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十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年交大

陆老师

<p class="ql-block"><b>上海交通大学,1896年创建,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早期高等学府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上海交通大学校内16处早期建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包含:华山路校门、老图书馆、新中院、中院、新上院、工程馆、科学馆、北四楼、执信西斋、文治堂、总办公厅、体育馆、新建楼、盛宅、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共计16处文物本体。</b></p><p class="ql-block"><b>我们一起走进百余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欣赏这16处早期建筑,欣赏这16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起聆听震撼人心的凝固交响乐。</b></p> <p class="ql-block"><b>一、交通大学华山路校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华山路校门为明清宫殿式,三开暗红色大门,朱红墙体,碧色琉璃瓦。门口右方挂“交通大学”校名铭牌。一对高大石狮子雄踞左右,稍前方,两座汉白玉的桥头灯柱悄然肃立。在魔都市中心,带着浓郁民族风格校门建筑丛林中,显得与众不同。</b></p><p class="ql-block"><b>学校大门建于1935年,沿用至今。1985年进行大修。校门基座及墙裙采用古朴石材,砌以清水砖墙,并用白石灰勾缝。校门拥有传统中式建筑梁、枋、斗拱等部件,屋顶饰以彩画,校门外有校门桥,初建时为木桥,1926年校庆30周年时,1927届校友捐资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后因华山路扩建,河渠被填平,但校门桥栏杆和灯柱至今保留,栏杆上仍镌刻“校门桥”三字。</b></p> <p class="ql-block"><b>交通大学老校门</b></p> <p class="ql-block"><b>上海交通大学,1896年由清政府创立的南洋公学,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两所大学之一。上海交大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早期高等学府所在地。徐汇校区内风格各异的建筑并存,一定程度展现了上海地区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历程,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变革,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校园发展历程的印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1896年清政府创立的</b><b>南洋公学</b></p> <p class="ql-block"><b>二、交通大学老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b>老图书馆1919年落成,清水红砖、精致典雅,脉脉书香萦古楼,白色浮雕映衬在树木绿荫之下,建筑的艺术与魅力,成为高雅文化象征。</b></p><p class="ql-block"><b>老图书馆1918年开工,1919年建成。它也是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象征的标志性建筑,它也出现在许多电影电视和摄影作品中。</b></p><p class="ql-block"><b>该楼为三层楼洋房,既有代表西方古典主义罗马科林斯柱头风格,也有巴洛克建筑的细部雕刻、山花及对比色彩的运用。现在交大老图书馆,是交大校史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西方古典主义的罗马科林斯柱头</b></p> <p class="ql-block"><b>老图书馆走廊顶的雕花,柱子精致漂亮的柱头。清水红砖老楼,精致典雅,脉脉书香萦古楼。</b></p> <p class="ql-block"><b>老图书馆背面,是学校办学初期留存下来的南洋公学界碑、石碾和</b><b style="font-size: 18px;">一些石质物件。</b></p> <p class="ql-block"><b>南洋公学界碑、石碾和</b><b style="font-size: 18px;">石质物件</b></p> <p class="ql-block"><b>三 、盛宅</b></p><p class="ql-block"><b>“盛宣怀宅”是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夫人为其孙在公学读书所建的私宅,闹中取静,环境优美,又与学校老建筑整体建筑风格非常和谐。盛宅现在是交通大学校友之家。</b></p> <p class="ql-block"><b>四、新中院</b></p><p class="ql-block"><b>新中院是一幢中西合璧两层砖木结构小楼,百年历史老建筑。虽体量较小,形体简单,但它是交大校园中除中院和上院之外最古老建筑,见证百年沧桑风雨和历史变迁。</b></p><p class="ql-block"><b>新中院建宣统二年(1910年),是一座有九十多年悠久历史的校园建筑。新中院为传统砖木结构“外廊式建筑”“康白渡式”风格(即买办式风格)。建成后曾为男生学生宿舍,建国后作为院系办公场所之用。楼高二层,口字形平面,中央留有天井。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外围有贯通四周的走廊。</b></p><p class="ql-block"><b>该楼中西合壁质料典雅。著名校友凌鸿勋、陆定一等曾在此楼住过。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五、北四楼</b></p><p class="ql-block"><b>北四楼是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最早的无线电台所在地。无形的电波掠过,高耸的发射柱传递着四面八方的讯息。</b></p> <p class="ql-block"><b>六、科学馆</b></p><p class="ql-block"><b>一幢三层楼的古建筑一一科学馆,此建筑落成于1946年,迄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b></p> <p class="ql-block"><b>七、中院</b></p><p class="ql-block"><b>中院,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这是目前校内唯一一幢建成于19世纪的教学楼,也是上海交大百年校园的历史原点,见证了中国人创办新式学校的新思想和新实践。</b></p><p class="ql-block"><b>中院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夏,初建时为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风格。1999年学校对其进行了复原性大修,房屋结构由原来的砖木结构变为钢筋砼框架结构,因而外观较新。</b></p> <p class="ql-block"><b>欣赏上海交大最古老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b>八、新上院</b></p><p class="ql-block"><b>上院,采用英式维多利亚风格,外立面为典型的三段式形式,底层拱券外廊,两侧有断山花,门窗券式精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上院建筑有不均匀沉降现象。1953年拆除,在原址上建造了新上院。</b></p><p class="ql-block"><b>新上院建于1954年,属中国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主体结构遵循苏联建筑风格,立面多以民族纹饰装饰。总平面呈工字型,高五层,其中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主楼后部有若干阶梯教室与活动室。新上院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b></p> <p class="ql-block"><b>交大校内的日晷</b></p> <p class="ql-block"><b>九、史穆烈士墓</b></p><p class="ql-block"><b>史穆烈士墓,穆汉祥和史霄雯在校时分管学生自治会工作,在迎接上海解放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倒在光明来临的前夜。</b></p> <p class="ql-block"><b>十、“五卅纪念柱”</b></p><p class="ql-block"><b>“五卅纪念”柱1925年建,柱高5米。陈虞钦参加“五卅运动”游行时,被英巡捕开枪致死。南洋公学附中学生吴恒慈闻讯后激愤而亡。南洋公学师生员工及各界代表为陈虞钦和吴恒慈举行追悼会。学校为陈虞钦、吴恒慈立永久纪念柱。</b></p> <p class="ql-block"><b>十一、体育馆</b></p><p class="ql-block"><b>体育馆,技术先进、设施齐全、功能多样,在当时中国高校中首屈一指。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屋架,其内外装饰简洁统一,处处都体现出建筑师的用心。</b></p><p class="ql-block"><b>交大体育馆建成于1925年,为全国高校建立最早的体育馆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十二、新建楼</b></p><p class="ql-block"><b>新建楼北邻体育馆,南邻浩然科大厦,东边是大草坪,与图书馆和老校门遥相呼应。于1953年建成,建成后一直作为教学楼使用。</b></p> <p class="ql-block"><b>十三、总办公厅</b></p><p class="ql-block"><b>上海交通大学总办公厅,原名“容网堂”,是为了纪念我国最早留美的爱国学者容先生而命名。</b></p><p class="ql-block"><b>总办公厅1933年建成。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该楼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行政中心。设计师为庄俊,门额上的“总办公厅”四字为胡汉民所题写。</b></p> <p class="ql-block"><b>十四、工程馆</b></p><p class="ql-block"><b>交大工程馆,建成于1932年,一座现代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交大工程馆的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从建筑艺术价值看它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有显著地位,是艺术装饰风格的早期代表。</b></p> <p class="ql-block"><b>十五、文治堂</b></p><p class="ql-block"><b>上海交通大学百余年历史中,徐汇校区先后有两个礼堂:文治堂与新文治堂。1900年上院落成,在其后中央有一个可容纳500人小礼堂,是全校集合之所。后为纪念校长唐文治,将它命名为“文治堂”。</b></p> <p class="ql-block"><b>十六、执信西斋</b></p><p class="ql-block"><b>执信西斋建造前,交大校园建筑集中徐汇校区东部。执信西斋拉开了交大徐汇校区整个格局的向西发展,也奠定了徐汇校区西区在此后的区位功能方向——学生生活区。</b></p><p class="ql-block"><b>执信西斋始建于1929年。初名西新宿舍,为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而执信西斋。</b></p> <p class="ql-block"><b>建于1931年的执信西斋,是当时设施最全、最先进的宿舍,在电话还未普及的年代,这里已有打直线电话的条件,还可以洗热水澡。备受尊敬的“中国航天之父”、交大1934届校友钱学森曾在此居住。</b></p> <p class="ql-block"><b>饮水思源,一座铸有交通大学校徽的纪念碑,位于执信西斋前。最早修建于1933年,现址为1979年重建的复制品,执信西斋前的喷水池中央。纪念碑上方铸有80齿的交通大学校徽。</b></p> <p class="ql-block"><b>上海交通大学,徐汇区华山路 1954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