上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工作做出了充分的肯定,我的三年半的付出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学校专门为我举办欢送会,我十分感动,谢谢学校领导几年来对我的信任和培养,给了我这个表演的大舞台,使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受到了学生们的拥戴,我知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别了,哲盟师范学校,——我成长为人民教师的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别了,通辽,——我生活了三年半的温馨小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辛辛苦苦工作了三年半的地方,我为之奋斗取得初步成功的地方,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留市里的机会,这一切都将离我而去,我感到些许的遗憾,通辽、哲盟师范我舍不得离开你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7年4月下旬我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离开了通辽,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奔赴吉林油田。我坚信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等待我的将是一段新的生活,我充满了期待。</span></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通辽时期的我)</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请看下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