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打不倒的父亲

Steven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父亲是个乐观的人,一生饱受生活折磨,却始终保持着斗志,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span><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说奶奶开始生的好几个孩子都不幸夭折,父亲是家里第一个存活的孩子。他小时候得过天花但还是顽强的扛过来了。父亲1947年出生,那时候奶奶娘家还是老家胡家大湾最有名的地主,家里还有钱有地,奶奶还是娘家唯一女儿。父亲的童年很幸福,他小时候被两个家族人宠爱。有人说:</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有着坎坷的一生,却总是保持着乐观,我想他就是那种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着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上学时是个妥妥的学霸,据说《岳阳楼记》那样的长古文,他读过几遍即可背诵。那时候大多数人不识字,是知识稀缺的年代,他的同学大多都去做老师,或者在镇上政府机关当干部,但父亲出身不好,是没有机会继续上高中或当干部的,初中毕业后没能继续上学,下地当农民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爷爷做过队长,“四清运动”时被村里穷苦的贫农诬陷:没收地主财物时有一根金手镯没有交公。爷爷被带走,遭受了残酷刑讯逼供,也没有查出什么结果,给什么结论,事情也就不了了之。爷爷带着满身伤痛的身体被放回家,没几天,就过世了。家里没什么人敢有追责动作,加之缺乏维权意识,自然地选择了息事宁人。爷爷离世那年,父亲21岁,刚结婚,父亲还有一个妹妹和二个弟弟,最小的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主劳力少,贫穷就成了这个家庭最深重的灾难,全家再怎么拼命劳动也难吃上顿饱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0年代到70年代的农村还是穷苦出身人们的天下,势单力薄的父亲在村子里是被欺负和打压的对象😅。可能是因为认识字,父亲被选派到酒厂去做工人,没干多久,酒厂想把父亲留在工厂,村里掌握话语权的贫下中农马上要求父亲回来,他们不想父亲被酒厂转成城镇户口。后来父亲又被选派去窑厂帮工,窑厂要求父亲留在窑厂工作,这样就是工人了,也得不到村里贫下中农干部的批准。再后来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下乡到家乡工作,选了父亲做助手。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作者是日本人的关于水稻🌾方面的书,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试管,试管密封着各种各样的稻穗。记忆中很多年来总有邻居来告诉父亲水稻🌾生长和病虫害状况,询问父亲处理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农村还在搞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时候,凭工分是无法让全家人吃饱肚子的,父亲总是找各种理由偷偷跑出去做点小生意,想办法贴补家用,那个年代这就是投机倒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段时间父亲不幸被后村五队的拖拉机🚜碾压伤了大腿,手术后无法出工 ,躺家静养,也没有闲着,买来工具材料自学篾匠,在家编竹筐让母亲拿出去换钱。后来闲时也他偶尔也做做篾匠活,手艺很不错,编的收纳框,好看又实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0年代分田到户,父亲可以自由的施展手脚了,他对土地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他种的地,亩产村里最高的,种出的谷子颗颗金黄,粒粒饱满,每每收获季节,村里人总是拿自己收的谷子来换回去做来年的种子。他总是村里那个开先河的人,除了水稻🌾他还种过荸荠,油菜,西瓜,承包的土地只有区区几亩地,再怎么折腾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农闲时他做小生意,主要是做鱼🐟贩子,从小集市买鱼,坐公汽到市里去卖,赚一点差价,每天几块十几块的赚。早上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结冰,他都是全村第一个起床的人,弄到下午二三点钟回家,这样持续了好几年,慢慢的家里的经济情况开始好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分田到户的农村,耕牛成了私人财产,每到冬天总是有牛🐮冻死老死,父亲把这些刚死的牛卖回来,处理后再把牛肉拿到集市上售卖。渐渐的,卖出了市场和口碑,开始有人把不需要的或者没有劳动能力的牛卖给父亲,父亲开始学着杀牛,做起了牛肉生意。这是个又累又脏的活,一头牛,从杀,清内脏,去骨头,往往二三个人要一整天。牛肉在不同的二个小集市(柳河场,花台)同时售卖,有一部分牛肉是要处理好先用板车拉回家,早上再拉去集市,我记得每天都是晚上八九点才能拉回来。早晨还要早早起来,不可以错过任何一个早集市的,整整一个冬季没日没夜,不能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8年后,我到离开家乡到深圳打工了,也少回去,对父亲的事情也少注意。有一次电话中他说,他在家乡白湖包下了一座小山,养了十几头牛,山上种了满山的桃树。有次过春节回家他兴致勃勃的提议一起去看看他的桃树,也记不清什么原因没有成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都嫌弃父亲杀牛的生意太脏太累,一直没人来接续这个生意,后来总算是附近有位年轻人求着父亲做徒弟,年轻人和父亲一起合伙做过一年,然后自己单干了。父亲已经没有力气再做了,也不知道那位年轻人现在还有没有在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现在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还是闲不下来,还是喜欢折腾,仍旧还是一颗年轻的热腾腾的心。生活给了父亲无穷无尽的艰辛和难题,他却总是乐观,总是坚韧面对,总是尽一切办法来解决,他真是一个勇敢的热爱生活的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