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方舟的美篇

瀚海方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丽的白衣天使</b></p><p class="ql-block"> ——悼念慈母王德辉先慈95周年</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管雨生</b></p> <p class="ql-block">看悼念文章前,先随我到朝天门码头(即重庆港)环视一下雾重庆。这是2007年春,我携妻溯江而上,再次探寻出生地——寸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庆——这个原属于四川省美丽的地方(1997年改制为中央直辖市),春秋即为巴国首府。重庆的古老文明、人文、地理风景更是独领风骚。古老的渝地已经有三千年历史,巴山蜀水、人文荟萃,润育着古老的蜀文化。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涌现出一批民族英才:巴蔓子(战国名将)、巴寡妇清(秦朝大商人、始皇封其“贞妇”)、甘宁(吳国大将)、秦良玉(明末民族女英雄)、邹容(革命军中马前卒)、卢作孚(抗日英雄)、莫家瑞(川江夜航第一人),更有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等一批早期共产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王德辉于1927年阴历7月7日(是民间传说中“七仙女下凡”的日子,即七夕节。)诞生于重庆江北区寸滩小镇,母亲偏偏又是家中排行榜第七个女孩子,从小长的漂亮、可爱,邻居都称她为“小七仙女”。</span></p> <p class="ql-block">母亲生前的社会保险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庆用她那澄澈的江水和如梦如幻的浓雾滋养了万千美女。 从1912年至1928年,外公王子君先生和外婆王孟氏共生育8个女孩(无男孩)。个个美貌无比,当地称为天上“王母娘娘”降下的“七姐八妹”。她们都诞生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四川重庆寸滩。</span></p> <p class="ql-block">外公——王子君。</p> <p class="ql-block">外婆——王孟氏。</p> <p class="ql-block">2007年春,在表弟孟庆云带领下,看绿色环境下寸滩小镇和滋养人们千百年的小河流水。画面中有母亲儿时的玩伴正给远方天津的妈妈通电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寸滩——这里紧邻浩浩汤汤长江,雾都的气候滋养这丰厚的土地。村舍、青烟相映成趣;绿树茂密,青草如茵;小河流水,绵延无尽,养育着勤劳的人们。青石板路的踏踏声,回荡着历史的涛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艰苦环境下的七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说巴山蜀水物产丰富、环境优美,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寸滩的老百姓和大多数国民一样过着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生活。外公王子君是个乡下郎中,每日背着药箱四邻看诊,碰到穷苦人家赊账,总怀抱着一颗观音菩萨的“慈悲为怀,关爱众家;拯救世人,平安遍洒;普度众生,健康安享”的怜悯心、同情心免掉费用。这种菩萨心肠也影响着众姐妹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外婆王孟氏从1912年就辛勤抚养渐生渐大的八个女娃儿。为了贴补家用,她在街上摆了个小面馆,销售担担面、麻辣面、肉丝面、云吞等重庆小面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待到妈妈10岁就和八姨妈,利用空闲时间下到极陡的小河沟担水、烧水,帮助大人维持生计。我长大,妈妈对我说:“我们个子又矮又小,上坡又陡又滑,不小心就会跌倒河里。心里害怕但又要坚持,你八姨在前,我在后顶着爬坡。那像你们这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抗战了,寸滩住满了躲避战乱的“下江人”(把江浙一带的长江下游人称为“下江人”、有蔑视的意思)。他们穷困潦倒,经常赊账,小面铺子开不下去了。大姨妈出嫁军医,二姨妈当了“中央航空公司”空姐,余下的三、四、五、六姨妈或过早夭折或患了肺结核离世。八姨妈还小,留在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大姨妈、左下图右边站立者二姨妈、右边四口人家的八姨妈。</p> <p class="ql-block">1940年,空姐二姨妈和二姨父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妈妈初中肄业(穷的读不下去了),就勇敢地走出家门,自谋生活。到重庆江南区龙门浩“正中书局”当了一名装订工,这年妈妈14岁。她1979年在“干部履历表”填写的本人成分是“工人”,我们家的骄傲。工作后差一点入了党,这是后话。从14岁到18岁,她在“正中书局”干了4年,锻炼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我父亲一样坚持学习,练得一手好字。这些我辈自叹不如。</span></p> <p class="ql-block">1979年文革后,妈妈重新填写《干部履历表》。</p> <p class="ql-block">  1943年在重庆“正中书局”当装订工时学习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自小胆大,敢作敢为。1942年的一天,日寇轰炸机突袭龙门浩,大肆轰炸,母亲和女工们正推着一车待装订的书走在街上。头上的炸弹嗡嗡作响落下来到处爆炸,同行的同伴吓得四处躲藏,我母亲吆喝大家不要怕,盯着头上的炸弹,边躲避便择路推车前行(有意思的是26年后,文革“四人帮”挑起的和田两派大武斗,对立面打来的炮弹,我就是这么躲的)。母亲的行为受到大家表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勇的重庆人民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愈炸愈强,不屈不饶,永不服输。</span></p> <p class="ql-block">重庆军民在抗日战爭中“愈炸愈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在她18岁的生日上,经表舅莫家瑞船长和表哥刘明表先生介绍和我父亲结婚,当起了家庭主妇。亲朋好友跟我父亲开玩笑说:你这个“董永”乡下佬娶上了“七仙女”,好福气!我爸爸看着小他15岁的姑娘说:这是“下江人”的福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妈妈结婚后辞去“正中书局”工作,当起了家庭主妇。1946年1月我出生,夏天随父亲到了光复的北方大城市——天津。</span></p> <p class="ql-block">新婚照片找不见了。这是1947年春夏,在天津妈妈怀着大妹妹津华和爸爸在多伦道张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迎接新中国 争做新女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月中旬天津解放了,当家庭主妇的妈妈坐不住了,要自谋职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由黄克城为书记,黄敬为第一副书记的天津军事管制委员会,体恤市民需要,在《天津日报》大篇幅刊登招聘广告。父母纷纷寄出材料,当年5月双双录用,母亲是“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通县护理干训班”、父亲是“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通县干训班”。22岁的妈妈是多么的兴奋和自豪。她将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当家作主,在这块土地为妇女大众服务。她认为:妇女翻身解放,只有新中国才能做得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整日屋前屋后地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来迎接这即将的美好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在通县的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他们各自生活在集体宿舍,把4岁的我扔到老乡家“受苦”,我整日整夜突然见不到他们,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痛苦至今铭刻在心。我长大后,母亲对我说:“一个年轻的母亲哪能不时时刻刻系念自己的孩子,只是为了新中国的护理事业,唯有暂时的分离。”“我们虽说是学习,但是大部分时间是边学习边实践。那时‘新接生法’刚刚颁布,又是生育高峰期,我们要天天下乡去宣传、普及、操作孕妇接生。阻止接生婆不卫生,不安全接生。”可想而知,母亲的学习和工作是多么的忙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争做新女性,她们还要学习新思想、新观念。她要从一个旧社会的无知女孩学得新知识,和大家一样,白天工作,夜里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新民民主主义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还要学习护理技术。在这些日子里,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切知识,突飞猛进的进步,奠定她人生的光辉业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干训班因为人才的短缺,时间都是一、二年结业。1950年夏她到东单“棲凤楼医院”(现已无)实习,并拟分配延庆县工作。因父亲被婉拒分配,一气之下回到老家黄岩路桥区新桥管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3岁的母亲回到乡下,仍然把她所学的知识无偿服务于乡下老百姓。管村的农民有了小病小伤,她都会去照看料理。特别是乡下女人生孩子,她一定要跑去宣传新接生法,注重消毒、帮忙接生,很受乡下人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1950年在通县学习时穿女列宁装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走上新岗位 迎接新生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你3月经过铁道部华北设计分局卫生科(后来称“处”)杨启书科长批准,妈妈正式进入三总队卫生院,开始了她一生平凡而伟大的白衣天使工作。她努力融入团队,不断提高护理技能,不但为铁路职工还为家属服务。那时候妈妈年轻、活泼,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力气。回到家边做饭边唱歌,最爱唱的是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康定情歌》,也唱西南民歌《小河淌水》《龙船调•妹娃子要过河》,唱得深情悠长,我小小年纪经常陶醉在母亲的民歌歌谣里。我要是淘气,她就唱“小白菜阿,地里黄阿,两三岁阿,没了娘阿。跟着爹爹好好的过阿,就怕爹爹娶后娘阿。娶了后娘三年半啊,生了弟弟比我强啊。弟弟吃面我喝汤啊,端起碗来泪汪汪啊!”唱得凄婉哀怨,好像我就是那个小白菜。有时生起气来就说“你不是我生的,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我就更是不依不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想50年代初期,一个年青的母亲带着一个不点大的孩子,过着俭朴浪漫的生活画面时时飘浮在脑海里,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11月,弟弟建生在潍县车前街1号诞生了。同时父亲也从黄岩老家接回二岁的妹妹耕华。一家五口总算聚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底,三总队搬迁到天津落户,妈妈似乎更忙了。她每天天不亮就和爸爸乘铁三院班车,从烟台道去北站上班。邻居陈妈妈(郑启秀)帮佣,担起了我们三个孩子的日常生活,主要照看刚出生不久的弟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铁三院医务科楼前合影。右蹲第一人即妈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为了提高药剂水平,妈妈又参加了铁路局卫生学校药剂班学习。那时候护士要学习很多技能,除打针、包扎、输液、消毒、护理等本职工作外,患者取药也是护士的工作。解放初,医生开药的处方全是“拉丁文”,有了三个孩子的母亲还要学习难啃的“拉丁文”,可想学习的压力有多大。她硬是不畏困难取得药剂师资格,为更好服务病人掌握了一门新技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难能可贵的是,1956年调到天津西站保健站后,医、护、药剂工作齐上阵,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科白衣天使。那时候,没有更多的医护人员,保健站只有5名白衣天使,要负责西站几百名职工和家属看病、卫生保健。后来延伸自西站到德州沿途所有职工、家属的小病小灾、卫生保健(后成立沧州铁路医院才减轻负担)。可见当时基层工作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  铁路卫生学校药剂班结业。最后排站立者右3,即妈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职工眼中的好天使 </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津西站是天津除东站外,一个连接京沪线、京胶(胶东半岛各支线)线的重要枢纽站。早在德、日殖民时期,西站就是他们争夺的重点目标。天津西站是1912年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德国“新古典主义”式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何梅协定”签订,拱手给日本人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有“汤包”一文,写到他乘车路过天津西站吃了天津包子:“搭平津火车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贩卖包子的高举笼屉到车窗前,伸胳臂就可以买几个包子。包子是扁的,里面确有比一般多的汤汁,汤汁中有几块肉葱花……”他的回忆,让我想起来小时候许多在站台上嬉耍的小事。(另文叙述)</span></p> <p class="ql-block">天津老西站,现为“津浦铁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高铁新西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西站除了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还是天津最大的粮食、木材、煤炭卸货、转运站之一。西站职工的构成,有一半是装卸工,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也是装卸工。五十年代火车站没有什么机械,全凭人力操作。装卸工仅有一把大铁锹(二尺见方),身上背着一捆麻绳,上到60余吨货车上卸货。几十节车厢劳作下来,特别是卸煤,根本认不出他们谁是谁?卸完车他们就跑到保健站“撒娇”,这个腰痛,那个腿伤,5位白衣天使就得使出各自本领给他们一一疗伤。一位穆祥忠工人就对我说过:“西站最不易的人,就是我们装卸工和你妈妈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洁癖”的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不怕脏不怕累,黑不溜秋的装卸工,她动手帮他们冲洗伤口,服药打针,耐心嘱咐他们注意卫生不要感染。这些装卸工都称她为“王姐姐”。一放假,我就跑到保健站和这些工人打成一片(弟弟妹妹上幼儿园),和他们下象棋、打扑克,对他们讲些小故事,很受工人们喜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大跃进,母亲他们的医疗任务更繁重了。铁路中心医院把西站延长线的路段保健工作全都压在他们身上。他们要定期派人到青县、沧州、泊头、德州一线给职工、家属看病、宣传防疫保健知识。每当轮到母亲时,她就背着大挎包沿途一站一站跑。每当看到娇小的妈妈背着大挎包从家里出发,我的鼻子都要发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他们的努力工作,西站保健站出席了1959年河北省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当时天津市是河北省省会),同时河北省还授予西站保健站为1959年先进集体模范单位。5个人的小单位受到省级表彰,可能也是那个时期的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1959年天津西站保健站获河北省先进集体称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7月28日夜,唐山大地震。天还不亮,妈妈冒雨跑到西站保健站。这时,年轻医务人员奉上级指示,纷纷奔向唐山一线抢救沿线铁路职工、家屬。母亲这时近50岁,她向领导要求: 坚守西站保健站阵地,日夜在帐篷里坚定职守,获得好许。</span></p> <p class="ql-block">唐山大地震时,50岁母亲坚定职守在岗位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家属孩子们眼中的管妈妈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不仅是西站职工、家属的好天使,更是建设里铁路家属孩子们眼里的“管妈妈”。西青道建设里10座楼,有6座楼属于铁三院家属楼。这些家属孩子有个小病小灾都要跑到北站铁路中心医院去看病,路程远不方便,我妈妈利用“铁路是一家”管理模式,负责起建设里家属孩子的看病取药义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不能正点吃饭。妈妈一下班先根据头天掌握的情况,将药一一发放来家里拿药的家属,还要千嘱咐万叮咛服用注意事项。碰到要打针的家庭,还要亲自上门服务。成天累月的服务,建设里2000多家属孩子都亲热的叫我妈为“管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发小肖逢敏弟弟肖逢钢几个月大,犯小儿惊厥,急的他妈妈找我妈妈拿办法。我妈妈就告诉她:“这是小儿大脑异常放电引起的,不必慌张。告诉她怎样防护、注意事项;而且随着长大,本身机体调节,自然就会好”。果然,肖逢钢后来考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成了“文革”后即1965年入学后,1977年第一批正规大学生,后来成了国家栋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起长大的发小赵春英同学在一次聚餐会上,还深情地说:“我们小时候,管妈妈经常给我们拿药,省了我们许多麻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川妹子的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从小就感觉,母亲虽然慈母般的爱我们,但她浑身充满四川辣妹子的辣味。这可能是她从小的艰辛的生活,造就了她不能过于迁就孩子的成长。由于她工作特点(早出晚归,有时沿线寻诊),父亲又长期在外业工作,又不准许请佣人,(1956年前我家有个河北女佣,反右后不许雇佣)。她有意培养我们自立本领。弟妹进幼儿园后,我很小就承担家里一些劳作:10岁刚过,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我去买。当时粮店离我家较远,我背着20斤粮食口袋要歇息三次才能到家。灾荒年,全家的粮食、煤球、凭票供应的一应食品,我要去买。特别是过年过节,冒着严冬凛冽寒风半夜去排队。母亲有特殊任务时回不了家,我们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妹妹弟弟也是这样,随着他们年龄长大,自己学会照顾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62年暑假母亲请探亲假到湖北宜昌看望古稀之年的外公,家里的事全凭我们自己打理。不巧她刚走,华北、天津发生百年未见大洪水。我在杨庄子大堤和全班男同学抗洪守堤30余天,一天也没有回家(从小脑子缺弦,一根筋)。未曾想京广、京浦线不通车,母亲被困湖北回不了津。妹妹11岁,弟弟9岁,他们只好自己料理自己, 不知道这40余天,他们怎么过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终于坐火车绕道回来了。看到家里一丝不乱,猛夸赞,其实哪里知道,这都是妹妹弟弟自立自理的功劳。妈妈回来讲了外公在宜昌分乡场乡村医院,发挥余热当乡中郎中。我感悟到,王家的血统中有一股“辣劲”。随后,我给外公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写了一首诗,依稀记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喜闻外公走郎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访村串户步如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望闻问切辩异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妙手回春袪病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珍再现分乡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仲景遥望秭归冲。</b><b style="font-size:15px;">注</b><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掌纹泥土闻药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仁心遍诊解民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宜昌分乡场山后是秭归县</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外公和大姨妈及孙辈在宜昌分乡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仨走向社会后,对于家务事驾轻就熟,这都要感谢母亲对我们从小的培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的辣味里包括四川女子的直率和执着。1956年,天津西站党支部赵书记找我妈谈话,说:“我们知道你当过工人,出身也好,几年来各处反映你表现不错,我们计划把你吸收入党。”我妈率直地说:“算了吧,我们老管你们可能还没有调查,别给你们找麻烦。”径直予以拒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年后,离休的赵书记(其子赵英明大学毕业在门诊中医大夫)听说我在门诊部当书记,找到我说:“你妈真是个好干部。泼辣、直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对组织给爸爸下的政治结论一直耿耿于怀。一个在抗战中不顾及自己的死活,奋战在重庆一线的普通人员,竟然称为“伪职员,历史反革命”虽然结尾有“历史反革命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但是影响三个孩子前程(我们三个都赶到边疆乡下,允许一个孩子留在身边的政策在我们家不存在)。1972年,我所在的策勒二中学校校长兼书记李孝坤老革命,利用回山东老家探亲机会,特意到天津外调父亲历史问题。我母亲积极配合,找组织、找派出所,始终不渝了解真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胡耀邦为全国各式各样缘由“莫须有罪名”的千百万人平反。我母亲不断到铁道部政治处(父亲是1951年政治处给的结论)为我父亲申诉。一次不行、二次,跑了许多趟后,终于摘掉“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我们兄妹弟单位获得平反通知,在边疆策勒小城,组织部部长辛淑艳给我看了平反通知,压抑在心中的怨气才算解脱。几年后,我和弟弟也分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不能不说母亲的执着和韧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秋,父亲弥留之际,喃喃地说:“雨生该回来了!”这个一生坎坷的老人还在惦念他的大儿子。妈妈虽已退休多年,仍然坚忍不拔找组织解决。终于1994年,在我近50岁时,在妈妈的努力下,弟弟的具体办理下,调回魂牵梦萦的天津。此时,我已经为边疆教育事业奋斗了30年。也印证妈妈一贯的执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1958年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0年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5年初冬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1年兄妹仨及孙辈和父母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与人为善 广结善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经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从年轻时我就感觉到,妈妈是个热心人。1950年秋至1951年夏,在乡下那段日子,村里有了小病小灾找到妈妈,她都会利用自己的护理知识帮贫解困。1951年秋居住在北京后罗圈胡同,左邻右舍有困难,也愿意找这个川妹子排忧解难。尤其1952年“三反运动”,同院的刘尚娴(后“英雄儿女”主演王芳的著名演员)的父亲刘先生含冤自杀未遂,妈妈帮助六神无主的刘太太处理大小事务井井有条,帮助她们娘儿5个渡过难关。我们小小的居室曾几天住满人(起初,刘太太带着4个女儿不敢住正房“凶室”,让邻居一些人一起住在我家壮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定居天津后,更是把帮助铁路职工家属当做应分的事,在1959年至1962年的天灾人祸面前,经常把剩余的粮票资助困难户(有人很奇怪,荒灾年你们竟然有余粮。是的,我们家饭量都很小)。我也继承这传统,在边疆经常将余粮供应帮助同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善良能让一切变得更美好。结缘很简单:一句赞美,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就能给我们人生广结善缘。我们在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处处受惠。比如:灾荒年,我们家副食充裕。妈妈每当下铁路沿线巡诊,家属都会往大挎包塞进自家种的蔬菜,自己养的蛋鸡。四面八方的亲属会定期从上海、广州、湖北等地寄来熏食、罐头。建设里家属人口多的人家,经常把多余点心票证给我们。因此,灾荒年我们受苦不多。记得上初一、二年级,班主任每次按我们学生腿,看浮肿不浮肿给开营养品——黄豆时,我都因不浮肿而感到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参加高考,内地大专院校没有录取通知,妈妈看我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总是开导我。并和爸爸商量,带我们到北京旅游一周散散心。终于等到新疆录取,又舍不得放我。我是吃秤砣铁了心了,爸爸也说:孩子应该外面闯一闯。妈妈最后拗不过,成全了我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1965年暑假,爸妈带我们去北京旅游一周。其间在天安门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身体多病,由于性格直率开朗,善于调养,直至90岁高龄,终究离我们而去。她虽然只是在平凡的护理岗位工作,但是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她所做的贡献。在她退休4年后,为了表彰她从1949年建国就从事护理工作几十年。1986年国家卫生部特颁发她荣誉证书和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由当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签发的“辛勤的劳动 光荣的岗位”荣誉证书和奖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晚年并不寂寞,她的亲朋好友与她经常联系,回忆那些美好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2年,定居加拿大的二表叔吴宏骞先生(西南联大1940年毕业生)和北京的表姑吴宏宛女士(清华大学1949年毕业生)到津看望母亲,在弟弟《今晚报》寓所前和弟妹、即《今晚报》创始人、编审、出版部部长、著名报人程新平女士、侄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5年10月,在广州的三表叔吴宏宣先生赴津参加“天津大学”百年校庆,和我们团聚。</p> <p class="ql-block">三表叔吳宏宣1948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前身)。</p> <p class="ql-block">这是1998年,二表叔吴宏骞携女儿寄蜀到津看望母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告慰的是,在您和爸爸的庇护下,我们都生活很好,孙辈们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2年,在昆明退休的八姨妈、姨父携二公子和孙子到津团聚。</p> <p class="ql-block">奶奶和孙辈。</p> <p class="ql-block">妈妈八十大寿,全家祝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您诞辰95周年之际,亦作一篇《卜算子•哭先妣》(新韵),以志怀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乞巧在人间,善演长生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立志随父坎坷行,风雨何须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弹指四十年,盛会常思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赋湖山曙色新,为弔先慈奠</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b></p><p class="ql-block">同窗好友,四川老乡,原于田县二中校长隆晓蓉女士阅后感:</p><p class="ql-block">看美篇,读懂你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重庆妹儿漂亮。令堂少女青春时美丽远近出名。</p><p class="ql-block"> 重庆女人坚强能干,独挡一面。令堂少时做工吃苦耐劳。为人妻为人母时,时局动荡中支撑起全家。</p><p class="ql-block"> 重庆女子能像男人一样创业打拼成就事业。令堂勇闯敢干,做了医护人员,为铁路医务工作屡屡立功建业。</p><p class="ql-block"> 重庆女子豪爽义气、热情大方。令堂助人为乐,左邻右舍菩萨心肠。</p><p class="ql-block"> 重庆女子充满韧性,能面对艰难困苦。令堂为无辜蒙冤的丈夫,不懈奔波申诉,终得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 令堂一生既有渝水的娇媚,又拥巴山的大气!佩服!佩服!</p> <p class="ql-block">  我到铁路医院后,党委办公室的同事董克勤女士帖子:</p><p class="ql-block">1978年,我在西站保健站实习,有幸与王老师一起工作了近半年,王老师性格开朗,漂亮善良,工作非常认真,深得西站职工的好评。另外,王老师还经常把老伴写的信件拿来和大家一起阅读,理解老伴信中深深的含义,经常把我们大家逗得哈哈大笑,非常开心😃!深深怀念王老师!</p> <p class="ql-block">转发四十中63——64学生会委员范琦雅帖子:</p><p class="ql-block">瀚海方舟发来的两篇文章均已拜读对您的文笔和超常的记忆力由衷佩服,为您点赞👍 👍 [强]</p> <p class="ql-block">转发学弟于国才帖子:</p><p class="ql-block">​拜读雨生学兄文章,分享文中一路风土人情,读学兄文章,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父母、亲友和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读学兄文章,眼界大开,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为雨生兄的文采点赞;</p><p class="ql-block">为雨生兄的父母双亲和源远流长的家族骄傲,也为他们有雨生兄这个优秀的子孙后代骄傲!点赞[玫瑰][强]</p> <p class="ql-block">转发四十中63——64学生会委员范琦雅帖子:</p><p class="ql-block">​瀚海方舟发来的两篇文章均已拜读对您的文笔和超常的记忆力由衷佩服,为您点赞👍 👍 [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转发发小、四十中学弟殷暮桥帖子:</p><p class="ql-block">​管兄,提起管妈妈我是太熟悉了,也是受益最大的一个。小时候身体比较弱,三天两头发烧,主要是扁桃体发炎,嗓子一疼就得跑到西站医务室找管妈妈,一去就打两针,一针退烧,一针盘尼西林,回来就好了。每次看到管妈妈她都在忙着,她娇小的身躯总有使不完的劲。管妈妈的音容笑貌尤在昨天,愿管妈妈在天堂安息!!</p> <p class="ql-block">我的好友、原四中心医院护士长王女士帖子:</p><p class="ql-block">​篇篇都很吸引我,您母亲我只看过老年,这次我看到美貌如花的年青照片。</p> <p class="ql-block">转发四十中学弟王先生的帖子:</p><p class="ql-block">​看美篇,读懂您的父亲和母亲。从您母亲身上看到辣妹子吃苦耐劳,善良耿直的品格。管老先生经历两个不同的社会,不计得失,无怨无悔,一心报国,体现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伟大爱国情怀。值得后人学习!我看到黄炎培,孙起孟的名字感到很熟悉,我父亲生前曾是民建会的会员。为您的美篇点赞!</p> <p class="ql-block">转发黄岩老乡,策勒县水利专家崔加进老兄帖子:</p><p class="ql-block">​写得好!</p><p class="ql-block"> 既有准確的回忆、深厚的感情,又有高超的文筆,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一定要设法刊印出来。</p> <p class="ql-block">高中同窗好友纪淑珍女士阅后帖子:</p><p class="ql-block">你怀着无限深情与思念缅怀管伯伯、伯母的祭文,读后不禁泪目。!与你同窗数载,末能拜望两个德髙望重的长辈,遗憾!……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们平凡而伟大,,他们具有髙尚爱国情操,一生追求光明,历经磨难,蒙受不白之冤,仍努力工作,他们有良好品德,坚韧顽强的意志,刻苦学习的精神,勤劳俭朴一生,……令人赞叹!值得敬仰!平凡而伟大![强][强][玫瑰][玫瑰]正直的你没有辜负他们养育之恩,如今的好干部,好儿子,好父亲!告慰二老,他们可以含笑九泉。我有你这么优秀的老同学[强][强]骄傲!点赞![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转发邻居宋瑞莲的帖子:</p><p class="ql-block">​糊嘟@,我今天才看完文章,写得不错!我们两家处得特好,管妈妈经常到我们家来,每当我回天津探亲总会来看我,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和我老娘说的来。管大哥,那时我们都很敬佩她的!</p> <p class="ql-block">转发北京姪女的帖子:</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转发表叔的美篇,在此纪念一辈子慈善又坚韧的七姨婆,还有我一辈子与人为善又坚强的奶奶,永远怀念您们!感恩您们的哺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马彦帖子:</p><p class="ql-block">管妈妈是新时代的文化女性,平凡而伟大,责任心敬业心太让我敬佩了,前辈们太不容易了,敬佩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高干子女,妈妈的后辈,我铁路医院的搭档王主任感言:</p><p class="ql-block">管书记 清明时节,看了您写的缅怀 思念 感恩伟大的父亲母亲文章,让我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三叔的儿媳王玉芝女士阅后感言:</p><p class="ql-block">大哥看了你写的怀念严父慈母的美篇真诚感人,泪汪汪清明时节,缅怀先人,让我们珍惜当下,感恩生命[合十][合十][合十]</p> <p class="ql-block">高中好友,一对上海、北京伉俪赵忠凯夫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发来的感言:</p><p class="ql-block">雨生: </p><p class="ql-block">从纪念文章中了解了你的父母,用真情回忆父母的文字让我感动!常常听忠凯说起你的母亲,老人家挺不容易的!她的品格和为人让人敬佩。尤其为你调回天津努力了多年。庆幸的是你能调回天津,了却母亲的心愿,陪伴照料老人,我想她一定是幸福知足的!</p><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p> <p class="ql-block">四十中学学弟于国才先生发来的:</p><p class="ql-block">雨生兄美篇分享了!贊[强][强][强][玫瑰][玫瑰][玫瑰]</p> <p class="ql-block">挚友、浙江黄岩老乡,原策勒县水电局局长崔加进先生帖子:</p><p class="ql-block">小伙子有文筆,满怀感情的回忆母亲,深深地感动了千百读者!!!</p>