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城区“三大名校”的科技素养大讲堂已经“偷偷”考试,悄悄发榜了。科技素养大讲堂不违背“双减”政策,为什么要偷偷的进行呢?因为它违背了“双减”的初衷。“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最终目的在于减轻家长的焦虑,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br> 官方解释科技素养大讲堂是为拓展宁波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形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由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的课后服务试点活动。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在政府大力倡导“公平教育”,强化落实“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下,市科协和教育局依然开展科技素养大讲堂的选拔性考试,是否会动摇各项对“双减政策”落实的决心?这里有众多的疑惑值得我们去品味。<br> 第一、为何是效实、宁中、鄞中三所学校承办?<br> 效实、宁中、鄞中多年来都有强基班(三位一体班、创新素养提升班),虽然这类班级名称一直再与时俱进。当科技素养大讲堂再次与这三所学校关联的时候,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会敏感的觉得这是否是三所学校出的“新招”。虽然,官方曾第一时间解读了科技素养大讲堂与高中招生没有任何关系,遴选出来的学员并不能直升到对应高中,但是文件要求的报名条件、考试形式与往年的强基班选拨条件几乎一样。特别是报名条件中对总成绩排名的要求与义务段不允许对学生进行成绩排名存在严重冲突。这就为难了义务段学校和学生家长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科技素养大讲堂”当做“强基班(三位一体班、创新素养提升班)”冲。<br><br> 第二、科技素养大讲坛培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br> 官宣是为拓展宁波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形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网传是城区近几年“五大竞赛”成绩不佳,为此提前学,为高中竞赛早做准备。个人觉得网传比较实诚,而且确实应该这么做,相信所有家长和老师都会表示大力支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光一个科技素养大讲堂能解决多少人?杯水车薪。这么多年义务段教育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也少见像这次这么操心的。高中办学挺不容易,压力也挺大的。能进效实、宁中、鄞中三所学校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希望老师们能够珍惜,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br> 第三、“公民同招”前三大名校是否有成功案例?<br> “公民同招”之前,我想三大名校的初中学生都是选拔过的,然而北大清华人数及“五大联赛”的成绩并不是那么显著。那么说明并不是外界生源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有培养“五大联赛”的优秀师资。“五大联赛”成绩的获得一方面是要有优秀的师资,另一方面是要有教师的付出,2021年萧山中学11名生物一等奖的获得就是很好的说明,竞赛生的培养是有套路的,三大名校你准备好了吗?2010年左右,鄞州区有一批信息学奥赛生,从小学开始选拔,在鄞州实验中学培养,最终升入不同的高中,均取得很好的大学成绩。这是成功案例之一。宁波市科协对此次项目有和清晰的了解,此次活动不是大一统创新才的培养,而是更清楚的聚焦于信息素养人才的培养。那么科技素养大讲堂是否能够更加聚焦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有利于各高中对各领域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也不至于家长无端的猜想和焦虑,真正做到有兴趣者而为之。<br> 科技素养大讲堂开展的初衷再好,对于决策者是否应该从多角度考虑下该项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教育不是培养几个优生,而且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方向。而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政策的导向性就非常重要。下面我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揣摩四种人的心态。<br> 1.校长心态<br> 科技素养大讲堂录取人数是家长评判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不管想什么样的办法,不能在中考前的第一仗落于下风。应该在各年级开设培优班,确保学校在科技素养大讲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由此对学校进行宣传,以体现学校办学质量。至于最后出现多少“后进生”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有一个词叫做“一俊遮百丑”。抓紧百姓最关注的的点,并把它做好这就能提高学校的声誉了,这就是成功的教育了。<br> 2.教师心态<br> 分数是王!不管是学校的评价,还是百姓的口碑,没有分数就没有话语权了。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是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是在意于科技素养大讲堂录取的人数,在意家长在于重点高中录取的人数。如果教师存在这样的心态,那必然会存在一批陪读的学生,而这批学生就是社会上俗称的“炮灰”,但是事实上每个“炮灰”后面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br> 3.家长心态<br> 没有哪个家长会承认自己的孩子会比人笨的。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家长会把自身没有完成的宿命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太多的家长不会理性的从分析的孩子的特点开展教育,而是随波逐浪,社会整个教育背景是怎样一个导向,他们都会让孩子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都会付出100%的努力。而100%努力的背后就是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剥夺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br> 昨天看到郑强谈中国基础教育的一段视频,说到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到在起跑线上了。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我深有体会。最优秀的学校交给学生的也只是交给孩子那么基本教科书上的内容,但是却限制了孩子除此之外大量的实践过程。在孩子还是童年的时候却已经扼杀了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创能力,有的只是将考取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作为人生的目标,考上的好的大学之后呢?有的是无节欲的放纵自我,在最具有创造力、最具有精力的阶段却放弃了自我,迷失了自我,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br> 很多人都觉得国外的教育好,我想一定不是因为国外的精英教育培养出了多少科学家?多少个诺贝尔奖?因为成为科学家、诺贝尔奖的人那都是少数人,而是是他们的教育尊重了每个可能成为科学家、诺贝尔奖的选择。中国的人口基础目前来说还是很大的,但是为什么最后成才的却是那么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10个人里面或许静心培养的可能只有那么1个人,其他9个人是陪跑的。到时很多国家10个人里面静心培养的就是10个人。这就我们有人口基数优势却不是人口优势的主要原因。国家想尽各种方法提升出生率,但更重要的是得想办法提升现有人口的成材率。立足全体学生,把每个孩子都当做人才来培养。<br> 说了很多,其实我不反对科技素养大讲堂的开展,而是应该考虑到两点:<br> 1.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要珍惜每一个在校的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真正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br> 2.广集“五大联赛”师资,聚焦“五大联赛”人才的培养。不要敷衍于含糊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空虚目标,完善选拔方式,减轻家长焦虑,让学生选择更加有目的性,结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把教育做到实处。<br> 每个孩子都是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陪读的,珍惜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这就义务教育的使命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